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有時候,想要做到相互理解,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你不能完全的做到感同身受的話,就只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摩。而旁觀者的角度是最騙人的,沒有誰會真的從旁觀者的角度而完全的理解某一件事情。當理念不同的時候,自然會有著各種各樣的誤會和不理解。典型的不理解就是隔代差異,父與子,老與少之間因為身處的年代不同,對於一件事情自然有著不一樣的看法。而兩種人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都在極力為自己的看法辯護,那麼最終會產生一種難以消除的誤會。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當然,這種誤會當其中的某一方真正的瞭解到另一方所說的觀點的時候,誤會自然會消除,但是曾經造成的傷害就不容易祛除了,傷害已經形成,即使是最後達成和解,過去的依舊是不能過去。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如果說不同年紀的人之間形成的那種代溝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的話,那麼不同的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就可能更甚。舉個例子來說,東西方文化差異是一個歷史問題,身處不同的地域,可能對於雙方所不能完全認同的事情都會有普遍的看法。東方人重情,西方人偏理。在這樣的傳統理念之下,對於某些問題雙方一定會執完全不同的結論。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比如說教育問題,西方人對於父子的觀念以及家庭的觀念的認識,是完全建立在一種社會邏輯上,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社會關係,但是東方人則不同,他們既承認這種社會關係,但同時對於家庭以及親情的關係又會普遍的凌駕於別的社會關係之上。因此,東方人注重父子情深,西方人則更加註重父子各自的屬性。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同樣的一件事情,比如說教育孩子,東方人認為偶爾打罵孩子屬於正常的教育範圍,而西方人則是會將此事上升到虐待中去。這就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地域性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一種偏差,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教育偏差而引發的故事,這種故事,看似最後能和解,但是造成的傷害已經彌補不回來了,這最為遺憾。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刮痧》就是如同片名一樣的一個傳統的中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旅美華人一家身上,兒子是一個遊戲公司的工程師,他研發的一款遊戲獲獎了,因此,他決定帶著獨居的父親來美國生活。到了美國之後,父親為小孫兒用中國的傳統中醫——刮痧來治病,但沒想到,因為他的這一次無心之舉,卻引發了一場家庭動盪。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美國的兒童機構認為這不是治病,而是虐童,因此,兒子一家被迫家庭破裂。夫妻二人分居,小孫兒被送往福利機構代為教育,傷心之餘的父親也獨自回國了。後來,兒子的同事親身實踐後,他了解到刮痧確實是一個典型的且傳統的中醫療法,他帶著證據找到法官,最終虐童的指控被撤銷,兒子一家還是走在了一起,故事看似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那些被傷害的人,被影響的家庭原本的氛圍卻再也回不去了。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本片算是有特色的,也算是沒有特色的。這個電影本身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無外乎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了碰撞,但最終的結果看上去令人歡喜,其實很無奈。而選取的這個故事卻很有中國特色,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大都來源於相互不瞭解,其中美方對於中方的不瞭解往往會令問題的解決陷入到僵局。這也是影片著重要表現的。再有就是演員了,除去梁家輝和蔣雯麗兩人的正常發揮,每每到了朱旭登場的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就會感覺很舒服,不知道這是不是朱旭特有的個人魅力緣故。或許這就是一位老演員,老藝術家的獨特造詣吧。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為體現文化碰撞,影片一開始就為大家營造出來了一種氛圍。比如說兩個孩子之間的玩鬧,美國家長認為犯錯認錯就可以,而中方家長則遵循傳統的中國式禮儀,一定要當著美方家長的面教訓自己的孩子。爺爺來到兒子家生活後,一些中國特有的習慣,開始的時候也不被自己的兒媳婦接受。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傳統家庭倫理。孫子受傷,兒子和兒媳婦很焦急,他們一直以來培養孩子的邏輯就是努力的讓其融入到西方社會,但是真正到了關鍵時刻,他們暴露出來的依舊是東方社會的邏輯,例如找律師不分種類,只喜歡找熟人等。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文化碰撞的結果是需要相互理解,而僅僅是單方面的理解並不能促成大家消除隔閡。任何時候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實的話,那麼問題並不會得到真正的處理。即使最後成功處理,之前造成的傷害卻已經抹不去了,兒子和兒媳雙雙辭職,父親回到老家,看似一切和解了,但是這種對家庭的傷害卻已經發生,這才是最可惜的。

……

你好,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