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也是一次大型的心理測試

文 / 文雅


積極的人在找希望, 理性的人在分析數據,消極的人在看負面數字,脆弱的人只“看見恐慌”。

大疫之下,非常人生。人們每天刷著同樣的信息,擔憂著同一件事。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聽、判斷、做出反應。但慣性於負面思維和心理脆弱的人群的心理上已經入駐了一個“搜索器”,會自動搜尋對適應於自己的消息和數據。也就是人們說的成見,成見生於固執又成於“對事所執”,成見造就了人們的“傲慢”,此為後話。

所以疫情如同一個大型考場,可以看出你的免疫力、應變能力、還有你的性格。


中國文化中的心理研究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陽明)

王陽明為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能成為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推崇的心靈導師,不是沒有依據的。

這位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學識,而且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才大儒。

疫情也是一次大型的心理測試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的理念就是他提出的。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一切物和事都與心同為一體,對你來說,能看到的物才是物,能想到的事才是事,所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談及心理分析,首先要懂得“身心一體”這個古老的哲學觀念。

神經科學家最新研究證明,精神不是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而有著以大腦為主體的完整精密的生物學機制。人類的所有複雜情感,都和大腦有著密切的對應關係。

心會產生意識,你的眼睛、鼻子、頭腦的功能才有作用、才產生意義,或者說,沒有感知意識,那麼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意義。王陽明還有一個知行一體的經典理論——存在就是被感知,他比貝克萊早200多年前發現並論述了這個原理。

心學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精神哲學。目前我們的理解是——心,可以看成是轉換外界能量的一種自身動力,感覺是意識的原點,感知可以分解為“先感後知”。

也就是人們慣來先通過個體感覺來引導自己對事物的瞭解和判斷,這些判斷形成個體意識,這些不同的意識與知識結構又形成了人們獨有的思維模式,人們在做事中又把自己的思維模式導入得出行動指令。


行為模式來自人格、性格的培養

我們可以隨之以“疫情”新聞作為一個簡單的大型測試,“管中窺豹”分析出不同性格、人格的人群在大型突發公共事件來臨場反應。探索現實中“人性”成長突破的重要性。

疫情也是一次大型的心理測試

比如新聞實時更新的“確診人數、疑似病例、致死率”,有的人只關注疑似病例和致死率,一看數字在增加就心慌眼跳,有的人只看治癒率不斷攀升就到處喊“中國加油、武漢必勝”,而有的人則是認真看完數據,再瀏覽社群與置頂新聞,推算得出自己的結論......

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是被自己“嚇死的”,說的就是第一種心態——“心有所思,眼隨其駐,慌不擇路。”。一慌張就焦慮,就輸在起跑線了。

我們回想下自己看新聞時,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客觀的路人,一個想獵取滿足自己與他人話題的“傳送者”,還是帶著幸災樂禍、隔岸觀火心態的“吃瓜人”,亦或是心態平和的“正常觀眾”,不同的意識帶來的是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帶給我們不同的關注焦點,也帶給我們不同的行為模式。

從一個全民面對的事件可以看出,積極的人會把希望傳遞,但需要理性加持;消極的人問題在於一般不會承認自己的消極,但若只關注負面的數據,會“以偏概全”,影響他人,讓消極的想法擴散與循環。

那麼,疫情之後,很可能又是一場“抑鬱症”感染大戰。而那時,那些消極情緒的擴散誰又能再次獨善其身,到那時,還能否有如此高效的解決方案。


知行合一

王陽明提倡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行為模式來自我們的人格與意識,而行動與意識要統一的話還需要正確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的引導,也就是理性是感覺的基石。

王陽明對知行的經典比喻是:有些人好色與討厭惡臭是不需要思考的天然本性,但知孝而不孝,是因為私慾阻斷了理性思考,偏離了人性。

心學強調不臨實事,不得真知,這也是生存哲學的“基本原理”,所以在看待新聞這件事上,既然我們無法親臨實事,自然也就“不得真知”。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綜合全面的去了解進展,理性分析和判斷信息。不是權威和確定的、沒有經過嚴謹分析、或負面的、會帶來恐慌的消息就不轉也不傳播。因為它們本來就不是“真知”,也達不到治療作用,看起來好像還會添亂。

在理性與人性的加持下,相信科學,相信國家,相信美好就在人間四月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