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新冠肺炎的三種武器!科技立功


自2019年12月武漢發現新型冠狀病毒以來,從網絡上零星的報道到專家先後做出結論,全網有關“新冠肺炎”的信息洪流鋪天蓋地……新型冠狀病毒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掀起軒然巨波,不僅將全中國人都籠罩在焦慮、恐慌與迷茫之中,也波及到全世界,裹挾了我們的生活,也衝擊著各行各業。

疫情持續發展,特效藥物的研發進展備受關注。在日以繼夜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專家學者的努力下,近日,藥物研發方面捷報頻傳,陸續有一些藥物被發現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有效!


01 科技部公佈研究發現


2月4日下午,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科技部第一時間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攻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發現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成藥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藥物

“比如,磷酸氯喹是已經上市的一種抗瘧藥,在體外研究中已經展示出了非常好的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現在我們也正在加緊、遞次推進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在臨床試驗中已經初步顯示出來了磷酸氯喹對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具有一定療效。當然,我們還將進一步的進行系統研究。” 孫燕榮說道。

孫燕榮還指出,除了以上推薦的藥物的研發之外,在科技部啟動的應急項目中,正在加大力度在藥物研發方面進行部署。承擔應急項目的科學家們在遵循科學規律、遵循充分的知情同意和倫理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包括恢復期血漿、幹細胞在重症治療方面的臨床療效的研究探索。


02 李蘭娟院士團隊重大成果


同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2)達蘆那韋

在300微摩爾濃度下,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與未用藥物處理組比較,抑制效率達280倍。

阿比朵爾(又譯阿比多爾)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初,就已經受到了較多關注,並且在治療中被使用。該藥物的生產商江蘇吳中(600200)和石藥集團(01093.HK)此前也均向疫區捐贈了藥物。阿比朵爾是一種已經上市的廣譜抗病毒藥物,被證明對非典(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治療和預防有一定的效果。

不過,目前,磷酸氯喹、法匹拉韋、阿比多爾與達蘆那韋均不在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李蘭娟院士建議,應將阿比多爾和達蘆那韋納入第六版診療方案之中。


03 瑞德西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除了上述藥物之外,多種治療方案的臨床試驗都提上了日程。其中最多關注的就是,美國製藥廠商吉利德的在研藥物

瑞德西韋在中國開啟的三期臨床試驗。

近日,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美國首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的診療過程以及臨床表現。據該雜誌介紹,一款名叫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藥物在抗新型冠狀病毒時展現出較好的療效。

瑞德西韋最早是吉利德針對埃博拉病毒研發的一款藥物,已經在國外完成了一、二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瑞德西韋是一種核苷酸類似物前藥,能夠抑制依賴RNA的RNA合成酶(RdRp)。它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

在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對美國製藥公司吉利德在研藥物Remdesivir針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申請進行受理的第二天,即2月3日,這項研究在中國隨即正式啟動。

據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介紹,瑞德西韋在國內相關的科研單位在體外的病毒篩選過程中,展示出來了很好的體外活性。日前,國家藥監局已經通知申請單位中日友好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可以開展臨床試驗,“我們也期待在臨床試驗中能夠取得良好的療效。”

據瞭解,在中國啟動的研究是一項三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入組輕、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總樣本量270例,由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曹彬牽頭。中日友好醫院披露消息顯示,該試驗將在武漢疫區開展。


04 科技創新賦能疫情防控


基辛格在《論中國》裡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重大成果的背後是與病毒賽跑的艱辛:2月2日,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來到武漢。年過70的她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對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診療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時……醫者無懼,醫者仁心。越是艱鉅的任務,越有沖天的豪情;越是最危險的地方,越有最英勇的戰鬥。

不管是夜以繼日奮戰在疫情一線的勇士,走出最美逆行步伐的英雄,還是捐款捐物的愛心企業,為武漢加油打氣的民眾,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決心。

藥物研發捷報頻傳的背後,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力量。目前對抗新冠肺炎各類有效藥物的研發與臨床試驗,賴於當下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17年前的“非典”時期,直到疫情基本結束,也一直未研製出特效藥或疫苗。而如今,在科技水平的支撐下,李蘭娟院士團隊短短三天就發現重大研究成果。各科研機構的工作中,也離不開眾多醫療高科技企業為藥物研發與臨床試驗提供的支持。

此外,從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加急生產,到人工智能大客流體溫檢測系統上線、小型芯片隔離人群體溫監測儀器應用,再到搭建疫情防控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研發人工智能冠狀病毒輔助分析預測系統,推出智能消毒、導診等機器人,大數據追蹤疫情防控,遠程醫療系統推廣……高科技企業紛紛行動,發揮特長,以“智”為“武”。

生命的守護,爭分奪秒。此刻,佈局大健康、高科技等領域的母基金也紛紛動員基金與已投企業,結合自身經營實際,充分發揮各自在科技、醫療健康、互聯網、物流、教育等領域的專業力量及資源優勢,與時間賽跑,為這場特殊的戰鬥奉獻力量。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中,數不勝數的股權投資機構通過向疫區捐款捐物、開放資源等多種方式,合力馳援疫區抗擊疫情;更多的投資機構與投資人也意識到大健康佈局的重要性,引導資本流向與防疫抗疫相關的醫療設備、疫苗藥品研發生產類企業等,整合資源和人才優勢,用科技創新的力量賦能疫情阻擊戰。

與時間賽跑,呼籲更多的科技企業與投資機構行動起來,疫情之下沒有孤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