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期的飲食防護

編者按:面對疫情,大眾的普遍共識是提高免疫力,適當增加營養是重要一環,但是如何飲食才是恰當的,確實大眾又只能依賴有關專家的指導。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常識與佔據主流的現代醫學、營養學有何異同之處?本文系劉力紅老師剛剛發表在新浪微博的文章,我們第一時間刊登,希望能夠幫助到廣大讀者。

劉力紅老師 | 談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期的飲食防護

01、食飲有節

近日看到兩位西醫同仁在媒體上發表的飲食建議,一是建議多喝雞湯,一是建議多吃雞蛋(每日四個),從主觀願望來看,無疑是為了加強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若在平時,這應該是可取的。但在病時,尤其面對此次的新型肺炎,就要另當別論了。

眾所周知,飲食於身體而言,並非能夠直接營養機體,它必須經過消化吸收,才能轉化成身體的所需。所以,在飲食與營養之間,決定其效價的關鍵是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中醫來看就是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飲食的攝入一定要根據脾胃的運化狀態,運化狀態好,攝入的東西多能轉化成身體的所需,若運化狀態不好,這個消化吸收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飲食的一個必須遵守的原則,就是攝入的食物一定不能超過脾胃的運化能力,如果超過了這個能力,脾胃超負荷運行,不但食入的東西得不到正常吸收轉化,從而無從營養機體,脾胃亦會因為超載而受到損傷。因此,《內經》便有“食飲有節”的戒示,而民間更有“未飽先放筷”的俗語。

劉力紅老師 | 談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期的飲食防護

02、損谷

食飲有節,不但是平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更是病時要遵循的原則!《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的重要著述,通常流行的397條版本的煞尾之條這樣說道:“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尙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損谷,就是減少食量,因為此時的脾胃氣尙弱,達不到正常的消化能力,因而必須減少攝入!病新瘥,也就是病剛剛好,病好了尚且要注意飲食,要損谷,更何況病時呢?!

從此次流行的新型肺炎來看,普遍有食慾差,飲食減少,甚至噁心、嘔吐,而從中醫的觀察,典型病例大都舌苔厚膩,這其實已經反映出脾胃嚴重受困,運化能力嚴重下降,此時的飲食唯有量脾胃之力而行,不但總量上要相對減少,即所謂“損谷”,而且一定要攝入易於消化的東西。為此,《傷寒論》桂枝湯條下給出的飲食禁忌,很值得罹患新型肺炎的患者及疑似患者、乃至身處疫區有身體不適食慾下降的人群參考,即:“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也就是凡屬不易於消化的食物,都在禁忌之例。

衷心祝願罹患新型肺炎的朋友們早日康復!衷心祝願身處武漢的朋友們早日脫離疫險!衷心祝願戰鬥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吉祥平安!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