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那一群匆忙的身影

——毛陳鎮衛生院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紀實

疫情來襲,那一群匆忙的身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疫情來襲,武漢告急!孝感告急!

毛陳作為孝感與武漢的一個交界點,交通暢通無阻,人員來往密切,疫情防控壓力大。單如何守住孝感的這個南大門,是擺在毛陳衛生院全體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張考卷。

剛從留觀區一線來到清潔區的住院部主任胡紅霞,收到了院長張紹軍通過對講機傳來的疫情速報。同張紹軍一樣,胡紅霞從接到抗疫任務後就一直沒有休息過!

時間就是生命,一刻也不能耽擱!

元旦剛過,來院就診的發熱感冒症狀的人越來越多,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胡紅霞建議在新建的業務樓一樓設立發熱門診,得到應允後就開始獨接診這些病人。

果不其然,21日,衛生院就接到了上級疫情防控的緊急通知。院黨支部迅速抽調精幹力量組成醫療救助、防控應急、後勤保障3個工作專班。並將新業務樓全部改造成發熱門診,三樓、四樓作為留觀區,設置標準留觀室20間,實行“三區兩通道”(即清潔區、緩衝區、汙染區和醫護通道、病人通道)獨立分開,在全區鄉鎮衛生院中率先投入使用。

同時,在兩棟樓之間設置預檢分診臺,將普通病人和發熱病人分流就診。購買16臺對講機用於戰時所需,配合交警部門在八一大橋淪河段進行24小時值守。24日全院職工全部取消休假應召上班。

對抗疫情,我們責無旁貸!

疫情突臨,沒有人選擇退縮。張晴第一個請戰電話就打給了張紹軍,職工劉源也不甘落後早早等候在張紹軍的辦公室門口。擔心落選,兒子才5歲的湯青青手拿請戰書連續幾天追著張紹軍。救死扶傷,不論生死,請願上一線參戰的一幕幕每天都在上演……

按下紅手印,17個黨員寫下的抗擊疫情承諾書還在張邵軍的辦公室裡……

獨守藥房的呂清明既按下了紅手印,也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藥房任務重,人手卻緊缺,他同時要做好申請領取、及時採購、接受捐贈三個渠道的物資配備。因為愛人在本單位一線,女兒又在市一醫院,他們一家人到如今都沒有見面的機會。

消毒員段智富克服防護服過少和封路不便的困難,每天帶著5個人輾轉院內和毛陳、開發區兩地,完成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居家觀察的終末消毒任務。

身患甲狀腺腫瘤的丁豔麗、湯爽來了,與女朋友爽約的90後司機胡志武來了,實習生胡安鑫來了,每天承擔著可供留觀病人、醫護人員150人次就餐任務的55歲的鄭光華夫妻也來了……

留觀隔離,誓與病毒抗爭到底!

“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啊?”“打完病毒,媽媽就回來了。”連續工作多日的夏雪剛來到清潔區,就接到了4歲兒子的電話。26日晚上,夏雪在工作群排班表上發現自己的名字,興奮了一整晚。天剛亮,平時最愛化妝的她一臉素顏的出現在胡紅霞面前,主動要求一個人值班24小時。當胡紅霞再次看見她的時候,全身冰涼的她抱住胡紅霞喃喃自語:“原來想當‘英雄’說出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很難!”

留觀隔離區14個醫護人員,僅有一個男同志,她們與病人一起被隔離,每天除了醫治照顧病人外,還承擔起疏導病人恐慌情緒的重任。

比恐慌更讓人揪心的是部分醫護人員的家庭困難。化驗員陳維老公在非洲,2歲的兒子剛做完肝移植,一天吃8次的排異藥物早已告急,爺爺奶奶哭著每天打電話求助。護士匡琪,丈夫在東南醫院工作被隔離,3歲的小兒子高燒不退,爺爺奶奶也束手無策。

護士張青原本已購票計劃回河南陪護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家裡的父母擔心她,她卻笑著編織謊言:“我們醫院發熱門診就我一個女醫生,所以領導非常照顧我,讓我頂班去了普通門診”。退票的還有浙江籍的毛海軍,而已回山東的鄭娜更是克服封路輾轉多次回到崗位。

“為節約防護服,她們減少吃喝,經常大汗淋漓。還有的忍受著生理期的不適,全身痙攣都不叫一聲苦。她們常常不按排班表的順序,爭著搶著相互頂替並做好交接工作。”談及這些在留觀隔離區工作的同事們,因長期戴口罩臉頰有勒痕的胡紅霞忍不住眼含熱淚,聲音哽咽。

“胡主任,8號病房來一下。”有護士在呼應著她。

“穿上了這身白大褂,我們就誓與病毒抗爭到底!”趕緊朝病房走去的胡紅霞,堅毅的目光裡寫滿擔當。

疫情來襲,那一群匆忙的身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通訊員:程軍

編審:陳繼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