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寧區走“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發展道路“融合”破解鄉村振興難題

南京市江宁区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发展道路“融合”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統籌城鄉發展,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升級版美麗鄉村。俯瞰全區,山水田林村錯落有致,大地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廣大農村更加生態宜居。 邵天武攝(中經視覺)

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樹立全域一體化思維,用融合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走“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發展道路,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作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2019年,江寧區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區。

南京市江寧區位於揚子江畔、牛首山下,區域總面積1561平方公里,轄10個街道、201個村(社區),總人口243萬人。近年來,江寧從打造週末休閒的小景緻到統籌全域旅遊的大景區,以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全域鄉村振興。

引資下鄉強支撐

阮從林是黃龍峴茶文化步行街從林飯店的老闆,和妻子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守著家裡的老人孩子,靠著家門口的山水“錢景”,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而幾年前,夫妻倆的日子可沒這麼輕鬆。

那時候,阮從林夫婦都在企業上班,夫妻倆一年收入除去家庭開支,幾乎沒有節餘。2013年3月,江寧區引入江寧交通建設集團,與江寧街道攜手打造黃龍峴茶文化村。集團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將農村道路建設納入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統一規劃,積極主導全村環境整治、完善旅遊服務設施、指導農戶經營等,短短3年,金陵特色茶鄉已享譽全國。阮從林夫妻倆就在自家空餘的老宅基地上經營起農家樂,半年時間就有了過萬元存款。

環境好了,風景美了,村民守著“綠水青山”端上了“金飯碗”。在黃龍峴,江寧交建集團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引導鼓勵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展餐飲、住宿、農產品售賣等。“民宅變民宿,農副產品變旅遊商品。”黃龍峴村村民陳建發說,整體改造後,村裡開辦了30多家農家樂和5家民宿。經營戶均收入從2013年的10萬元增長至2018年的30萬元。

與很多地方一樣,資金短缺、環境治理壓力大、村民參與度低等問題也曾困擾著江寧,江寧區創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方協調”開發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支持村莊根據自身特色與需求,靈活選擇開發主體,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

對於社會資本和政府的分工,江寧分得很清。政府對旅遊資源實行管理、規劃、同一品牌對外營銷,但對村莊的投資開發經營“不干涉、不指揮、不影響”。權責利一明確,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明顯高漲。幾年來,全區突出西部生態、中部水鄉、東部溫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設了以黃龍峴為代表的一批升級版美麗鄉村,湯家家、茶鄉星谷等一批精品民宿;建成財政部首批試點示範溪田田園綜合體,開展觀音殿等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正從“盆景”變成“百花園”。

在江寧,像黃龍峴這樣的旅遊專業村隨處可見。美麗鄉村建設,讓綠水青山不再“養在深閨人不識”,而是變成了老百姓家門口的金山銀山。統籌推進汙水、廁所、垃圾“三大革命”,2019年完成555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建771個村級汙水設施,垃圾分類處理實現自然村全覆蓋。累計完成1100公里農村道路提檔升級,建成350公里鄉村林蔭大道。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陳佩弦表示,南京市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不簡單照搬外地做法,而是在創新整村推進、建設全域美麗鄉村、解決投融資難題和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等方面,積極大膽探索,統籌推進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示範村、宜居村、民宿村和田園綜合體“五村”共建,走出了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之路。目前,全市建成各類示範村682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達標率”列全省第一。

產業融合促振興

如何補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短板,下活現代農業“整盤棋”?

2018年,南京首家稻米加工產業化聯合體在江寧成立,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稻米生產、加工、銷售融合發展。聯合體由2家合作社、1家專業稻米加工廠、5家家庭農場共同創建,共建稻米種植基地5500多畝,帶動農戶300多戶。

聯合體是江寧區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的縮影。為推動一產提質增效,江寧以“農業+”為依託,狠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其中,一產持續加大優質農產品供應,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二產大力提升深加工能力,“農業+”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延伸;三產積極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特色田園鄉村一頭連起鄉村,一頭連起城市,一二三產實現融合發展、協同共進,演繹了一首城鄉協調發展的和諧奏鳴曲。

目前,江寧累計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19家、家庭農場1158家、農民合作社981家、新型職業農民3.18萬人。去江寧旅遊,順便帶點“回頭貨”,已成為城市居民的新時尚,農產品銷售搭上了旅遊“快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初步構建。

近年來,江寧在品牌建設上持續發力,通過舉辦橫溪西瓜節、農業嘉年華、湖熟菊花展等,提升域內農產品知名度。同時,發佈“橫溪味道”“善田江寧”等區域公用品牌。僅橫溪街道,就有11家農民合作社簽約使用“橫溪味道”公用品牌,整合開發了9種名特優農產品,帶動74戶農民銷售農產品300多萬元。

江寧借力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根據試點村資源稟賦和特色,明確了全區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特色發展方向,打造了東山王家古村復興型鄉村、秣陵觀音殿都市近郊農旅文創型鄉村、谷裡徐家院特色農業型鄉村等一批特色村,形成了溪田田園綜合體、谷裡大塘金香草小鎮、黃龍峴茶文化小鎮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集聚發展的新平臺,持續擦亮江寧“農業+旅遊”新名片,年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

“四業”聯動興農旅

觀音殿是江寧區秣陵街道元山社區的一個普通村莊,雖然風景秀美,但前幾年隨著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定居,逐漸成了“空心村”。然而,近兩年這個小村子卻成了很多熱愛鄉村遊遊客的“打卡”地。

2016年,秣陵街道將觀音殿納入蘇家文創小鎮項目,以村莊原始自然肌理和風貌特色為基礎,著力打造一個非遺民俗鄉村市集和特色美食文化鄉村。不大拆大建,在最大程度保留傳統村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秣陵街道租賃了村裡49戶農民的房屋,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同時拆除違建,整葺道路,規整田地種植,把農房盤活。

村民黃愛林將自家房子出租,每年不僅能拿到6萬元租金收入,父親還被安排做綠化維護工作,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最讓她滿意的是,房子還是自己的。

村莊美了,居住條件變好了,觀音殿的人氣旺起來,僅去年國慶假期就吸引了2萬多名遊客。

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為鼓勵青年返鄉創業,江寧區積極做好政策支持、基礎設施配套、特色產業培育、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等工作,創客們紛至沓來。潘志華是觀音殿村人,多年在外經商小有成就,看到政府把老家打造得這麼好,2016年花100多萬元把老屋修葺翻新,開起了茶館,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