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是用他自己的心血在写这本书,他自己给每一个深刻影响过中华文化历史的风流人物都倾注了特别多的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里边。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老子经常讲大和小、福和祸、舍和得等等这些颠倒对立的概念,而这位老先生又是神出鬼没,他出现在我们这个民族的童年时代却突然消失。咱们这个民族真正成长是从春秋那时候开始的,所以老子那个时代应该算是一个童年时代,那时还没有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就不见了,最后有记载是在陕西楼冠台那样的地方讲过学。老子出关意义重大,作者说这件事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意思是老子生气了,他不愿意跟你讲了。而我们这个民族也抛弃了哲学,沉醉于现实世界的追逐。

老子曾经是周王朝的国家档案馆馆长,所以他有机会研究和遍览档案馆里历史上的各种丑恶和内部资料。他的《道德经》其实就讲两件事,一个是处世,一个是治国。处世就是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一个是怎么治理国家。


有人讲《道德经》是帝王书,是给帝王做教材的一本书。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跟孔子讲的类似:为政是“譬如北斗,众星拱之”,意思是为政做官就像北斗星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其他的地方自然就会各安其位。荀子也讲过:“上好要则百事详,上号详则百事荒”,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说明当时的君王管得真是太多了。


老子的处世之道简单点说就是柔弱胜刚强,他举例说人的嘴,人老了以后牙齿都掉光了,但舌头还在。因为牙齿坚硬,它就坏的快,舌头软存在的时间就长。又举例木头,处在柔软状态时它肯定是活着的,一旦变硬了变僵了也就是死掉了。柔弱者生,刚强者死。


老子总结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老子的三宝就叫慈、俭、谦;孔子的三宝是智、仁、勇;佛教的三宝是佛、法、僧。


人不但要学会勇敢,还要学会勇于不敢勇敢。敢去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勇敢、勇于不敢为天下先,主动不敢跟别人争,可以不去伤害他们,这也是一种大勇。


普通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老子说你要得到就要先舍去。老子是一个孤独的对人性失去了信心的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他最终选择了出关。


孔子曾经评价过老子大致意思是:“鸟兽我可以用网来捕,鱼我也可以抓它钓它,只有龙这个东西我是抓不到的,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可以抓它。老子这个人‘其犹龙邪?’,就是跟龙一样啊!”。这是对老子描述的一个大概模糊的身影,但是给中国文化奠定了一个神秘的基础。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孔子跟老子曾经对过话的,他们两人基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孔子的儒家精神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这个人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让所有中国的文人、普通人的心中都有了这一点希望。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确实是最混乱无道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所有的国王都有可能被他的臣子推翻,惶惶不可终日。也许是万乘之国被千乘之国推翻,然后千乘之国又被百乘之国推翻,然后百乘之国又被自己的家臣推翻。


当时整个国家被孔子称作礼崩乐坏,在那个时候孔夫子出现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盏文化的明灯。他不强调强权,而强调的是文化,孔子应该算一位无可质疑的文化巨人。


在当时他就已经名满天下,孔夫子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国君都会接见他,甚至有很多国君即使不喜欢他,也不敢对他有什么伤害,因为当时孔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躲在书斋里研究纯学术,写点文章混口饭吃,是怀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到处奔走,希望能够做点有益的事儿。


历史没有让孔子在那个时代成为如子产或者晏婴这样风流、风光的人物,因为这两位都曾位及人臣宰相的地位,可以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让孔子成为了孔子,也许这是一个上天的更好安排。


孔子的影响力穿透了历史,他官场失意,却并不痛苦,很多后来人都会觉得孔子特别惨,到处想当官当不了还被人骂,被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但是孔夫子本人却不以为意,还说这挺好的,还说他就是这样的人。


孔夫子坦然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还说能够坦然做到这个境界的只有他和颜回了。意思是用我了,我就好好干;不用我了,我也不埋怨你干嘛不找我,不用我了,我就在家里边好好修炼,在家里好好读书,说不定哪天就会用到我。这也被孔子称作“尽人事而听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孔夫子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孔夫子始终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除了论语之外,还有尚书、春秋、诗经、周易,这些对中华民族最有影响的典籍,全部都跟孔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因为他开创了私学。那个时代的学校是只有贵族才能上学,普通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孔夫子讲“有教无类”,他还说“自束脩以往,吾未尝无悔矣”,大致意思是只要你给我拿上几条干肉来就行,我就教你。孔夫子弟子三千,做到了有教无类,他的学生里边既有王公贵族,也有贩夫走卒。既有子贡这样来自巨富之家的人,也有颜回这样穷困快饿死的人。


在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孝三年,对他最忠诚的子贡为他又守三年到了,总共守孝6年。今天到曲阜孔林还会看到在孔子的墓旁边有一个小的茅草房,那个茅草房就是子贡守孝的地方。没有这些崇敬和忠诚老师的弟子的详实记录整理,后世也就没有人知道还有孔子。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当年的墨子妆容上跟一般人都不一样,头发很短,被形容为摩顶放踵。就是这人的头发都秃掉了,身上脏兮兮的,一天到晚风尘朴朴,到处奔走呼号。墨子用现在的称谓可以叫做标准的剑侠。


他到处劝各诸侯国不要打仗,他希望用墨家的兼爱精神,号召大家追求和平。一旦碰到非要打的诸侯,墨子就说:“你要打,我奉陪,帮着你的敌人来防守”,然后他真的带着他的子弟去帮着守城,而且那个被劝的诸侯还真打不进来。墨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工程师思维的人,这个人发明了无数的东西,他整天用特别高级的这种防守的技术来做防御。


墨子对自己要求特别苛刻,他最早也学儒家的学问,后来发现儒学不对胃口,就背叛了师门。背叛师门也等于背叛了周王朝,去开始为周朝的对立面,那些诸侯们服务了,然后影响那些诸侯们去追求一种和平的统治方法。


为墨子服役者有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就是墨子学派有点像敢死队,他手下这些人都不怕死,视死如归。死不旋踵就是遇到危险时刻连转一下脚后跟的勇士都没有,都会义无反顾地往上冲。


中国古代的机械和技术在墨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来墨家开始分支,其中有一只叫名墨,这一派开始做很多哲学层面的探讨,如果这一派发展壮大的话,那可能中国现在的哲学体系跟西方是非常接近。比如那时候他们就研究“白马非马”、“飞矢不动”这些理念,像后来西方的哲学一样去研究概念、研究定义、研究逻辑。


墨子的最锋利的不是他的守城之术,而是他的思想锋芒。孔子始终维持和尊崇周朝的尊严,但是墨子在推翻周朝的进程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墨子那个时代,周王朝是存在的,但在墨子的眼中已经没有了。


他推出了一个叫做“天”的概念,他认为没有天子只有天,没有天子也就没有了天下,天子是官家骗人的东西。墨子是第一个大量使用’国家”这个词的人,在墨子的文章中使用”国家”而不使用”天下”,也就没有天子的概念。


墨子的最著名的思想之一就是“兼爱”,它是反对礼的等级制度,礼是讲究一层一层的分成等级,而兼爱是强调大家都是平等的。用尚贤来反对亲亲,尚贤就是谁能干就推举谁来干,反对亲亲就是反对世袭制度的父传子、子传孙。


节用、节葬、非乐,这些都是为了反对周王朝的过度浪费的礼仪。墨子也提出需要一个天子,但这个天子不是靠世袭得来的,而是通过尚贤选出来的,墨子那时候的这个理念是非常超前的。


但墨子这个思想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他毕竟不是卢梭,他认为选出了这个天子就要完全服从他,哪怕他专制暴虐也要服从。他只是安排了“天”作为天子的制衡,希望这个天子能够有所收敛。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早期的有着朴素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家。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从史料记载很少见到孔子急赤白脸地去跟人吵架,最多是斥责一下学生,这已经很严重了。孟子这个人一辈子都是跟人辩论,天天跟人吵架,也许孟子是那种天生说话比较冲的人。


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必将有利于我国乎?”。意思是说“老头儿,你这么大老远跑来,一定对我们国家有些好处吧?”孟子立即回答:“王何必言利!”,那是一国之主在说话,但孟子依然张口就说:“你这个国王怎么张口就谈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特别喜欢跟人辩论的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在儒家的历史地位排在颜回、曾子的前面,仅次于孔子。实际上孟子比孔子要隔着好几代,孟子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能够成为亚圣,原因是他做了三大贡献: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孔子的《论语》当中提到“仁”特别多,而孟子讲究“义”。仁是内心的要求,义是外在的表现,孟子把评价一个人从内在转化到了外在,这显然比仁要更具有操作性。仁特别容易装假,你不知道这个人是大仁还是小仁,不知道这个人内心到底想什么,但是义是有外在的表现而可以看到。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王道就是对人心加以培植,无论在家在国都将无可匹敌。这个想法听起来比较幼稚,但中国人就信,就好这口。直到民国的时候,还有很多学者提倡好人政府主义,就是我们的政府都要由好人组成。这个是极其不靠谱的,靠一个人用内心来管理国家是特别危险的一件事。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性善论是儒家的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性善论,儒家的一切方法和理论都将受到挑战。孟子的论证方法大多使用的是类比,这个从科学层面确实不太严谨。因为孟子特别善于讲类比、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地辩论和讲道理,乍一听会觉得特别有道理,谁都说不过他。


排比和类比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孟子有很多是机械类比的论证,这个就特别难以说服人了。孟子并不严谨的论证却常常让人感到很难辩驳,原因是他并不是在说这样是真的,他是说这样是好的。他强大的语言能力和道德感召力,让他能够成为王者师。


孟子的时代,儒家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了。那时候有特别厉害的两家,一家叫杨朱,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无不为也”,意思是说你让我拔下一根毛,这样对天下有利,对我没利,这事儿我不干。还有一家就是墨子,墨子强调兼爱,不分彼此,大家平等。


那个时代杨朱和墨子是特别火,被称为天下不归杨朱便归于墨。孟子就骂墨子的兼爱是无君也,杨朱的利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他说大家这么崇拜这两家的学说,那大家都是禽兽,直接挑战那两家的巨量粉丝,也许是当时成名的一种方法,攻击那些最有名的人才能够成名吧!


孟子最牛的是他能够成为真正的王者师,他跟国王之间谈吐是平起平坐,甚至有时他还能高出一个身位跟国王说话。所有的国王见他都害怕,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他没有任何的奴颜和媚骨。


但在孟子以后,尤其是荀子之后,逐渐的儒文化变成了一个妾的地位,很少再出现真正的王者师了。据说朱元璋在读完了《孟子》以后对孟子恨之入骨,他说如果孟子能活到今天,他敢跟皇帝这样说话,肯定要剥他的皮。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庄子是先秦诸子当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平民老百姓说话的人。先秦诸子中的大部分人写那么多文章,都是为了让帝王看到,绝大多数是站在帝王的角度阐述怎么管理国家、怎么管理诸侯。


曾经有人请庄子去当官,庄子撒腿就跑,他说不去,压根不爱当官,他觉得当官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庄子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假如我是一个乌龟,你是希望让我作一个乌龟在田野的烂泥里边滚着,还是被他们杀掉掏空了做成占卜用的那种壳供奉在太庙里呢?被人供奉在太庙里看起来挺酷,但是命都没了,我还是希望在烂泥里边滚着,这是庄子的态度。


庄子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安慰。据说古代学子们进京赶考的时候都是备两套书籍,一套是《四书五经》用来考试背过的,另外一套就是《庄子》放在枕头底下。如果考中了就去好好读四书五经,考不中我就去读《庄子》,因为它能对我的心灵产生很多的安慰。


庄子是属于能够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轻松的人,当你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看看《庄子》就会放松很多。庄子让人们对死亡都不甚恐惧,孔子从来不谈论死,一天他的学生子贡跑来问孔子:“夫子,人死了以后到底是去哪里了?”


孔子不说,最后孔子被子贡磨的没办法就说:“我不能说,如果我说人死了以后都有灵魂,就怕那些无聊的家伙铺张浪费而搞出那种奢华的殉葬,这就很麻烦了。我如果说人死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我又怕那帮坏蛋把父母扔在路边不管了,因为反正人死后都没有了。所以这事正着反着我都不能说!”。


子贡继续央求孔子:“夫子,现在就咱们两个人闲聊天儿,你说了我肯定不和别人讲,你说说呗!”。孔子就说:“行,以后你死了就知道死后到底有没有了”。到最后孔子也没提这个,他把这个盖子捂得紧紧的,让你不知道人死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人现在都特别怕死!


庄子不一样了,庄子说:“有一天我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走了,飞来飞去的感觉很舒服。突然一下子我被惊醒过来,蝴蝶不见了,我又变回了庄子”。一般人做过这样的梦也就算了,庄子就不一样了,他反复琢磨到底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呢?


今天我在这一醒,蝴蝶就没了,过两天那蝴蝶要是一醒,那我不就没了吗?所以他把死亡当做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是活着的时候你就是寄存在这里,死了你才是回老家。把死亡当作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是人明天变蝴蝶,人这样一想也就安慰了很多。


庄子应该算先秦诸子当中最有魅力的一个人,他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激情与超脱完美的结合起来,他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想象。他充满激情的和我们讨论如何超脱于世俗之外,除了庄子谁能做到?庄子的文章甚至只是为了打发自己的天才,他肚子里边的才华实在是太多了,随便写出几段句给大家看看吧,根本不拿它讨生活,也不拿它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


庄子也反对战争,但他跟墨子完全不一样。墨子是到处奔走,并站在冲突双方的中间声嘶力竭地劝说不要打仗,庄子就讲了一个故事把问题解决了。他说有一个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边那个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有一天发生了战争,结果导致伏尸百万。战胜的一方追逐另一方,一直追了15天才回来。


这极具讽刺的意思是战胜方看起来很能打,对方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打了1年多,胜利了又怎样呢?实际上你们也只是蜗牛触角上的两个小国家而已,看开一点就行了。庄子还提出了“齐贵贱、等生死”的齐物论,安慰了非常多诗意的灵魂。古代的学子们赴考的时候,都是靠庄子来保护和慰籍自己内心安稳。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意思是荀子总有点不太被人认可的意味,荀子是把儒家嫁出去的人,是他真正让儒家在全中国火起来的,让儒家成为帝王尊崇的儒学就是这个荀子,但是把儒学嫁给帝王成了一名小妾。


荀子没有孔子的情怀,也没有孟子的气概,更没有庄子的潇洒。他希望儒生放下自己的独立人格,从剥夺经济独立权开始着手,剥夺人的思想独立和行为独立。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而荀子强调的是顺。他要求儒生都要变得听话,一切行为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君王,当然这套理论很快就被帝王家接受了。


以前的儒生是不入秦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实际是处于蛮荒之地,这个国家太好战了。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监狱,国内所有的人随时可能被抓起来,变法期间老百姓甚至愿意被抓起来,因为抓起来的比在外头还安全。这个状况实在是太可怕,所以儒生一般是不到秦国来的。


但是荀子大概80岁的时候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亲自去了秦国。回到自己国家以后特别高兴,感觉秦国做的太好了,还不断地向人们兜售秦国的一些做法和主张。最终他本人还是没有被录用,但是他的学生很厉害,一个叫李斯,一个叫韩非。


我们看下荀子的一些主张,他说“做吟声”就是乱唱歌;“异服”就是衣服穿得怪怪的;“奇技”就是一些奇怪的发明创造,就是这些乱唱歌、穿衣服古怪、搞稀奇古怪发明的人所作的东西,只要跟我们皇帝倡导的主流不一致的,就要把这些人杀掉,他说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平稳。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也不是他的事功,实际上屈原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儿出来。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离骚》和《九章》里边淋漓的表达了这种失败,屈原一直在歌唱自己的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惨遭毁灭的记录。


屈原追求至善至美,但是楚怀王背弃了他。于是屈原慨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意思是别人跟我的心怎么都不一样呢?我这么善良,怎么别人都那么坏呢?他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对立面上。


他在《离骚》中的'求汝",就是求知音的意思,但一生求知音而不得。屈原的作品虽然不多,却都是大诗篇。其中蕴含了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悲恸、大烦恼、大疑问、大悲大喜。他追求的跟孔子所说的又不同,孔子崇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屈原不追求中庸,他只追求纯粹。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商鞅实际上是为秦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秦国立了大功,但最后还是没有逃离被车裂而死的命运。实际上商鞅在变法期间就得罪了几乎秦国的所有人,上到士大夫下到黎民百姓,当时他的法令森严到即使被选为下任国王的王子也不能幸免。


后来老国王一死,商鞅立刻就逃命去了,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收留他。为了能够推行他的变法制度,他得罪了所有人,甚至推翻了自己的身边至亲至信的人,《商君书》是商鞅留下来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里边也许你也会对这个人产生极大的厌恶,他都是用极其单一残酷的手法来约束老百姓。比如他把一切跟耕战无关的职业全部视为非法,只要你不是跟种地有关,不是跟打仗有关的营生都是非法的。


犯人关进监狱里边不给饭吃,秦国当时是一个怪胎,国土很大,秦国跟很多国家接壤,国境那边国家的人都特别多,即使遇到闹灾荒这样的大事,也没又人到国境线这边的秦国来。


来到秦国就像进了一座大监狱,满大街都是受过刑法伤害的人,没有鼻子的、被砍掉大腿的、切掉了生殖器的。商鞅用了各种各样的严刑酷法来管理这个国家,所以真的没有一个人喜欢他。


商鞅始终强调国强民弱,就是极力鼓吹不能让老百姓有钱,老百姓只要有了余粮,老百姓只要有了尊严,他就有可能会挑战皇权。他发明了一个系统的管理方法,就是用流氓来管理好人的办法,让人们互相监督举报,夫妻、父子之间的举报和监督比比皆是。后来秦惠王一上来就把商鞅车裂了,没有一个人同情他,商鞅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反思。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是李斯的同学,韩非和李斯其实都背叛了儒家,他们都成为了法家。苏东坡说是荀子为秦国的暴政提供理论依据的,所有法家的理论都是来自于荀子的根基。韩非子对人性毫无信心,他认为尧舜这种人只是守株待兔,运气就会出现,这种人就太难得了。


韩非子说期待尧舜还不如实行法治,当然这个观点在现今看都是先进的。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其实只是利益关系而已,比如君臣之间更要用严的法律来提防。所以韩非子要求剥夺一切独立的经济自由,他认为只要夺去了人们的经济自由,他们才会完全依附于皇权。


“势不足以化则除之”,如果这个人的权势你没法使之驯化的话,那就除掉他。韩非子很倡导要严格、要杀人的原则。他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解决执法者权力如何约束,他始终强调要相互约束,但不知道那个最高的王权应该怎么约束,最终他认为对王权的无条件服从是根本的前提。


为了防止人们的思想混乱,他提出了扫除私学的建议,这在教育上真是个严重倒退。孔子倡导了私学,韩非受益就是来自于私学,但是他一上台来就不让办了。韩非还不断的强调利却自己却死于义,他为了保全韩国向秦王进言而写了一篇《说难》,表示自己知道这个进言很危险,最终还是被杀掉了。韩非子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李斯第一次在历史记录中出现,司马迁写道:李斯看到粮仓里老鼠长得特别肥大,见了人也不跑,就感叹说做老鼠也要挑一个好地方,这个粮仓里面当老鼠那是太舒服了。所以李斯一辈子就是这种做老鼠的心态,永远都想找一个好地方好好混。所以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并没有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而是怕了赵高,顺从了赵高,但最后还是没有摆脱李斯全家人都被砍头的命运。


李斯给秦国出的主意也都是特别糟糕,主要是两招:暗杀和贿赂。为了成功他没有丝毫的原则和底线,在他成功辅佐秦统一六国以后,又增加了大量更加残酷的举措。秦二世登基以后,秦国12个公子被砍头,10个公主被肢解,这都是李斯出的主意。


后来出现了一个比他更坏的赵高,赵高是一个更加完全没有底线的人物,李斯选择了跟赵高合作,但是赵高最终杀了他三族。


李斯死前受了特别残酷的五刑,一个是在脸上给他刻字叫“琼面”、接着割鼻、接着斩足、接着割生殖器,最后砍头。受五刑之后还被腰斩,头都砍掉了之后,再腰斩。


一年以后赵高逼杀了秦二世,过第2年的2月刘邦入咸阳,再两个月项羽入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整个轰轰烈烈的秦王朝就这样覆灭了。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张良最开始实际上是想复国的,他以前还做过暗杀秦始皇的事。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他做不了这种事,而刘邦更合适干这个事,张良就放下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刘邦的一个谋士。



张良堪称帝王师,跟孟子一样,他跟刘邦的关系绝对不是主仆的关系,而是师友关系。最后张良对坐江山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打下江山后他从历史上就消失了。最后选择闭关不出,只做个顾问了,这就是张良。

《风流去》为我们盘点了那些照亮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巨星

司马迁和一般的史家大不相同,他与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同生死共挣扎,他是带着情感在写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活的历史。他没有延续孔子定下来的纪年法来写历史,而是用了纪传体这样的大胆方式来写历史,这使得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司马迁年轻时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事功追求者,特别想当官,还曾经跟着汉武帝去到泰山封禅,当时自我感觉良好,自认就要平步青云了。结果在他工作了6年以后,遇到了李陵战败被俘这件事。


事情传到朝廷,汉武帝特别生气,就问大家的意见怎么处理李陵败降,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汉武帝生气,就都附和说此人太坏该重惩。这时候汉武帝看向司马迁问他的意见。司马迁耿直的说那些老人小孩其实没必要死,不要诛他们九族吧!李陵现在也不一定就投降了。


汉武帝听后大怒,当即就判了司马迁死刑,在汉朝的时候,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不死,一种方式是交很多的钱免死,还有一种是宫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选择了宫刑。被宫刑的这一年司马迁47岁,他没有选择赴死,感觉自己人生的大事还没有完成。


司马迁在监狱里边待了三年,李陵的冤情昭雪,司马迁也就出狱了。出狱后司马迁就放弃了当官,就做太史公并隐忍着开始写历史。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汉武帝的不满,最后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这种话很明显是对皇权的挑衅和不满,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在监狱里边一个叫任安的人,他知道这封信只要寄给任安,就一定会被官府的所有人看到。这封信写完发出后,司马迁就消失了,这封信是司马迁的绝笔,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那件大事了,他的《史记》已经写完了,他已经可以无牵无挂的走了。


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这本书还写到了汉朝宰相陈平,贾谊、晁错、东方朔、司马相如、董仲舒、朱买臣、杨雄、王冲、李固、宦官集团、建安烈士、魏晋名士、诸葛亮、孔融、祢衡、曹丕、阮籍、嵇康、元康、陶渊明,一直到谢灵运,有时间可以拿这本书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艺术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