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最近,全國各地抗疫工作正有序推進,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是人們生活裡的重中之重。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很多人非常重視,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宅家安心帶娃。

但是,育兒群的許多父母們紛紛表示很頭疼,這一段時間,孩子電視手機、手機電視輪番上陣玩瘋了。不給玩手機或者關閉電視,娃就哭鬧不止,只好隨娃的興致玩個夠。看娃玩得兩眼通紅,又忍不住責罵,想控制孩子玩電子產品吧,家裡難免又鬧得雞飛狗跳。父母們無奈地感嘆:“唉,都不知道怎麼待下去了。”

看來,電子產品依然是大部分家庭的“哄娃神器”, 為了讓娃不哭不鬧,給孩子塞部手機或平板,孩子立刻就能安靜下來,自己在一旁玩耍,真的是既方便又快捷還有效!當然,絕大多數父母也明白電子產品對娃的成長髮育不利,卻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讓孩子有效遠離。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們在陪娃的時候,也沒停下刷手機,孩子心想:“爸媽比我玩手機還多呢。我也可以這麼玩。”於是,在大人拿走孩子的手機之後,有的孩子就會哇哇大哭,還有的孩子心中不服,揹著大人偷偷玩,父母發現後大發脾氣,沒收手機,孩子再哭,再偷玩……如此反反覆覆,導致整個長假期間,大把的親子好時光,大家卻把心思都放在了電子產品身上,這是假期裡,大部分現代家庭的現狀。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美國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邊玩手機邊帶孩子或許很危險,原因是會給孩子帶來忽視的感覺,從而影響親子互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邊玩手機邊陪娃的行為,就是對孩子精神上的一種“冷暴力”。要知道,父母與孩子的“雙向性互動”很重要,這種互動體驗來源於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大人只是單純跟孩子呆在一起,卻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玩手機上,孩子缺乏親子互動體驗,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對爸媽來說,我還沒有一部手機重要。”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關關,而變得內向、孤僻、冷漠,甚至成為冷暴力的傳遞者。

同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各種傷害,新聞報道中有不少案例:

8歲的女孩把手機當成了玩具,視力下降至0.2,難恢復。

貪玩手機而長時間熬夜,導致患上了矮人症,10歲的小女孩,身高不足一米二。

12歲的男孩縮在沙發上玩手機,導致頸椎退化似50歲。

種種案例都在表明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另外,過度依賴電子產品,還會對孩子的溝通能力、智力發育產生危害,使娃在思維能力、語言發育和情感表達上容易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心理學家約翰•蒙尼,曾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實驗,證明了“玩耍”的意義。他找來幾隻活潑可愛的小猴子,分別關進一個單獨的籠子裡,沒有同伴玩耍、嬉鬧。結果,這些小猴子長大以後,性格孤僻、行為木訥,比其它有同伴的猴子,更加敏感易怒。

這個實驗,讓教育專家們受到很大啟發:“玩耍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尤其1.5-3歲的孩子,孩子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也給了父母們警示:陪孩子玩遊戲,往小了說,對孩子們是一種體力和精力的釋放,是孩子鍛鍊和學習的過程;從大了說,將決定孩子將來競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強與弱。

因此,不會陪孩子玩遊戲的父母,拒絕陪孩子玩遊戲的父母,邊玩手機邊陪孩子的父母,相當於家庭中的“冷暴力”,將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能夠陪孩子玩遊戲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陪孩子玩遊戲,對孩子來說,是儲智,也是借力。相關研究人員表明,讓孩子自由地玩耍,能夠訓練孩子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使孩子能夠戰勝困難,扭轉逆境。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曾說,“玩耍就像個萬花筒”。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曾說:“幾乎任何一個孩童都能在沒有事先計劃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個舞蹈、一幅畫或一個劇本,一個遊戲。”

這也就是說,玩遊戲因具有一定隨機性,又需要創造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靈活度和創造性,使孩子遇到意外情況或處於新環境時,能夠快速適應,從而有更強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那些其樂融融的家庭,父母都很擅長陪孩子玩遊戲,父母樂在其中,孩子幸福感爆棚。比如明星夫妻鄧超和孫儷,就是孩子們的最佳玩伴。因為孩子對雞蛋感到好奇,孫儷就買來孵化器,調溫度,陪孩子一起精心“孵小雞”,一個月後,第1只小雞出生了,趕緊拍下來,隨後又有小雞陸續出生,先後一共有15只小雞出生。孫倆就在微博裡曬出照片,網友調侃「鄧超孫儷家添新丁」的話題一度上熱搜。而作為爸爸的鄧超,自己就是孩子們最好的玩具,他被孩子們塗上鮮紅的指甲油,還被扎辮子,戴小花……玩得不亦樂乎。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會玩的孩子也會學習。比如《奇葩說》中的詹青雲爸爸,因為女兒有一陣子特別喜歡卡丁車,父親就把客廳的沙發全部挪走,改造成跑道,讓女兒自由地跑卡丁車。

因此,在孩子玩玩具、做遊戲時,父母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很關鍵。決定一個人一生過得好不好,積極還是消極,幸福感多還是少,也許因素眾多,也不太可控。但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父母陪娃的“遊戲力”。說到底,會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能夠陪娃玩遊戲的父母,可以讓娃感受到愛,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的同時,使孩子快樂、健康、活潑地成長。

那麼,父母要如何當好“陪玩高手”呢?

父母能夠陪孩子自由地玩耍,不僅能夠養出有幸福感的娃,使娃變得更優秀,還會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那麼,怎麼玩?玩什麼?父母到底要如何當好“陪玩高手”呢?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①首先,瞭解孩子不同階段的遊戲規則。

根據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多年觀察發現,孩子玩遊戲大概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練習性遊戲,象徵性遊戲,規則性遊戲。

第一階段,練習性遊戲(2歲左右)

即孩子有一個階段會沉迷在重複性遊戲當中,這是孩子自己在練習。這個階段會出現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會熱衷於一些重複性的遊戲,令父母感到困惑,甚至想要幫孩子糾正。比如來回重複翻看繪本中的某一頁,把碼好的積木不斷推倒再重來,拉著自己的小汽車來來回回,玩得不亦樂乎。此時,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糾正孩子,也許這樣重複性的動作,令大人看起來比較乏味、無聊,但只要孩子願意玩,願意重複和擺弄,就意味著這項遊戲對娃來說還有挑戰性,父母要等待,要在一旁不厭其煩地陪伴和提供協助。

第二階段,象徵性遊戲(學齡前兒童)

即模仿遊戲,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角色扮演遊戲,這是孩子對成人在進行模仿。

這個階段出現在孩子上幼兒園期間,主要發展的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常常在模仿遊戲的階段當中,發展的是想象力、社會力和語言能力,此時,也是父母將教育要求,內化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機。

第三個階段,規則性遊戲(8-9歲及以上的孩子)

此時,是孩子處於規則意識開始萌芽的階段。這個階段出現在孩子六七歲的時候。孩子會對自己的玩伴、玩的時間,怎麼玩以及在哪裡玩,開始有了約定和規劃。同時,他們也不再滿足固有的遊戲方式,喜歡創新遊戲方式,以及拓展遊戲空間。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②其次,瞭解陪娃玩遊戲的三點注意事項:

第一,尊重娃的選擇,陪娃玩TA感興趣的遊戲。

有些父母在陪娃玩遊戲的時候,喜歡在一邊指導和修正孩子玩遊戲的方式。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喜歡把汽車當飛機玩,放在空中飛來飛去,嘴裡還發出“嘟嘟嘟”的聲音配合,此時父母就會對孩子說:“寶貝,汽車是在地上開的,又不是飛機,不用開到天上去。”也許最初孩子不會理會,說得多了,孩子就會被氣哭。

有些父母還會橫加干涉,或者採用武力鎮壓,嫌孩子吵,就會對孩子說:“你這玩的什麼東西,無聊,以後不要這麼玩了。”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消減娃玩遊戲的興致,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首先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其次是順著娃的興趣點,不要強行修正和指導娃玩遊戲,也不要指責、嘲諷、修正孩子的玩法。應該尊重孩子游戲的自由,允許娃按照自己的想法盡情玩耍。同時,在適當的時候與孩子進行良性互動。比如給娃說一些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從父母的肯定中,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提高娃遊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第二,主動參與,適當引導娃玩有意義的遊戲。

讓娃把父母當成夥伴的最佳方式,就是父母要主動參與進孩子的遊戲裡。比如孩子在搭積木房子時,父母也可以幫孩子壘一塊。比如孩子在玩具小汽車時,父母也可以拿另一個玩具小汽車,跟孩子比賽玩誰跑得快等等。

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把父母當成是一起玩遊戲的夥伴,既然成了夥伴,孩子就會關注父母,在做什麼,在玩什麼,這樣一來,父母就有機會引導孩子探索新的遊戲玩法了。比如孩子比較粗心,父母可以陪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專注力不夠,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任性的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與父母角色互換,讓娃學會照顧別人。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第三,陪娃玩遊戲,要注意語言的“暗示性”。

父母在陪娃遊戲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用命令式的語氣,比如 “我來教你玩”、“你把藍色衣服給娃娃穿上”等等。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嘗試不同的玩法,又要保持娃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鍛鍊孩子的能力,可以用“暗示性”語言跟孩子說話,進行啟發式提問。比如可以這樣說,“我想給娃娃穿上藍色裙子,你想給娃娃穿什麼衣服呢?”、“我把紅色的積木當屋頂了,你想放什麼顏色的積木當屋頂呢?”等等,用來提升娃的創造力。

當孩子有了新的玩法,父母要及時進行鼓勵。當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遇見困難,父母最好不要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先用“暗示性”語言引導問孩子:“寶貝覺得該怎麼辦呢?”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鼓勵:“這個想法很好呀,你自己試試看?”當娃嘗試失敗時,父母說:“再想想別的辦法。”等等,用來啟發娃的思考力。

宅家帶娃: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家庭“冷暴力”

結語:

假期宅家,孩子和父母都被各種海量的信息包圍,大部分時光是跟電視機、手機度過的。

父母邊陪娃邊玩手機,相當於“冷暴力”,長此以往,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嚴重傷害。父母與其一味因為電子產品與娃產生衝突,倒不如放下手機,做一個會陪娃玩遊戲的好父母,用玩遊戲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啟發孩子自己動腦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父母才可以按照孩子的規則,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既遠離了電子產品,又收穫了無窮樂趣,讓孩子將來長成一個優秀的人。

陪孩子玩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性。首先,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遊戲規則,以便在選擇和開展遊戲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在遊戲中父母可以作為孩子玩遊戲的幫手,對孩子的遊戲進行合理的指導而不是干涉。最後,父母在成為孩子的遊戲夥伴,引導孩子玩新奇有趣的又有益提高自我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