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游览洛阳龙门石窟,一般都是北门入,南门出,向东过桥,来到伊水东岸的香山脚下。

多数人只知道北京香山,对洛阳龙门的香山不甚了了。其实香山的命名源自佛经的妙香山,许多地方都有,都是表达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北京的香山红叶闻名,而洛阳香山却早已被多数人淡忘。其实,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说来,洛阳香山名满天下的时候,北京香山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荒山野岭。

洛阳曾经是唐朝的东都,那是这座古城的全盛时期,龙门香山也因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盛唐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典故,尤其是香山寺和白园,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仿佛至今仍传递着唐朝的温度。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龙门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与卢舍那大佛隔水相望,从香山寺回望西岸的石窟造像,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就好像莲池海会佛菩萨一时说法,如如不动,万劫一音。

实际上龙门石窟也包括东岸香山一带,只不过东岸的造像数量少,规模小,一般的游人往往不愿驻足,甚至连历史悠久的香山寺也一并忽略。

说其香山寺的历史,又要穿越到更加久远北魏时期。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在龙门东山建立了一座寺庙,一直到唐朝都默默无闻。唐朝初期有一位印度来华的高僧日照和尚,在当时算是很有名望了,他圆寂之后就安葬在这里。

到了武则天临朝称制,梁王武三思奏请重修龙门东山古寺,并且正式命名为香山寺。作为向武则天称帝的献礼工程,完全是皇家寺庙的规格,不仅富丽堂皇,而且风景优美,武则天非常喜欢,经常到此游幸,甚至还在寺中的石楼开轰趴,与大臣一起吟诗唱和,因此才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诗纪事》卷十一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在武则天的轰趴上,大家比赛作诗,先交卷的人赐给一件锦袍。左史东方虬手快,第一个写完,立刻叩拜领赏,获得了那件皇家裁缝纯手工制作的锦袍。但是,他刚坐回座位,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而且文理兼美,水平比东方虬的作品高出许多,大家都觉得宋之问才配得上第一名,于是,就从东方虬手上把锦袍夺回来,当场就给宋之问穿上了。

东方虬写的是一首《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这首诗纯用白描,有古体诗的味道,虽然不失为逢迎上意的佳作,但是与宋之问的作品相比确实不能同日而语。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先王创立的大唐江山稳固,如今天命转移,武周乘运而兴,普天之下万物一新,我们的女皇不喜欢在宫里享受悠闲的神仙之乐,而是趁着春天降雨的时节来考察农事,关心农情。

宋之问这首完全是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女皇唱赞歌,词句也佳,用意也妙,自然赢得了武则天的欢喜。

香山诗会虽然品格不高,但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也不无推动,特别是马屁艺术从此迈上了新台阶。在武则天当朝期间,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宴,而且还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优游,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御用文人。

白居易与香山寺

到了唐朝中期,香山寺年久失修,声名开始衰落,直到白居易来到这里,才再一次兴盛起来。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给好友元稹撰写墓志铭,获得一笔价值不菲的润笔,他就把这笔银子捐出来,重修香山寺,还撰写了《修香山寺记》

白居易在文中对香山寺倍加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可见香山寺在当时仍然是洛阳游观的名胜之地,也是白居易心仪的乐土。在白居易晚年的时候,他常年寓居香山寺,过起了佛门隐逸的生活,并且自号香山居士,与九位道行、文章都有造诣的长者结成“九老之会”,每日饮酒赋诗,得天年之乐。他有一首《香山寺绝句》,描绘了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空门寂静老夫闲 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 半移生计入香山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白园

从香山寺向前几十米,就是白居易墓园,俗称白园。

白居易生前流连于龙门的山水,去世之后也安葬于此,比起晚景凄凉的李白、杜甫两位前贤,造化无为的白居易不仅晚年的生活非常闲适,最后的归宿也得其所哉。

白园入口与龙门桥相对,进去之后是一带篁竹,十分清幽,流泉曲水绕竹林而下,动静相宜。园中有乐天堂、松风亭等景观,沿着山势错落分布,既有江南园林的雅趣,又多了几分北方的朴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江南是白居易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晚年隐居香山,几茎篁竹,一杯吴酒,或许聊可抚慰对江南盛景的追想。

登上山梁,是琵笆峰,白居易的坟丘就坐落在那里,松柏环绕,面向伊川,坟前矗立着一方石碑: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白居易晚年封拜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后世尊称白少傅,如果按照现代观念来看,差不多相当于副国级高干,可谓功名、文章皆有大成,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当中是非常罕见的,多数著名的诗人都是穷而后工,工而益穷。

白居易祖籍太原,却出生在今天河南新郑县,算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前半生担任的都是中下级官员,经常受到当权者排挤,东西迁徙,南北流离,曾因为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浔阳江边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达到了他诗歌艺术的顶峰。

从此以后,白居易的仕途顺风顺水,调回朝廷之后官越做越大,一度担任河南尹,从而才有机会重修香山寺,退休之后又在此颐养天年,直到生命的终点,仍然把这里作为他的最后归宿,足见白居易与这方山水因缘深厚,一往情深。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据传说,白居易生前嘱咐家人,百年之后将他安葬在香山,好让他能看到伊川的烟霞。按照唐朝的风俗,当时达官显贵死后都希望在北邙山寻一方宝地,俗语就说:生在洛阳,葬在北邙。可是,白居易却选择了他晚年寓居的香山,这就是大诗人的境界,他为自己选择了一片不同寻常的风景——清澈的伊水川流不息,彼岸的卢舍那佛怡然微笑,白居易的福报可谓圆满至足矣。

白居易身后有许多诗文赞颂他的文章功业,李商隐还受托撰写了一篇墓碑,正史中也有许多褒扬之词,但相比较而言,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最为准确地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也最深刻地揭示了白居易的精神境界,称得上是白居易最大的知音: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他也被称为"小太宗",直到唐朝灭亡之后,百姓还念念不忘宣宗的德政。

宣宗继位之初,最先想到的就是礼聘退休多年的白居易回朝出任宰相,可惜,当圣旨送达香山的时候,白居易已经去世八个月了。

如果说白居易的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或许就是没等到与唐宣宗的君臣际遇,而那首《吊白居易》仿佛也是宣宗皇帝深深的叹息。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龙门石窟对岸的诗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