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熟悉基督教的人們應該知道,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博愛和同情心。

這兩個概念是一個意思,都指向人的憐憫之心,類似於佛教的菩薩心腸。


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需要注意的的是,佛教的菩薩心腸範圍極廣,不僅包括人的生命,還包括世間一切眾生,如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這是佛家關愛生命的基本要義。

和佛家相比,基督教的博愛不包括其他生命,只是包括人類,這是有些狹隘的博愛主義。

如《聖經.舊約》指出:富人應該憐憫窮人,主人應該同情奴僕。

基督教反對階級壓迫,反對鄰里相欺,主張人和人之間應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尤其是對於社會的特殊人群,像孤兒寡婦,基督教特別強調關愛和照顧他們。

如《舊約.路得記》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婆婆帶著兒媳返回猶大,由於家中沒有男丁,婆婆年紀已老,只依靠兒媳路得撿拾麥穗為生。

根據猶太人習俗,鄰里應該同情和幫助孤兒寡婦,猶太人波阿斯伸出了援手。

波阿斯不僅讓路德在自家田裡撿拾麥穗,還想辦法幫助路德的婚姻大事。

所謂上帝眷顧好人,出於命運的安排,波阿斯最終和路得結為夫婦,並且成為大衛王的先祖。


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根據基督教倫理,這就是愛的力量,也是愛的回報:愛的回報的最高價值是戰勝死亡,獲得新生。比如耶穌基督的復活就是因為這一點。

在基督教發展盛期,基督教的博愛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

比如中世紀歐洲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的瘟疫,像黑死病、鼠疫。在這些危機時刻,基督教的修士們挺身而出,他們利用修道院和醫院救助了無數人,尤其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那些患病無法治療的人。

從歷史來源上說,基督教收容所也是現代醫院的源頭,是國際紅十字會的起點。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基督教的博愛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似乎受到了很大損害。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20世紀後的每一次世界大戰,都有基督教國家的參與,現代世界的每一次地區衝突幾乎都有歐美國家的影子。從人道主義立場看,這是違背基督教和平精神的。

根據《聖經》教導,耶穌基督反對暴力和流血,反對武力衝突,主張和平共處,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宗旨。

或許是由於國家利益的競爭和對抗,歐美基督教國家總是喜歡介入其他國家的事務,甚至挑起地區矛盾和衝突。這也是現代世界形勢動盪的重要原因。


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更看重和諧,更看重和平相處的力量。

中國人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可乎,這是一種對待外國友人的豁達態度。

中國人還說,做人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圖報。這是一種感恩文化和情義文化。

比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對待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外國朋友及時伸出了援手,像伊朗、韓國、日本。中國已經向這些國家運送了大量救援物質和設備。

其實世上的人心都是差不多的,存在差異的只是文明和文化,是不同文明元素帶來的心靈障礙與阻隔。

可以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隨著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現代人的心靈會走的越來越近,這個世界將會充滿愛,充滿和平與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