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疫情」迎戰,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阻擊疫情」迎戰,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洶湧來襲。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逆行”,與病魔做殊死搏鬥,給人帶來希望。白衣如雪,目光如織,他們是人民與病魔之間最堅固的堡壘——他們就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

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之時,一線醫護人員中的民主黨派成員不曾有過退卻。他們有的在疫情爆發的中心湖北工作,有的在離疫情爆發地很遠的地方工作,但他們都牢記著從醫的初心,堅守抗擊疫情的“陣地”。已經在前線“陣地”的,就守住前線“陣地”;不在前線“陣地”的,就去支援前線“陣地”。

他們用醫者仁心譜寫了守護生命的讚歌,體現了新時代民主黨派成員的責任與擔當!

今天,團結君為大家介紹其中一些民主黨派成員的故事。

民革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創傷顯微外科)主任

劉輝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在冬夜裡奮力搶救特殊危重病人

2020年1月29日,晚上十一點,急促的救護車鈴聲,響徹醫院,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創傷顯微骨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因車禍被緊急送入醫院,病情危重的同時,更特殊的是該病人有著湖北直系家屬接觸史。

情況緊急,患者呈發熱體徵,情緒不穩定,對醫護的態度十分敏感。對於這樣一個有著湖北接觸史併發熱的患者,究竟該如何處置?在這緊急關頭,劉輝醫生與副主任羅文方及當值醫生討論後,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根據醫院規定,及時上報患者情況,另一路本著病患第一的原則,堅持身為醫者不能因為害怕傳染就不救治病人的信念,在做好防護措施後,對該患者進行了首診治療。

經過半宿的奮戰,終於在2020年1月30日凌晨,成功穩定患者病情並安排入住隔離病房。在患者病情穩定後,另一個好消息也傳來了,根據患者血象報告,患者發熱更偏向於創傷後的炎性反應。這個好消息無疑給忙碌了半宿的醫護,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經過後期治療後,患者很快就能恢復健康。

劉輝表示,病毒無情,人間有愛,

如果說患者是病魔的俘虜,那醫生則是救援的戰士,醫者當存父母心,願治天下有難人。疫情是命令、救治是天職、防控是責任。自己作為民革的一員,必須要發揚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本職工作,只要大家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就一定可以共克時艱,儘快迎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

高允盛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高允盛與全科室醫護人員的“請戰書”

1月28日,高允盛率全科室醫護人員遞交“請戰書”,提出申請加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去,隨時聽候組織調令。他說:“

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裡去。”

林章樹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林章樹(中)

1月27日,福建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分析研判專家組成立,福建省立醫院呼吸科原主任、主任醫師林章樹受命擔任專家組顧問。

林章樹從事呼吸內科專業工作50餘年,多次參與福建省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治工作,曾擔任省防治“非典”專家指導組組長、在防治重大傳染病領域獲得諸多榮譽。可是,新型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儘管已年過八旬,但林章樹不顧年事已高,仍臨危受命、披掛上陣,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第一線,繼續為抗擊新型肺炎疫情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民盟

梁奇明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梁奇明一直工作在神經重症病房一線,正在做發熱門診前培訓的他接到同在醫院急診室工作的愛人被感染髮熱的消息,1周時間內,兩名家人感染。作為一名醫生,他堅決不當逃兵,並且反覆跟科室申請,待隔離期結束,一定要到最前線,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光曙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李光曙,是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的醫生之一,他們被院領導稱為"敢死隊"。為了不影響工作,李光曙把妻兒送回了孃家,他的腳部有傷不能長時間的站立,但為了病人,連續工作48小時是常態。被問道怕不怕時,他笑著說道“沒毛病,幹就完了,奧利給!(網絡流行語,意為加油!不要怕!

王雅蓉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2020年2月2日,本是王雅蓉舉行婚禮的大喜日子,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的時刻,她選擇推遲婚期,堅守在抗疫一線。

1月28日,大年初四,作為寧夏醫科大學心腦血管病醫院特需科醫師的王雅蓉在聽到總院發熱門診急缺醫護人員時,主動加入發熱門診戰備醫療支援隊。

由於目前醫療物資緊缺,她與心腦特需科醫護人員自制防護面罩。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每天6個小時的門診,她堅持不吃、不喝,只是為了節約使用防護服。由於長期佩戴防護口罩,在結束一天的戰“疫”,脫下口罩後,王雅蓉的臉部卻出現了過敏反應。

王雅蓉小兩口的父母早就把婚禮所用的物品備齊,並安排好婚慶相關事宜,甚至把喜聯和請柬都寫好了。然而,疫情來勢洶洶,蔓延全國。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她選擇了首先承擔醫生的責任,推遲婚期,主動請戰,以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

她說:“耽擱了婚期算不了啥,但身上的責任不能耽誤,在戰勝這場疫情後,我們的婚禮會更有意義!”

民進

羅光偉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羅光偉(左)正在指導危重症患者救治

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羅光偉臨危受命,擔任武漢市第一醫院疫情防控專班醫療專家組組長。疫情就是命令,他積極參與醫院隔離病區和發熱門診的組建,為病人開展排查治療,對所有疑似患者的病情進行檢查,負責全院新冠肺炎病人的確診。他負責的呼吸內科五病區的40個床位,基本上都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傳染的威脅,搶救重症病人的壓力等等,他表示,疫情當前,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大年初一,羅光偉又受命轉戰,去往發熱病人集中就診的定點醫院——武漢市五醫院。作為派赴該院的專家指導組組長,羅光偉帶領專家組負責醫院的感染7病區30個床位的病人,並對疑似病人的確診、團隊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進行把關。為提高醫療救治水平,他還對市五醫院醫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羅光偉還要兼顧市一醫院的診治工作,繼續擔任醫療專家組組長,負責會商會診疑難重症,為其他醫生作出診斷提供建議和判斷。

羅光偉曾參與防治非典和甲流的戰役,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他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從醫者要無愧於病人的託付、無愧於醫生的使命。

"

湖北省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CCU主任兼東院心內科副主任

周曉陽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周曉陽(左)在一線救治患者

周曉陽領導的CCU室共有20多名醫護人員。為救治患者,他在醫院日夜忙碌,從未離開過醫院。每天,他穿著厚重的二級防護服進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室,長時間密切觀察其病情,提出診斷方案。在防護服不能及時供給的情況下,為節省裝備少換裝,不吃飯,不喝水,以延長防護服的使用時間,往往忙得汗流浹背,仍然堅守工作崗位。

他說,我們是醫生,怕也沒用,只能以向死而生的精神迎戰防治新冠肺炎的戰役!他以自己的言行帶動其他醫護人員,起到了榜樣示範作用。他還通過自己的同學、朋友等聯繫捐贈醫用設備、口罩等,幫助抗擊疫情。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喻成波(左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5位醫療專家隨浙江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馳援武漢,喻成波也在列,並擔任浙大一院赴武漢醫療隊隊長。他的出征還有著額外的意義,為自己的家鄉湖北而戰。

剛剛值完24小時的班,喻成波甚至來不及回家收拾行李,從醫院直接出發,到了車站大廳還在抓緊時間整理自己的隨行物品。他深情地說:“我是湖北十堰人,大家都在為我的家鄉出力。我更應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因此我主動要求出徵。我們會努力做到零感染,戰勝疫情,平安而歸,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周海英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周海英(中)

1月24日晚,來自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市六醫院金山分院等醫院的15位醫護人員組成的金山區馳援武漢的第一批醫療隊,接到緊急通知,3小時內集結完畢,奔赴武漢,全力支援武漢開展醫療救治工作。其中就有周海英的身影。

作為金山區醫療隊的隊長,周海英的擔子異常沉重。但她卻鎮定自若,接到命令後,只對家人做了簡短的告別,就拎起行李,毅然決然地趕往集合點。她的父母明白:“軍令”如山,醫生的使命就是堅決服從,不計個人得失!她的丈夫明白:放你走,就是對你工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她的女兒明白:媽媽的這個決定是她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農工黨

“爸爸在外地做客,過幾天就回家”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大年初一,新春伊始,萬家團圓。由75位湖南省株洲市醫護人員組成的馳援團隊選擇逆行而上,奔赴湖北黃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線。農工黨員,株洲市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乃文是此行的一員。

1月23日,張乃文看到醫院工作微信群中關於支援湖北的文件,第一時間主動報名,獲批後,被院領導委派為醫院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肩負雙重責任。

大年三十中午,正當家家戶戶吃團圓飯之時,張乃文接到出發通知,他火速收拾行李,與家人告別。臨行前,老父親放心不下,又趕來醫院,匆匆幾句叮囑,飽含著複雜的親情,擔憂兒子的安危又為兒子感到驕傲。

3歲的女兒,年紀尚小,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工作,張乃文到達黃岡後,跟女兒視頻時只得告訴她:“爸爸在外地做客,過幾天就能回家了。

桂心

“西院開設發熱門診第一天,普通門診,急診,發熱門診第一線全部都是我科醫生。”桂心響應醫院號召,從疫情預警開始,組織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西院神經內科全科醫生積極參與到抗擊新冠肺炎的會戰中,曾連續在科室工作三天三夜。

為了多節省一些防備物資,他用兒子的游泳眼鏡充當護目鏡,加上最簡單的帽子口罩,就是他全套防病毒裝備。他說:“護目鏡,防護服,就儘量留給隔離病房這些一線的兄弟姐妹使用吧。

吳瀟

吳瀟是神經內科的主治醫師,她一年前剛做完甲狀腺癌的手術,目前還需長期服藥定期複查,家裡還有剛剛上小學的兒子。但是接到醫務處通知的那一刻沒有任何的猶豫與推辭,毅然決定奔赴防疫一線,進入隔離病房。

她告訴年幼的兒子;“媽媽是奧特曼,媽媽要去打小怪獸了,等媽媽打敗了怪獸就可以回來陪你了!孩子似乎也理解並支持了媽媽的工作,他喊出了最喜歡的動畫片“汪汪隊”裡的口號:“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媽媽”,媽媽加油!

上班的第一天穿上了防護服後,她感到嚴重的呼吸困難等不適,但是仍然堅持奮戰在一線,參與對合並有重症肌無力、腦梗死等合併症的危重患者的治療方案的制訂及搶救,同時對合並有焦慮、抑鬱、失眠、創傷後應激的患者開展積極的心理疏導。

致公黨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陳紅在工作後準備重症護理隊員的培訓資料

1月27日,安徽省援鄂抗疫醫療隊奔赴武漢,致公黨黨員陳紅也是其中的一員,作為醫療隊隊長,陳紅和隊友們正踐行著他們的誓言:“不辱使命,勇往直前,無怨無悔,無畏無懼.......”

陳紅本以為已經充分做好了辛苦戰鬥的心理準備,但是等自己投入到了搶救一線時,才感受到真正的“爭分奪秒”!“作為重症護理員,我們被分配在重症監護室ICU,一開始我們每個人每天照顧3個重症病人,現在已經達到4-5個,甚至6個,這個工作量很大,因為包括搶救、治療、監測、護理等等環節。”由於每個隊員負責的重症病人多,工作量大,所以吃飯、休息、甚至連喝水的時間,也顯得特別珍貴。

除了日常工作,陳紅還要負責重症護理隊員的學習培訓。為了節省時間準備資料,陳紅匆匆趴在床角吃了一盒泡麵一根火腿腸,轉身又拿了起紙筆。

出發前,陳紅的兒子來為媽媽送行:“我也是一名學醫的大學生,我支持媽媽的決定,我會照顧好自己讓她放心,希望媽媽保重身體,媽媽加油!武漢加油!湖北加油!”

對於家人,陳紅感到十分抱歉:“因為每天忙到凌晨1-2點,我都忘了報平安,家人也不敢打擾我。

魏洪霞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魏洪霞在隔離病區

魏洪霞有一個身份,南京市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因為這個身份,她必然要肩負起更大更重的責任。

距離市中心30公里外的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是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魏洪霞的春節,在這裡,和醫護人員及患者一起度過。

隔離病區每4個小時換一次班。進入隔離病房,穿著分體手術衣,加上連體防護服、護目鏡、防護口罩,接觸患者,再加穿一次性防護服。穿上防護服,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脫下防護服,連手套都在滴水。這樣的狀態,魏洪霞每天至少經歷一到兩次。

“有情況的話,還要隨時進入病區”,魏洪霞說,進入病區後,要對患者做基本的問診和查體,再做基本的評估,每天的病情觀察,還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有任何變化發生,都必須要及時處置,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即時保持工作狀態。

九三學社

盧振華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湖北省中醫院的盧振華醫生在疫情來臨時主動遞交請戰書。他在請戰書中寫到:“科內女同志多,我自身體質好,作為九三學社人,要按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求領導給我額外排班,要求不計報酬,本人將克服家庭一切困難,投入到這次抗擊病毒的戰鬥中,為奪取勝利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劉玉全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2020鐘聲敲響的時候,我等來的不是驚喜,不是紅包,而是愛人跟我講:‘今天大年初一,我上午上完門診就去十堰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一線支援了,你要照顧好自己和孩子……’

在即將奔赴十堰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一線前,劉玉全的妻子在朋友圈寫下了上面這段話。

像劉玉全這樣的醫務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為了患者,他們選擇負重前行。1月25日下午13點10分,由太和醫院牽頭的十堰市第一個對口支援醫療團隊,前往十堰市西苑醫院,劉玉全等7名醫療專家登上救護車,開展對口醫療支援。

臺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放射科CT技師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1月17日,我接手檢測了我們醫院的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那是一位22歲的小姑娘,她此前從武昌回北京,在火車上被感染了,經過CT檢測之後確診。”龔浩說:“那時候全市也只有2-3例,我接觸到了我們醫院的第一例。”

龔浩是臺盟朝陽區工委文教醫衛支部的盟員,本職工作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放射科的一名CT技師。

醫院是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幾天前,他接觸到一對夫妻,兩人疑似感染,經過檢測之後都確診了。醫院讓他們進行隔離治療。但兩人都不願意接受隔離,想要離開醫院。大家耐心給他們做思想工作,仍然不接受。無奈之下,醫院只得報警。警察來了之後,醫護人員和警察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繼續給他們做工作,幾經周折,最終得到妥善解決,大家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樣的問題雖然讓龔浩感到有些無奈。但他還是充滿勇氣:“不管怎樣,作為醫生,仍然需要堅強面對,仍然需要勇敢地站出來,為人民群眾築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線。

「阻击疫情」迎战,以向死而生的精神

—END—

作者 _ 譚耀華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