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在雨果生活的19世紀,歐洲形勢風雲變幻,社會各階級矛盾日益複雜,處在歐洲大陸列強中心的法國,國內形勢更是複雜;另一方面,當時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到了頂峰時期,空想家們想喚起被壓迫的人民起來反抗,構建出一個人人平等、幸福美滿的和諧社會。這時的雨果,逐漸發展完善了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以博愛仁慈等真善美為核心,關注和同情底層人民的處境及命運,對黑暗統治階級的鞭撻與討伐以及希望用超階級的人人信奉的廣博之愛來改造社會。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現分析

在雨果長達60多年創作的26部詩歌、20部小說、12部劇本、21篇哲理論著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幾乎貫穿始終,其核心便是真、善、美,博愛、仁善,具體可概括為:善能消惡、仁愛相傳及愛能換愛。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1.善能消惡

人性雖本善,但在世事的悽風苦雨摧殘下,在一次次抗爭無果下,也難免會使人仰天長嘆、自甘墮落,披上兇狠險厲的外衣,將“善”字隱去。但在世間也總會有那種人,那樣的純善之至,在細微之處,讓善良花開,花開之處,消散了一旁的團團惡氣。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主教米里哀與主角冉阿讓的互動就可謂是人道主義感化作用的典型表現。冉阿讓,因實在不忍看姐姐的七個孩子們餓得直哭而不得已去偷了麵包,結果被捕入獄,又因期間多次企圖越獄,而共服了19年刑,這期間經歷的種種使他變得“異常險狠”。

而幸運的是,在他出獄後雖然社會人不接受他、拒絕他,但他遇到了主教米里哀,他因報復社會的心理偷了主教的銀臺和十字架,但當他面對不但不責罵他偷了東西反而在警察來時為他開脫,且將銀器送給了自己的主教米里哀時,內心受到了巨大的、夾著一顆耀眼靈魂的衝擊,尤其是米里哀的那番話———“冉阿讓,我的兄弟,您不再屬於惡,而是屬於善。我贖的是你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裡救出來,交還給上帝”,更是讓冉阿讓心頭一震。於是,在主教米里哀的善心感召下,對社會充滿仇恨心的冉阿讓棄惡從善、洗心革面,從一名苦役犯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且當上了市長。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我想,這樣的情節構設體現了在雨果的思想裡,他希望並且認為可以實現的,便是善能消惡,便是相信能以仁慈和博愛來改造社會和人生。

​2.仁愛相傳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被米里哀感化向善後,不僅自己在仁善之路上前行,還通過自己的行為,廣播仁愛之種。其中,我認為最值得一提、最具象徵性的,就是冉阿讓與警官沙威的“較量”。沙威原本是奉命追鋪冉阿讓的,但在一次次看到冉阿讓的博愛之心及冉阿讓最後以德報怨、在戰火中救下自己時,警官沙威的內心準則發生了不可調和的劇變,他糾結苦悶,最終選擇了投河自盡。而雨果把象徵著國家機器、忠實鷹犬的警官沙威的結局定為毀滅,也意味著他認為舊制度必將毀滅的下場。另外沙威的死也體現了雨果人道主義思想體系中的否定現實世界裡的低級法律,宣揚一種類似於超階級的人道主義高級法律。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在中國現代,很多作家都或多或少地都受到過外國作家或外國小說的影響,以雨果為例,冰心曾說讀雨果的作品,使她找到了一直欣賞的“愛的哲學”;巴金曾說:“從雨果、盧梭等人那兒,學到了愛真理,愛正義,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愛人間美好事物”,“學到了把寫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可以說,雨果,包括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並沒有因他的逝世而消亡,而是廣為傳播、影響深遠。

善能消惡,仁愛相傳: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內涵與影響

另外,不得不承認,雨果所希望的仁愛之論雖美好卻又帶著不現實的萬能性。但儘管如此,我仍想說,在當今21世紀,面對不斷升級的地區戰爭與領土爭端、猖獗的恐怖主義極端組織、突然爆發的非洲埃博拉病毒等等的天災人禍,我們,依然需要雨果這樣的偉人以及雨果這樣的人道主義情懷,來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鼓舞與行動上的指南。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