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中的“圖象”與“圖像”到底有啥區別,你知道嗎?

教科書中的“圖象”與“圖像”到底有啥區別,你知道嗎?


“圖像”與“圖象”在初中教科書都出現,如: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信息技術》第1章加工圖像信息,主要介紹Photoshop的運用,全部用“圖像”一詞,如“處理圖像素材”、“繪製圖像”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如九年級《數學》上冊第22.3節二次函數

y=ax2bx c的圖象和性質等均用“圖象”一詞。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八年級《物理》上冊P82: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要求繪出“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以及九年級《物理》P14,有“通過所給的圖象,你得到什麼結論?”等中,用“圖象” 一詞。而八年級《物理》下冊P103有“圖像信號的工作過程是:攝像機把圖像變成電信號,發射機把電信號加載到頻率很高的電流上,通過發射天線發射到空中。電視機的接收天線把這樣的高頻信號接收下來,通過電視機把圖像信號取出並放大,由顯像管把它還原成圖像。”用的是“圖像”一詞;

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學習指導用書》,全部用“圖像”。

我們用電腦輸入漢字時,用智能ABC輸入詞組“tuxaing”時只出現“圖象”。2012年6月最新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詞條是這樣顯示: “【圖像】(圖象)名詞,畫成、攝製或印製的形象。”

似乎表明“圖象”等同於“圖像”,這樣處理顯然不合乎目前人們使用習慣,那麼,“圖像”與“圖象”有何區別呢?其實,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時至今日,專家、學者、作者和讀者們仍未達成共識,以致在各種文字媒體上混用、誤用的情況並不少見。同一意思,此一時用“圖象”,彼一時又用“圖像”,這種現象的存在與多年來有關規定和權威工具書所載詞條數量不夠完整、意思表達不夠準確有關。

20世紀50年代,我國漢字簡化方案中曾規定以“象”代替“像”。 20世紀60年代,《簡化字總表》中將“像”作為“象”的繁體字處理。 20世紀80年代,198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化字繁體字 選用字 異體字對照表》腳註中註明:“象”和“像”意義可能混淆時,“像”不簡化,意即承認“像”為規範字;但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仍將“像”作為“象”的繁體字;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公佈《簡化字總表》時,又確認“像”為規範字,“像”不再作為“象”的繁體字,然而對兩字的用法未作明確規定。

199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規定了“象”與“像”的具體用法:在做形狀、做名詞性詞素構成的複合詞時用“象”,如圖象、錄象、攝象等。

200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並未採納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規定用法,而是將“圖象”處理為“圖像”。全國科技名詞委對1995年—2000年《人民日報》中的“圖象”與“圖像”的詞頻作了一次統計,其結果為:“圖象” 6,“圖像”736,可見,作者傾向於權威出版物《現代漢語詞典》的規定用法。

對於“象”與“像”二字,鑑於以上歷史沿變原因,以及權威性語文辭書所列條目與全國科技名詞委1990年“規定”存在的矛盾,2001年10月18 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在中國科學院專門召開了“象”與“像”用法研討會,並且在2001年12月第4期《科技術語研究》中以專稿的形式刊登了《“象”與“像”用法研討會會議紀要》,停止執行1990年的“意見”(即前述“規定”)。專家們總結道:“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在會議紀要中列出了語詞搭配實例,有帶“象”的詞約40個,帶“像”的詞約110個。現象、形象、印象、意象、跡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氣象、天象、星象、渾象、蝕象、體象、危象、心象、想象等用象,人像、畫像、肖像、遺像、圖像、實像、虛像、聲像、攝像、錄像、放像、顯像、視像、像章、像片等用像。“想象”推薦作“象”不作“像”。2002年,國家語委發佈規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將“圖像”“錄像”“顯像管”等定為推薦詞形,再次引導社會規範使用。

會議紀要明確規定為“圖像”,未列“圖象”一詞。不過在紀要中較靈活地作了特別說明:如在工作中難於分辨,難於選擇,可按約定俗成原則採用本學科的習慣用法。無論是舊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還是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包括2012年6月第6版),“圖象”與“圖像”的定義都是“畫成、攝製或印刷的形象”。從近幾年的網絡、報刊等媒體看,對“攝製的形象、影像”用“圖像”比較統一,用字準確。如《信息技術》中的圖像處理,《物理》中的電視圖像傳送。但對於“畫成的形象”則混用、誤用“圖象”和“圖像”的較多。個人認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分情景地將“圖象”改為“圖像”是不準確的,如數學中的“函數圖象”不能用“函數圖像”來代替。物理中的固體熔化是溫度變化圖象不能用“圖像”。要細緻分析其中道理,就得先要了解“象”與“像”的含義:

2012年6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給“象”、“像”的含義分別是:

“象”:

第一個含義指哺乳動物——象,如:大象、非洲象、印度象、象牙。第二個含義是形狀;樣子:如景象、天象、氣象、印象、萬象更新。 第三個含義是仿效;模擬,如:象形、象聲。

“像”:

第一個含義是比照人物做成的形象,如:畫像、塑像、肖像。名詞。

第二個含義是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球面鏡、透鏡、稜鏡等反射或折射後所形成的與原物相似的圖景。分為實像和虛像。名詞。

第三個含義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點:他的面貌像他哥哥。動詞。第四個含義是副詞:好像:好像要下雨了。

第五個含義是比如;如:像大熊貓這樣的珍稀動物,要加以保護。動詞。可見,“象”本義是一種獸類,《說文解字》:“象,南越大獸。”由此引申出自然界的“形狀”“樣子”“外貌”等一系列意義。現代漢語中,“象”只承擔“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這一意義,如“現象、形象、印象、意象、跡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氣象、天象”,都是自然界表現出來的。

“象”在語言發展歷程中引申出“臨摹”“酷似”意義,這時出現了分化字“像”。“像”由於加了人字旁而更有表意功能,它分擔了“象”原來具有的“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以及“模仿”等一系列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意義。如“人像、畫像、肖像、遺像、圖像、實像、虛像、錄像”。在古漢語中,“象”與“像”在這類意義上常常混用。

詞典中,“像”以名詞居多,指比照人物做成的圖形,如畫像、雕像。而“象“作為動詞居多,指仿效、模擬,由此,把像及象和“圖”字聯繫在一起,概況為“圖像”是對客觀對象的再現,對本體的還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圖片、照片、影像,不是人為創作的圖形。“圖象”則重在表現是對自然物象的變形、提煉、昇華,是圖形。因為函數圖象的生成並不是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影像”或“像”,而是通過“形”來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對應關係。座標系中的點、線、面及各種幾何圖形都屬於函數“圖象”,而不能用“圖像”來代替,如二次函數的圖象就是拋物線。凡表示形狀、樣子,應稱“象”;而比照、模仿人、物、景觀而攝取(或畫)的“影像”則應稱“像”,如攝像、畫像、肖像、影像、繡像等。從而出現了初中《物理》教材中兩種情況:“圖像”和“圖象”。

總之,“圖象”與“圖像”上有區別的,區別之處簡單點說就是:圖象是圖形,圖像是畫面;圖象是自然再現,圖像是人為創作;圖象注重形狀、變化趨勢,圖像注重色彩、整體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