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截至2月5日19:35,全國疫情實時數據顯示:確認病例24433,疑似病例23260,治癒病例967,死亡病例493。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病毒還在不斷蔓延,疫情當前,社會各界眾志成城,而這也被視為迄今為止中國科技力量參與度最高的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事件。


算力、算法、數據,幫助病例篩查、藥物研發


面對新型病毒,從檢驗、藥物研發、治療,再到對病毒未來走向的預測等,這些都要從頭開始,而阻礙效率提升的首要原因也是由於複雜信息構成下的可能性眾多。在這次疫情中,大量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所開放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和數據。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目前,疫苗研發和藥物篩選仍在爭分奪秒地進行,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大規模文獻篩選和科學超算工作。通過大數據與算力的結合,尤其是高性能計算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AI可以從海量文獻、實驗等數據中完成篩選,或是模擬化合物與特定靶標的結合效果。TechEmergence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可以將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2%提高到14%。


疫情期間,阿里雲宣佈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幫助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藥和疫苗研發,縮短研發週期。隨後,百度研究院也宣佈,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RNA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從而助力疫情防控。其中,LinearFold算法可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提速120倍,節省了兩個數量級的等待時間。同時,百度將提供時空大數據及分析技術,支持對疫情的及時發現、快速應對及科學管理。


此外,多家科研機構參與用AI技術分析新型冠狀病毒序列與原SARS相應蛋白序列人傳人的變異位點,為精準靶位藥物篩選提供數據支持。


這些舉措部分也已取得的重大進展。利用阿里達摩院研發的AI算法,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將原來數小時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並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深蘭科學院研發落地了體溫監控系統“貓頭鷹多功能體溫行為追蹤監控系統”,將紅外和AI監控結合,且具有自動跟蹤功能,在醫用領域可以為特定傳染病的預防與監控提供有效幫助,也可以安裝在車站、機場、廣場等人流密集區域;由愛華盈通研發的戴口罩版AI測溫儀也已面世,可以實現2米1秒誤差0.5度,30分鐘可安裝完設備,目前逐步投放抗疫一線……


消殺防疫、阻斷“人傳人”,機器人深入一線


在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戰中,機器人在一線穿梭,頻刷存在感。


疫情之下,消毒成為各公共場所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武漢疫情中心多家醫院,以及上海仁濟、肺科醫院、中山醫院、華山醫院、溫一、溫州六院等最前線戰場,鈦米智能消毒機器人在全天不間斷使用。


在全院醫療防護物資緊缺的情況下,針對隔離診區等高風險區域,採用“不接觸式的面對面溝通”的就診方式可以降低醫患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院內專家會診的效率,節約醫療資源。日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對有湖北接觸史的發熱疑似病人特別開闢隔離診區進行收治和篩查,為更好地應對疫情防控,智能機器人“小白“上崗”,協助醫護人員開展工作,助力疫情防控。目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病毒防控專家組成員、呼吸科殷勇主任通過“小白”對來自湖北恩施的5歲疑似患兒進行了床邊會診和遠程查房,不僅對隔離診區的醫生開展了及時指導,也安撫了家長焦慮的情緒。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廣東省人民醫院引進的集成無人駕駛技術的機器人,可實現自主開關門、自主搭乘電梯、自主避開障礙物、自主充電等功能,在醫院中承擔送藥、送餐、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降低了臨床工作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通過機器人自動化免接觸配送的方式,阻斷“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鏈條,機器人從病毒潔淨區承載餐食或物資出發,自動前往各個隔離區房間進行配送,減少隔離區內部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達摩院最新研發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在浙江、黑龍江、山東等多地上線,對用戶諮詢的解決率超過92%。


在美國,機器人還參與了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療過程:該患者被送至隔離室內,由醫生通過機器人進行治療。


喊話、航拍、測溫、照明,無人機立奇功


無人機的價值在疫情防控中的價值得到更大的挖掘。


在多地的疫情防控宣傳中,“無人機+小喇叭”成為當紅模式,各地主動對接高科技手段,運用無人機助力疫情防控。除了喊話式移動傳播防疫知識,在一些地區的疫情防控中,還配備了兼具紅外線熱成像鏡頭的無人機,可實現遠程測量居民體溫,避免接觸引發的感染,以便更好地開展疫情防控的日常登記和摸排工作。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疫情之下,往日以播撒農藥和消毒殺菌為主要用途的植保無人機,成了全國各地廣大農村乃至城區防疫消殺工作的“超級神器”。裝藥、起飛、噴灑,在各地加強消毒措施中,無人機在城市村莊上空無死角全方位地進行特殊的集中噴霧消毒作業,效率高,噴灑均勻,短時間內更加徹底地完成消毒防疫工作。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一大批媒體人甘冒風險身赴一線,不間斷地報道各方面的現場情況,這其中也有不少用無人機拍攝的航拍鏡頭畫面。尤其是全國網友“雲監工”的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的工地建設情況,很多畫面鏡頭基本都是由專業的攝影師、攝像師用無人機每天拍攝和發佈的。通過航拍及延時攝影等方式,不僅用無人機視角記錄下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施工進展,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基建狂魔”們創造出的“中國速度”,更以影像的方式幫助世界記憶這場疫情中貢獻者的身影。


在醫院場地趕工建設方面,照明無人機也派上用場。例如,為幫助雷神山醫院夜間趕工,浙江一家專業智能裝備公司捐贈的6架照明無人機停留在50米的高空,每架不僅可以照亮6000平方米的範圍,而且持續照明10小時,移動性好,可自由變換角度,從而實現立體照明,對夜間加快施工進度大有幫助,成為了這次施工主力照明系統的有力補充。


抗擊疫情,人工智能出戰


更多的場景也正在被科技的力量所解決。例如,結合應用廣泛的智能攝像頭和人臉識別算法,可以自動識別在公共場合沒有佩戴口罩的人並加以勸阻;通過“疫情地圖”,可以看到疫情爆發後各區域人員去向,更精準地追蹤瞭解可能感染者的出行軌跡;通過

自動化系統、遠程教育/辦公平臺,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生產、生活、學習的影響……


雖然人工智能只是把此前已經做到的,用在了這次疫情應對中,但人工智能參與疫情防控的維度還在增加,人工智能與世界協作的模式還在創新。


抗擊新冠肺炎,AI同行,中國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