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春节带博士妻子回农村,给乡亲们分红13万多元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朱双杰,是安徽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食用花卉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我和妻子都是博士,今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安徽省安庆宜秀区罗岭镇妙山村,给村子里的24户乡亲们分红13万多元,主要是去年我带领24户乡亲种植金丝黄菊15亩,解决村里近40名劳动力脱贫就业。这可能是我从上大学到现在,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的故事了。

我的父亲是村子里的一位医生,也是退伍军人,母亲是农民,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下班后便无偿为村里人看病。至今记得无数次父亲给人看病,母亲为人倒水情景。为了给村里人省看病的钱,母亲也学会给病人挂水。那时父亲常告诉我,长大后要多做有益社会的事情,我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话里的用意。现在想来,父亲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村里乡亲们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幼时家贫,上学一直得到乡亲们帮助。我老家罗岭镇,以前属于桐城,后来划归安庆市宜秀区,这里素有“三分山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及鱼米之乡的美誉,镇子里出过严凤英,邓稼先等大家,他们的故事,在我幼年时代,就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内心里,尤其是邓稼先报国的故事,我决定长大后,也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不辜负父母亲还有村子里乡亲们的嘱托,这是我考上大学后的照片。


父亲对我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皖南尊师重教的文风也深深的滋养了我,我后来读了硕士,博士,也成了妙山村乡亲们的骄傲。后来,我应聘到滁州学院当了老师,一直想着,我心中的妙山村,还有村子里的乡亲们,父母亲去世后,我想,再为乡亲们做点事。

今年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我带领妻子董丽丽博士回到家乡妙山村,在村里朱氏祠堂前给乡亲们分红13万余元。经初步估算,去年乡亲们金丝黄菊亩产收入达5000元,是我们村传统水稻种植收入1000元4倍以上。分红大会上,乡亲们非常开心,踊跃报名扩大种植,预计今年种植面积将扩大至120亩。

我是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食用花卉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爱人董丽丽是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园艺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我们每次回家乡为已故父母扫墓,都得到家乡父老乡亲热情接待。每次回想起乡亲们送我到村口的情景,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次次唤起我对父母撕心裂肺的思恋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站在离家的山坡上,眺望家乡落后的面貌,我每次都问自己,如何回报家乡父老的厚爱。


我家兄妹四个,幼时家贫,那时候乡亲乡邻常常帮助我们,“有时候从菜地回来路过家门口也要给家里送把青菜”。得益于乡亲们的帮助,我们兄妹们都很争气,我和弟弟妹妹先后考取大学,哥哥做点小生意收入也还不错。经和爱人董丽丽商议,我们决定利用自己研究专长回馈家乡父老。通过市场调研及查阅文献,认为金丝黄菊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生津清火、明目效果的功效,市场前景广阔,可作为家乡致富的切入点。

2016年至2017年,我们开始在安徽农业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金丝菊花的栽培技术研究,这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和菊花地中度过,通过查阅资料,广泛求教,栽培过程亲力亲为,探索菊花育苗、做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2017年底基本掌握了金丝黄菊高产栽培技术。

同时,我结合自己在食品加工方面的研究专长,研究了金丝黄菊加工技术,掌握了金丝黄菊的节能脱水技术,以及金丝黄菊酒、酸奶、饼干等系列休闲食品开发技术,以及金丝黄菊面膜、精华液等价格技术。


2018年,在家乡三叔朱爱宝家自留地试种成功。2019年我动员妙山村马咀和朱老屋两个生产小队农户种植菊花,和24户签订了保底协议。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我们带着6岁的儿子回家乡16次,指导菊农制苗、做畦、施肥、灌溉、防虫害,送肥下乡,送水泵下乡等,行程累计达1.1万公里。

11月是采收、加工金丝黄菊,初步估算2019年金丝黄菊每亩均产可达1000斤,菊农每亩增收达4000元。在当地罗岭镇政府和妙山村委的支持下,以及妙山村乡亲的积极参与下,我们村的金丝黄菊已销售到江浙一带,已成为地方知名品牌,并被立为妙山村脱贫致富的品牌产业。为了拓市场,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在村子里扶贫车间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生产厂房。

其实,最辛苦的还是我的妻子,我们五六月份基本是一星期回安庆一次,如果两三个星期一次,我觉得都不算辛苦。七八九十月份基本两周回一次,有时候也是一周一次。去年妻子二胎,一月二十八号剖腹产,四月中旬就开始往安庆跑了。我们二宝两个月大就送回妻子老家山东了,到现在都不认识我,因为周一到周五在我在滁州学院工作,周六周日在安庆或在来回合肥的路上。


记得2018年阳历1月初,妻子在村子里帮我抬塑料薄膜,挖菊花累的先兆流产。第二天晚上,儿子四十度高烧,妻子躺着不怎么能动,我没办法,凌晨十二点,在大雾中跟在大货车后面,我从滁州赶回合肥。凌晨三点才到,我帮着妻子照顾孩子,妻子眯了一小会就起来备课,因为第二天学校里一二节有课,而妻子学院里规定不能调课,学校督导组又随时会听课。等到妻子上完课才赶到医院,那次,妻子差点昏过去,我至今觉得很愧对妻子。

2019年1月底,妻子怀二宝预产期快到了,我依然在滁州工作,没办法,妻子挺着肚子又带着老大。下雨下雪都得出门,接送老大上幼儿园,她还得上小学期课,妻子怀二宝的时候,她全程产检我就陪过一次。

2019年7月初,妻子打听到一株菊花突变体,为了拿到植株进行测序,我俩领着液氮罐去黄山,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但泄露,我俩绝对玩完。而高速上一个刹车或车速过快可能都会导致倾倒或溢出。回想起来,觉得生活不易是常态,无论付出多么艰辛,能有一点点回报就已经不错!


妙山村75岁的袁小华老奶奶高兴说,没想到我这一把年纪还能在家挣钱。她还高兴地拿出自己种植的花给大家分享。

村子里的朱国顺说,秋天一到,一片金黄,乡村那一个美啊!“感谢大双,让乡亲挣了钱,还让村里这么美。”分红这天,我们镇子上的郝燕燕书记向我们夫妇表示了感谢,称我们用知识回报乡里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喜悦洋溢在乡亲乡邻爬满皱纹的脸上,我此刻也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知识让乡亲们获得收入,多年回报乡亲的心愿终于梦圆。

在我读硕士研究生前后,父母先后去世,回家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但每每回去,看到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虽然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帮助下,生活越来越好,但生活的还不富裕。我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式帮帮哪些曾经帮助过自己,开始慢慢苍老的父老乡亲们。今天,我的愿望在妻子的帮助下,在乡亲们的支持和参与下,已经变成了现实。


其实,我老家长江边的安庆的这个乡村,习惯了水稻种植,剩下的山岭栽点茶树,从来没种植过菊花。但乡亲们相信这个看着长大的我,纷纷拿出了自留地。而我工作的城市安徽滁州,是菊花之乡。最初我想带领乡亲们种植滁菊,但当地气候、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等方面都不适宜。回家分红前一天晚上九点多,我和妻子赶到了村里,因为下雨,我还摔了一跤。

袁小华奶奶帮我拿干净的布,擦身上的泥水。去年种植是在她老伴在村子里进行了广泛动员,只要在家的都参与了菊花种植。由于老人家有病在身,只能种三分亩耕地,但老人家仍爱吃苦爱钻研,三分亩的土地收入就2200元,是水稻油菜400元收入的5倍以上,老人家决定今年种植面积增加到一亩。

76岁的三叔,在农作为栽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老人年龄虽大,但始终保持着吃苦钻研的精神。2018年,三叔专门把家里最好的耕地拿出来试种金丝黄菊,这一年三叔在我们的指导下,悉心育苗、做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不仅菊花品质好,而且掌握了菊花种植技术,给后来菊花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打下基础去年。


我不在家乡的时间来,都是三叔给菊农提供技术指导。此外,每次回去,三婶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离开时都再三叮嘱,开车慢些,回家给他们报个平安。去年三叔家种植菊花6分亩,收入3000元以上。

为了给乡亲吃下定心丸,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我们夫妇自己购买了加工设备,给每个种植金丝皇菊的乡亲发种植管理工资,菊花采摘后全部收下。

今年腊月二十三,是我们小女儿周岁。还在妙山村的我们没能赶紧回去给女儿过第一个生日,或许这又成了我们的一个遗憾。但孩子会知道,爸妈很疼爱她,今天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们的故事在新的一年里还在继续。如果您有故事,或者您身边有这样的故事,欢迎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并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您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