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市場信心——Buy the Dip

疫情影響下,投資者在春節後首個交易日釋放出短期看空情緒,影響波及全球市場。《華爾街日報》說,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時感冒咳嗽(sniff and cough together)。的確,全球化已把中國深深嵌入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呼吸共命運。

面對疫情,儘管一些國家政府提出禁止近期在中國停留的外籍旅客入境等激進規定,不少投資者基於對中國經濟走勢長期看好的判斷,並沒有驚慌失措,反而將市場行情受挫視作機會。

美林銀行前首席投資戰略師伯恩斯坦表示,大投行並不會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交易策略。“這種短期的膝跳反應(knee-jerk moves)很少造成大的改變。”他說。

事實上,中國市場第一個交易日裡,北向資金流入超過人民幣180億元,不少國際知名私募基金也表示決定加倉A股。在資本市場裡,這就是常見的“逢低吸納(buy the dip)”操作。投資者什麼時候決定“buy the dip”呢?最為重要的依據就是對於資產長期走勢的判斷,也就是說,只要長期看漲(in a long-term strong uptrend)、資產價格走低就是建倉的機會。

長期追蹤中國市場的諮詢師克里斯·德文希爾-埃利斯(Chris Devonshire-Ellis)也沒有受疫情影響改變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他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的確會在初期損害中國經濟(put an initial dent),但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經濟基本面。事實上,一旦疫情過去,部分被抑制的市場需求(pent-up demand)釋放,會給予市場積極情緒。”

全球市場依舊看好中國市場,認定中國資產物有所值,而不是“付鼻子錢”(pay through the nose)。

所謂“鼻子錢”(花大價錢),典故是這樣的:9世紀,丹麥人征服愛爾蘭,對當地人徵收高額的人頭稅。這種人頭稅實際上是“鼻子稅”,因為丹麥人在進行人口普查時,主要方式是數鼻子,所以花冤枉錢買不值得的東西就被稱之為“pay through the nose”。

儘管如此,受史無前例的防疫政策影響,不少企業還是感到處境艱難(feel the pinch),特別是供應鏈和現金流趨緊,讓它們開始採取各種措施,與中國社會一道共克時艱。Feel the pinch一般就是用來指財政上的壓力,特別是現金流緊張帶來的不便。目前,不少跨國企業生產鏈與中國緊密相連,一些餐飲服務行業更是在和中國人一道直面疫情,大家同樣feel the pinch,同樣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tighten the belt)”。

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時間宣佈,投放1.2萬億元維持流動性(market liquidity)。經過近年來的強勁發展,中國經濟有渡過類似危機的積累和能力,也有“未雨綢繆(save for a raining day)”的安排。作為市場“逆行者”,全球投資者相信中國經濟基本面,“Buy the dip”。因此,市場有底氣,投資者不驚慌,與中國經濟同甘共苦。(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