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336個小時!綿陽"白衣戰士"講述戰疫一線的故事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讓大家猝不及防,但對於醫護人員來說,這場沒有硝煙的防控戰,不僅僅是打亂了計劃的假期、取消了難得的家庭聚會,他們肩負著疫情防控的神聖使命,義無反顧衝鋒在前、逆向而行,捍衛百姓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防線。

在綿陽市委市政府和衛健委的關懷下,2月4日,綿陽市四〇四醫院新冠肺炎防控一線的第一批醫護人員,暫時從堅守了十多天的“戰場”離開,住進安排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開始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

從1月21日到2月4日,14天、336個小時,他們在忙什麼?他們在想什麼?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這些可敬的可愛的“白衣戰士”,聽他們講述這些天的戰“疫”故事。

黨員先鋒孫永亮:“我是黨員,也是醫生,有責任有義務衝在最前面”

14天、336個小時!綿陽


孫永亮是奔波在防疫前線的黨員先鋒,是四〇四醫院呼吸內科的住院醫師,但也是一位普通的“父親”“丈夫”“兒子”,逆行而上的他,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最美的初心與最熱的使命。

1月23日,得知醫院將調派一批醫護人員前往豐谷分院時,有著近10年黨齡的孫永亮立即找到科室主任,主動申請去前線。電話採訪的那頭,孫永亮靦腆的笑著說:“我是黨員,也是醫生,危難關頭有責任有義務衝在最前面,科室女醫生少,我是男子漢更要衝鋒上陣。”

1月24日,大年三十,孫永亮見到綿陽市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開始忙著採集患者病史,根據就診指南制定治療方案。身處隔離病房的患者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也充滿著對未知病情的恐懼和不安,醫護人員不僅要對患者科學治療和護理,更多的時候還要充當“安慰者”的角色,努力安撫病人情緒,說服他們耐心接受治療,等待病情好轉的那一天。

對於部分確診的患者來說,心裡壓力大,有緊張焦慮等情緒,甚至出現排斥治療的情況。“就拿一位危重患者來說,最初他不瞭解病情的嚴重性,抗拒治療,後來我們通過調整病房、聯合華西醫院專家會診、加強心理疏導、跟患者家屬協商溝通等方式,患者逐漸放鬆下來,也積極配合治療,現在患者病情逐漸好轉。”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給予孫永亮莫大的動力。妻子也是醫護人員,特別能理解他的職責和工作,每當和家人視頻,看著鏡頭那邊兩歲兒子笑嘻嘻的樣子,孫永亮彷彿忘記了一天的疲憊。

十多天的高強度工作,讓孫永亮更切身體會到醫生的職責所在。“不怕苦不怕累,使命在肩不會退縮,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工作。”孫永亮說,趁著隔離觀察期間,會繼續關注疫情,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充實自己,隔離休整後還會到一線幹下去,讓家人和患者放心。

豐谷分院隔離病區護士武娜:“為節約醫療防護資源,我們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後來用上尿不溼”

14天、336個小時!綿陽


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口罩,水喝不了、廁所也上不了、一身全是汗……這是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工作的常態。

在豐谷分院,護士武娜負責隔離病區的護理工作,除了做好每日三次的病房消毒,主要負責患者的一日三餐,幫患者做霧化、輸液等。病區護士每天兩個班,每班四個小時,為了防止感染,她和其他醫務人員每天都要長時間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讓本就繁重的護理工作變得更加艱難,而這對於患有尿路感染而尿頻的她來說,難上加難。

去豐谷分院隔離病區的第一天,武娜就被“憋尿”整得難受。“為了節約醫療防護資源,我們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但我吃藥了一直尿頻,每次換下衣服,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後來換上尿不溼才方便點。”武娜告訴記者,每天早上,穿戴整齊後,武娜都會和同事互相檢查防護到位情況,相互鼓勵,細心完成每天的護理工作。

患者的認可,是對一線醫護人員最大的鼓勵。武娜回憶,病區裡的一位30多歲的患者很樂觀,由於動脈抽血相較平常抽血要難一些,有時候可能要扎兩三針才能順利抽血,“但每次我給他抽血的時候,一針就搞定了,他跟我說,每次看到我來抽血就不緊張。”武娜說,“我們有時會像朋友一樣聊天,尤其聽到他對我技術的認可,給我更多信心和動力。”

2月2日,綿陽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這振奮人心的消息,讓奮戰的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臉上有了會心的笑容。“那天我們的朋友圈熱鬧得很,大家都在轉發這個消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武娜說,“我很愛這份工作,不僅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幫助患者渡過難關,現在隔離觀察期間會養精蓄銳,有任何需要,我都會毫不猶豫重返‘戰場’。”

發熱門診護士江成巧:“怕父母擔心,沒告訴他們在發熱門診上班”

14天、336個小時!綿陽


“2019年,我失去了僅比我大三歲的親姐姐,整個家庭籠罩著陰霾悲痛,我下定決心要多陪陪父母,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來了……”在隔離的酒店房間裡,感染科發熱門診的護士江成巧在日記本上寫下這些話。原來,今年春節輪休的江成巧本打算回老家陪父母過年,但由於疫情,她退掉了買好的車票,堅守在防疫一線。

“1月19日,護士長告訴我今年春節發熱門診要24小時值守,第一反應‘我上就是’。”江成巧打開話匣子,我以為像以往春節一樣常規值守,沒想到疫情不容樂觀,醫院感染科門診改裝成單間、單門、單通道、單候診區,一天的門診總量達200多人次,直到5點普通門診停診,又忙著籌備發熱門診和留觀室。

大年三十,工作10年的江成巧第一次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上“戰場”,記不清那天接待了多少患者,只記得回到家就不想動了。“怕父母擔心,沒告訴他們我在發熱門診上班,但隱隱擔心自己沒防護好再出事,父母怎麼能再次承受打擊。”江成巧說,“過一會我就想通了,同事也是女兒兒子,是妻子丈夫,我不能搞特殊,要做好防護更細緻地投入工作,才不辜負父母和患者的信任。”

記得有一位19歲的疑似患者在醫院隔離等待檢查結果,他的媽媽坐在病房外默默守候的場景,讓江成巧印象深刻。“看著她焦急的眼神,我突然想到我的媽媽和孩子,就上前安慰她‘這個病是可以治癒的,不要擔心害怕,我們當媽媽的,要調整好心態,給孩子做好榜樣。’”江成巧哽咽地說,短短5分鐘的聊天,她給那位患者母親說了很多打氣的話,看她狀態好轉後才離開。

2月4日,江成巧接到通知要接受14天的隔離觀察,以為暫時告別高強度的工作會無比歡喜,但看著同事們忙碌的身影、不斷進入醫院的患者,她卻想留下來,哪怕再幫患者量次體溫、再抽一個標本,也會讓同事們輕鬆一點。“戰友們,你們要撐住,等我回來接你們的班,我們一定會勝利!”江成巧語氣透露著堅定。

後記:

像孫永亮、武娜、江成巧這樣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他們捨棄了春節休假、暫時放下了家庭、將自身的安危拋在一旁,盡心盡責的詮釋“醫者仁心”的職業操守,只為了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沒有一個春天不可抵達,沒有一個難關不能跨越!我們相信,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有醫護人員的悉心救治、細心護理、耐心疏導,將有更多關於患者治癒的好消息傳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黃小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