“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疫情防控阻擊戰,收治重症患者的ICU是一線中的一線。2月4日,湖北之聲記者劉爽經過層層申請進入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直擊在此支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醫護人員與死神的"短兵相接"。

"按下快進鍵"的十六天

胸悶、呼吸困難、生命體徵減弱…,ICU病房內,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心跳降至44、漸漸失去意識。對講機響個不停,其他病房的醫生護士步履匆忙,趕來支援。心臟按壓、面罩給氧、插管、上呼吸機,加快!再加快!監測儀上的曲線終於有了起色,患者慢慢恢復意識。在監測儀有節奏的"滴滴"聲中,大家都是一身汗。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這是1月29日上午10點發生在武漢肺科醫院的一起突發病例,在ICU病房卻是常見的場景。2月4號早上八點,記者走進這個最前線的戰場,護士長劉孟麗說的第一句話是:"時間總是不夠用"。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正在進行消毒噴灑的護士長劉孟麗

這個ICU是在老病房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條件受限,現場調度全靠對講機。大到醫囑執行,小到呼吸機上需要更換的一個小鋼圈,所有的聲音匯在對講機裡,全天響個不停。

"從早晨說到晚上,時間過得很快,有時候一抬頭就到晚上八九點鐘了,特別是在搶救病人的時候,病人的病情進展太快了",劉孟麗走到休息室,拿起了一瓶水。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對講機是這裡最重要的調度終端

劉護士長身量瘦弱,說話溫柔和氣,但喝起水來卻極豪邁,一瓶礦泉水很快一飲而盡。過去的16天,彷彿按下了快進鍵。忙碌,加上防護服緊缺,這裡的醫護人員至少得五六個小時才能在清潔區喝一次水,長時間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脫水比飢餓難捱。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吃過早餐,6個小時的時間裡,大家都不再進食、喝水

"丫頭,快出來!"

"快進"的同時,有時候又必須要慢下來。5間病房,每個病房內都有一名護士值守。ICU是"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工作遠比想象中要精細。重重防護之下,護士們每隔一小會兒要幫患者抽痰、翻身,患者的不適,他們都感同身受。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5個病房,每個病房都有護士值守

"我們病房裡面幾乎每個病人都帶著呼吸機,和我們護士之間的交流完全就是靠眼神、靠手勢,或者護士寫字給他看。我們有個姑娘會畫漫畫,還經常畫上小人,鼓勵患者",劉孟麗護士長介紹。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值守護士正在寫愛心卡片鼓勵患者

重症病房裡一呆就是6個小時以上,出來的時候立刻會被疲勞感包圍,外層緩衝間裡,護士們偶爾會停留超時。這個時候,護士長劉孟麗就會急得拿對講機在門外大喊:丫頭,快出來。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交班的護士從緩衝間出來

"我們潛在汙染區和汙染區之間有一個緩衝間,在裡面脫掉一層防護服或者脫掉一層手套,相對來說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所以我們都會督促護士,操作完以後就儘快離開這個環境。"

"靠近感受他的呼吸 這裡是離患者最近的地方"

醫生同樣也要慢下來。ICU的牽頭人鄔明醫生是個邏輯感極強的人,嘴邊隨時備著的兩個字就是"梳理",現場流程要梳理、病情分析更要來回梳理好幾遍。病房裡的一位患者,同為某醫院ICU主任,每次查房,兩人都會有默契地交換一下眼神。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鄔明和同為ICU主任的患者交流病情

"不會有什麼害怕或共情,並沒有你們想的那種微妙想法,我們反而會開誠佈公地交流治療方法",鄔明說,"我們很客觀地交流片子、討論結果,他的配合讓我們的治療效果更好。目前他的症狀比我們想的還好一點點,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

摸摸患者的手,靠近感受他們的呼吸,不斷調整呼吸機的參數,沒有任何迴避和刻意,所有醫生查房,都會不自覺地放慢節奏,因為這裡,是離患者最近的地方。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醫生們正在查房

從病房出來,取下護目鏡,李波醫生眯著眼睛喊護士長,他需要一塊消毒溼巾擦擦眼睛。"一進去就是三個小時,有時候時間會更長一些。護目鏡經過消毒液泡過以後,還是帶有消毒液的那個刺激性,流眼淚,然後鼻涕也會不停地流,時間久了就必須要出來更換。"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護士站裡的電話聲將暫時的平靜打破,原來是病人家屬來電,"情況不是很樂觀,我們目標都是一樣的,我們是幫他趴著睡的,呼吸可能會更好一些,我們會盡力的",接電話的朱旗醫生條分縷析,將患者的病情據實以告,聲音漸漸有點哽咽。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朱旗醫生正在接家屬電話

接連不斷的家屬來電讓空氣中又多了幾分緊張,大家的步伐又匆忙了許多。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病房外牆掛著的宣傳圖上,寫著特魯多醫生的名言。病房裡面,患者狀態還算穩定,有兩位患者馬上就要轉到普通病房,這讓鄔明稍稍喘了口氣。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病房外掛著的特魯多醫生的名言

"將問題侷限在呼吸範疇,讓其他的器官得到休息",這是鄔明每天爭分奪秒在做的事情。同時,備受關注的ECMO,也就是移動人工心肺儀,在這裡應用情況良好。"上了ECMO以後,質量挺不錯的。後面要看一看能不能早點脫機,我們一般來說會穩一穩,讓患者的肺稍微休息一下,然後後面才逐漸撤下來。"

"感染防控,總會讓我嚇出一身冷汗"

眼下這個階段,鄔明每天最操心的還是"感染防控"。第一天來到這裡,他就在反覆盤算:清潔區和汙染區怎麼分隔?緩衝區怎麼設置?通道如何安排?為了把細節摳出來,他把所有的流程寫在醫生室的黑板上,先洗手還是先穿防護衣?每個步驟都有章可循。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ICU各個通道的都有嚴格的流程

從男女更衣室到緩衝區、再到護士站、醫生室、休息室,從病房緩衝間到病房內部、再到隔離區通道,動線和流程很快就佈置妥當。即使這樣,"停不下來"的高速運轉中,鄔明還是會繼續摳細節,"比如說把氣管打開的時候要想清楚,怎麼才能夠讓它小一點。要上一個鉗子把它先夾著,上纖支鏡的時候再把鉗子鬆開,這樣氣流會少一點,我會忍不住想得很細。"

"感染控制是我們抗擊疫情的基礎,也是我們一個根本的東西,我有時候會突然嚇出一身冷汗,就是怕有什麼東西遺漏了,好在都沒問題。"直到現在,鄔明還是無法放鬆。

"他們是暖風,吹散了人們的危險,吹散了人們的擔憂"

進駐ICU的前兩天,鄔明和家人到達西安,準備開始四年來的第一次休假。但是,還沒來得及打開行囊,鄔明就接到了帶隊支援的通知,他立即中斷行程,趕回武漢。這一幕,仍在陝西隔離的兒子在作文中寫到:"他們是暖風,吹散了人們的危險,吹散了人們的擔憂"。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鄔明醫生和兒子的合影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鄔明醫生兒子的作文

"不怕是假的,肯定會怕,但是我覺得正常,因為我是帶隊出來,帶隊的共產黨員在前面就要擔起來",晚上,鄔明會住在ICU的醫生休息室,"我在這邊會待的時間長一點,4天有3天是睡在這邊,看到我在這待著,醫生和護士也心裡有底一些"。

"這是一種本能,千萬不要亂煽情"

劉孟麗護士長曾作為原廣州軍區的醫護醫療隊成員,參加過小湯山醫院的救治工作,當年去北京,全家人到火車站送她,很有點上戰場的感覺。這回到抗戰疫情一線,就倉促了許多,臘月二十六,出國兩年的兒子回到武漢,全家人到天河機場接機,準備過個團圓年,可還沒來得及好好說上幾句話,劉孟麗就接到電話,火速趕往武漢肺科醫院。

“短兵相接”ICU|湖北之聲記者直擊武漢肺科醫院ICU疫情防控戰場

湖北之聲記者採訪劉孟麗護士長

回想起17年前在小湯山的工作,這一回,劉孟麗肩上的擔子更重。"當時雖然是護理骨幹,是作為一名護士,這次出來感覺責任比以前更大了,因為我這次是帶了我們28名護士出來。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雖然有時候我也吼他們,但是從我自己內心出發還是希望他們好,嚴格要求他們做好個人防護。"

自從來到武漢肺科醫院ICU,52歲的劉孟麗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5個小時,不敢有半點馬虎。瘦小的身體如何能承受這超乎想象的高壓?劉孟麗說,這是一種本能,"我爸爸是個軍人,所以當時在我爸爸的影響下我也考上軍校,我覺得一個軍人應該是這樣子,就是在大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應該站出來。"

脫下防護服、護目鏡、手套、鞋套……,反覆噴灑消毒,走出肺科醫院大門時,記者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高度緊張之後的放鬆讓人產生一種虛脫感。"這是一種本能,千萬不要亂煽情",護士長劉孟麗的話一直在記者耳邊迴旋.....

(湖北之聲記者劉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