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交匯點訊 2月1日晚上23點,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隔離病房內,一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64歲女性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在氣管插管等各種急救措施無效的情況下,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強決定,對患者實施體外膜肺氧合技術治療,即此前媒體報道成功治癒新冠肺炎患者的ECMO技術。2月4日,交匯點記者連線正在武漢肺科醫院支援的鄭瑞強時,他介紹,目前用ECMO技術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已有三例,在暫時沒有有效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未來可能會更積極地使用ECMO技術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鄭瑞強(左)在武漢肺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內

“當時那位女患者呼吸非常困難,神志不是特別清楚,如果不採取ECMO,有生命危險,很可能撐不過第二天。”鄭瑞強說,該患者是從武漢其他定點醫院轉到他所在的武漢肺科醫院,來時病情就比較嚴重。在氣管插管和有創呼吸機支持的情況下,患者血氧飽和度仍然只有80%-85%,低氧狀態得不到有效改善。在隨後的俯臥位通氣治療中,患者的氧合狀態也只有輕微改善,“這說明她的肺部病變非常嚴重,我們給國家重症醫學專家組的領隊們做了彙報,決定上ECMO”。

準備好設備器械,穿上隔離衣、防護服,鄭瑞強和另外6名ICU專業醫護人員組成團隊,進入隔離病房為患者進行VV-ECMO治療(指從靜脈到靜脈的體外膜肺氧合)。“把病人的血液從股靜脈引出,通過體外的膜進行氧合以後,再從頸內靜脈把血回回去。”半個小時後,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終於維持在95%以上,氧合得到明顯改善,各項生命體徵也保持穩定。

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鄭瑞強介紹,ECMO技術又被稱為“魔肺”,它實際上是一個起暫時替代作用的人工肺,為患者提供循環及氧合支持。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肺部病變較為嚴重,無法進行氣體交換,當呼吸機等支持方式都不能讓肺的功能恢復時,ECMO技術就成了挽救病人的“最後一招”。“人工肺進行工作,讓肺暫時休息,然後去糾正引起肺部病變的原因,讓肺的功能慢慢修復。”鄭瑞強說,一般一到兩週後,病人器官恢復,ECMO就可以撤機。

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新型肺炎感染患者都適用於ECMO技術治療。鄭瑞強說,患者的病情必須滿足危重和可逆兩個標準:病人處於肺功能很差的急性呼吸衰竭,但他的肺功能仍然是可逆的。“我們用在病人身上的每一個治療手段,最終目的都是把治療手段撤下來,讓病人能好,這也是ECMO技術的意義。”鄭瑞強介紹,這位64歲的女性患者是他用ECMO技術救治的第4例新型肺炎患者,此前,已經有三名患者通過ECMO技術救治病癒出院,其他患者目前還處於恢復期之中。

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鄭瑞強(右)與武漢肺科醫院重症醫學專家在病房

據瞭解,從2016年開始,鄭瑞強所在的蘇北人民醫院就在揚州地區率先引入ECMO設備,並獨立開展該項技術。僅2019年,鄭瑞強和他的團隊就救治患者28例,搶救成功率為50%-60%,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豐富救治經驗的鄭瑞強希望,ECMO技術能在此次新型肺炎救治中發揮更大作用。

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第一批定點醫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首批定點醫院。1月23日,武漢封城當天,作為國家衛健委指派的專家組成員,鄭瑞強路途輾轉8小時抵達武漢開始救治工作。他除了跟隨專家組到武漢各個定點醫院巡查並指導危重病人救治外,還要在武漢市肺科醫院承擔危重症患者的臨床救治工作。

援鄂揚州重症醫學專家鄭瑞強:已用ECMO技術救治數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每天早晨五六點的時候,夜班醫生會把病人情況和檢查結果發進微信群,我在上班之前會把這些資料和數據都看一遍。”鄭瑞強說,到達醫院後,他還要與其他專家一起討論病情,制定初步治療方案,然後穿上隔離衣進入病房查房,根據每個病人的病情變化,再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

“這裡的醫護人員確實非常辛苦,每6小時一班,直到交班的時候才能出來。”鄭瑞強說,每次進病房前,需要穿防護服、戴護目鏡和口罩,幾層防護措施讓人悶得透不過氣,在這樣行動不便的情況下,轉運病人、為病人翻身都顯得更加耗時耗力。“如果平時為重症病人翻身要5分鐘,在這裡的ICU,則要兩到三倍時間,每次從病房出來,我渾身都溼透了。”

鄭瑞強還告訴交匯點記者,對於一線醫護人員來說,ECMO、氣管鏡、氣管插管等都是高危操作,極易近距離與病人的的氣道分泌物接觸,而病人噴射的氣溶膠攜帶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大。“從保護年輕醫生的角度考慮,我們都是自己上。”

鄭瑞強說,專家組的治療策略正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由於暫時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未來可能會更積極地使用ECMO技術。“我們希望能以更積極的手段、更積極的措施,去提高我們的搶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交匯點記者 張晨

實習記者 劉日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