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在臟腑中的作用


血在臟腑中的作用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血是人體血管中流動的紅色液體,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由心所主持、推動,調節、儲存於肝,統攝於脾,循行於脈中,對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濡養作用,是人體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一)血的生成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主要來源於脾胃中的水谷精微、營養和精髓。《內經》講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意思是稟受了這些營養物質。

通過脾、胃、腸、心、(脈)、腎、肝等臟器的功能活動,從而生成了這種紅色的物質——血。

(二)血的功能

血循行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例如,《素問 · 五臟生成論》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但如果血虛不足,失去濡養作用,則可出視力減退、眼睛乾澀、關節活動不利、四肢麻木、皮膚乾燥作癢等。”所以,為什麼有些治療眼疾的功法選擇一些有養血的俞穴,如三陰交、血海等作為意守的穴竅,其原因就是肝血濡目而能視也。

另外,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有“神為氣血之性”之說。氣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如心、肝血虛則常有驚悸、失眠、多夢等神志不安的病症。所以,靜功的鍛鍊,雖無筋骨皮肉外運勢,但卻因能收心(入靜)養性,致令血脈和暢,達到練功的效應。

(三)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流佈全身,環周不休,運行不息,以供給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需要。

血液的正常循行,需要各內臟協同作用,如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循行於周身的血液,均要彙集於肺,通過肺氣的作用血液才能佈散全身(肺朝百脈),並且還依賴脾氣的統攝(脾統血)、肝的調節和儲藏(肝藏血)。由於各臟器的相互配合,血液才能維持正常運行,但其中任何一髒的功能失調,都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