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_蔚州古城


一、蔚州古城興建的始末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真武廟

  蔚州城始建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蔚州城建於飛狐峪的衝擊扇面,壺流河南岸的平臺之上,北枕壺流、南扼飛狐,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從北周大象二年(580)到明洪武五年(1372),在這七百九十多年的漫長曆史時期,蔚州古城的規模、佈局、建築風格,因為沒有史料記載,不得而知。正如清乾隆《蔚縣誌·城池篇》上說:“惜乎記載缺如,莫得其本末而紀之也”。現在的蔚州古城是在原舊城的基礎上重建而成,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風貌。

  據清光緒《蔚州志·金石志下》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後,太傅徐達命都督張溫統兵攻蔚州,守城的元臣楚寶善不戰而降。明洪武四年(1371),撤併了設置在州城的靈仙縣治,置蔚州,隸屬大同府。到明洪武七年(1374)春,始設蔚州衛,衛下設前、後、中、左、右五個千戶所(後在明永樂十二年又增至八所)。當時州、衛共處一城,以街市分東西各轄之,州轄城西,衛轄城東,以南北大街為界。州轄村堡350餘處為民戶,衛轄240餘處為軍戶,衛屬山西行都司。首任的衛指揮使周房,江西無為州人,來蔚州衛赴任後。看到當時經過元末的動亂,社會尚未安定,當時蔚州城內一派蕭條衰敗的情景。“道盡暴骼,滿目縱橫,廛肆凋敝,粟竭財殫,物情洶洶”。面對如此形勢,周房首先“肅軍紀,明賞罰,輯流亡,拊瘡痍”。經過3年的治理和休養生息,到明洪武十年(1377),這時的蔚州已呈現出“民氣和豐,遠近復業,物貨流通,井邑繁雄”的局面。周房乃和同僚商議,認為蔚蘿古為名郡,自古以來就是“臨邊用武之地”。當時又地處“九邊”,為“京師之肘腋”,“宣大之喉襟”。北方殘元勢力虎視眈眈,不斷進行侵擾,雖經明洪武五年的小規模的修葺,但城低濠淺,遠不能適應禦敵之需要,在當時全國各府、州、縣普遍建造城垣的大環境下,經周房和其慕僚商討決定重修蔚州城,於是選官吏,分工程,督軍役,燒石灰,託磚坯,在舊城址上“重築甃石”,砌磚為垣,並對護城河“再加疏浚”。蔚州城大規模的重建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落成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正如清光緒《蔚州志·金石志下》北平楊融所撰的《明創建鼓樓記》中說,蔚州城“經始於十年丁巳,而落成於已末”。從《蔚州志》記載來看,從明洪武五年(1372)德慶侯廖允中開挖城壕,“闢土為城”為重修蔚州城的第一階段,從明洪武十年到明洪武十二年(1379)基本竣工為第二階段,延續了8年的時間。

  據清光緒《蔚州志》記載,新重建的蔚州城,周長七里十三步,底寬四丈,頂寬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上壘雉堞,寬六尺,原共有一千一百餘,到清乾隆尚存七百多。城牆形制為不規則的多邊形,城開東、南、西三門,門樓三座,為五楹三層。東門為安定門,上建景陽樓,南門為景仙門,上建萬山樓,西門為清遠門,上建廣運樓。北城牆上建玉皇閣,與三樓遙相對峙。城四角各建角樓一座,為五楹三層。城牆外築馬面(亦稱護城臺、墩臺)22個,在馬面和二個凸出城牆的拐角上建敵樓24座,為三楹三層,更鋪間樓一座,巍峨聳立的古樓雄據古城中央。三座城門之外均建有甕城,甕城外又建二級甕城,東西二級甕城共設水門四座。三門外各設吊橋,與關廂相連,以通出入。吊橋下護城河七丈多寬,三丈三尺深,水環玉帶,清水長流。分東西兩路,分別注入壺流河。遠遠望去,高大雄偉的城牆上聳立著32座樓閣,碧瓦飛簷,巍峨壯觀。沿壕栽種河柳,千株萬樹,燦如綠雲,與古城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圖。

  出二級甕城,跨吊橋,東、南、西各建關城一座,均為土城。東關城周長二里二百一十步,南關城周長三里二百七十步,西關城周長一里三百三十四步。各開四門,東關門東曰東作,西曰永定,南關門東曰平安,南曰明庶,北曰永昌;西門東曰永安,北曰鎮朔。東、南、西關城門上均建有關門樓一間一級。三座關城均為明代所建。

  周房在修建城池的過程中,在舊城的基礎上,重新規劃了州城的形制、格局和城防、街市、寺廟、衙署等。據載宏大的南安古寺就是因南門西側的城牆要穿過而被拆除,而保留了南安寺塔。古城在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曾多次增建重修。有記載的明嘉靖十六年(1537),二十四年(1545)、二十九年(1550),明崇禎七年(1634)、八年(1635),清咸豐三年(1853),清同治六年(1867),清宣統二年(1910)、民國十六年(1917)都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只是在清同治六年(1867)敵樓和角樓大部被拆除。民國十七年(1928),因城內修建馬路,拆除了一些過街的牌坊、牌樓外,至1945年9月,古城基本保存完整。後因戰爭和解放後尤其是“文革”時期,對古建築肆意破壞,亂拆濫建,二級甕城、甕城、東、西兩座城門、三關土城及關門舊址被拆毀,城牆大部分也被拆毀,只保留了東北部、北部1600米殘缺不全的城牆。城壕一部分被填平蓋上房子,西城壕被淤積堵塞,南城壕被垃圾、廢水汙染,東城壕已改建為古城街。從1997年因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需要,雖重建了古樓和南門樓,南北大街修建了一些仿古建築,但和昔日古城相比已面貌皆非。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靈巖寺


二、古城的建築風格及特色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鼓樓


  隨著歲月的推移,蔚州古城雖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但從史志記載和倖存古建築、古城牆和大量的口碑資料中獲知古城經過明清兩朝近600年的不斷重建和修葺,形成了突出的歷史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㈠奇特的古城形制

  蔚州古城不同於漢民族傳統“禮制”規劃而呈現出特殊的城建形制,在華北地區州城建築中獨樹一幟。首先是古城違反了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的規劃而建,古城的形制為不規則的多邊形,對此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們不解其意,又無史志記載,不能對此給予說明,只能以一個“兔跑城”的傳說來沖淡千古之謎帶來的遺憾,更增加了幾分絢麗的文化色彩。其實細細觀察和研究,蔚州古城的走向和形制完全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古人在建城時按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指導思想,城址首先要選在地勢較高,易守難攻的地方,而蔚州城恰恰就選在壺流河衝擊扇上的一塊南高北低不規則的平臺之上,古城不規則的走向完全是由地勢和水勢所決定,不是所流傳的“兔跑城”。而利用壺流河,在城北形成一道屏障。完全是從防禦的角度所考慮,可以說古人在建城時充分利用地勢、環境方面恰到好處。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釋迦寺


  ㈡高厚峻整的古城牆

  蔚州城在重修的過程中,做為明代首任的最高軍事長官衛指揮使周房首先要從軍事角度上考慮,把州城建成一座具有攻防兼備功能的軍事城池。所以在修城時,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周房先用開挖疏竣城壕的土,將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這樣既經濟又快捷,既加高了城牆又挖深了城壕,並且形成凸凹落差的雙重防禦體系。然後在土城牆外用大青石做基礎,再用大青磚將土牆包砌,據說砌磚所用白灰漿是用黃米汁攪拌而成,時至今日保留完整的城磚之間粘連結實牢固如初。驚奇的是砌牆所用大青磚的規格竟有6-7種以上,從磚的長度來看,最短的為37釐米,最長的為43釐米;從磚的寬度來看最窄的為17釐米;最寬的為19.7釐米;厚度最薄的為8釐米,最厚的10.3釐米,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為什麼不燒製統一的磚,是出於技術上需要,還是屬於製做過程中的正常誤差,這仍然是個謎。城高11.5米、底寬13.3米,頂寬8.3米,磚砌的城牆,底寬頂窄,剖面為一個梯形,城牆磚砌厚度牆底為1.7米,牆頂為1.5米,而城東北角臺牆底厚度為1.9米,頂部為1.65米。城牆“高、厚、陡”為一般州縣城所罕見。城牆外側上壘垛口,寬約2米,上有射孔,下有瞭望孔,戰時用於射擊和瞭望,城牆內築女牆,牆頂鋪墁大青磚,相隔一定距離,外置石制大水槽(亦稱“石吐水”),用以排水,城牆“高厚峻整,極為堅緻”,“雄壯甲於諸邊,號曰鐵城”。在民間流傳著“大同的婆娘,蔚州的城牆,宣化的校場”的美譽,實不過分。遙想昔日高大雄壯的古城上,垛堞連綿,樓櫓聳峙,刀槍林立,旌旗飄揚,掩映在晨輝、夕陽之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常平倉

  ㈢別具一格的馬面、敵樓、角樓

  蔚州城牆上的馬面、敵樓、角樓是古城防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城牆構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所謂馬面即是城牆上的墩臺,也稱為護城臺,與城牆同高。戰時相臨兩馬面間可組織交叉射擊網,以對付接近和攀登城牆的敵人。敵樓是建在馬面上平時供值勤兵丁遮雨避風貯備兵器彈藥、戰時用於防守的建築物,為三楹三層。據清光緒《蔚州志》載,明代二十四座敵樓分別為二十四指揮的後裔“分掌敵樓”,每年命內官巡視,“需索無厭,軍衛苦之”。州城四角原有角樓4座,為五楹三層,用以瞭望敵情。清順治《蔚州志》古城圖上尚有4個角樓和11個敵樓。延自清乾隆初,敵樓、角樓漸次頹圮。時隔120多年的清同治六年(1867)、知州李秉衡(奉天海城人),看到已破損不堪,或坍塌無存的大部敵樓、角樓,完全喪失了軍事防禦功能,隨後將其拆毀,用其材料修了三座城門樓。

  現在古城北部殘存的1600米城牆外面尚有七個殘缺不全的馬面。從現存的馬面分析,城牆北部不規則的形制,也使馬面的體量、間隔距離都不相同。

  從現存城牆東北部的馬面來看,其體量都不相同,相隔距離也不相等。有的馬面長26米、寬12.8米,有的長23米、寬6.5米。馬面相隔距離有的94米,有的223米。古人根據城牆的走勢,馬面的體量,相隔距離,因地制宜,靈活多變,以適應於作戰為目的。北部城牆的拐角部位,特別是拐角的突出部位,一般都建馬面,這樣的馬面便於觀察城牆兩側的敵情,並形成交差射擊的態勢。城牆的東南、南部兩面,因城牆的走勢平直,從現存的古城圖上看馬面間隔距離較均勻。由於這段城牆已毀,馬面的體量已無法考證。

  原古城的4座角臺上建有4座角樓,角樓被毀後,東南、西南兩座角臺隨著城牆被毀,角臺已無存,現只有城西北角尚存一座完整的角臺,東北角臺已殘缺不全。

  從現存角臺分析和楊震亞1935年至1937年所繪製的蔚州古城圖來看,角臺就是凸出牆面,建成弧形或突出牆面的方形的磚臺,它和兩側城牆聯成一體,抹去了城牆的直角,擴大了視線,加大了防守面。而建在角臺上的角樓,又切實增強了高空偵察和狙擊能力,成為古城不可缺少的防禦設施。古城東北、西北的角臺為弧形,形體弧度各不相同,而東南、西南的角臺為方形。據《蔚縣誌·藝文》知府尹耕撰寫的《重修城樓記》中載,明成祖朱棣以“靖難”為名,兵至蔚州城,曾將西北角樓用炮擊壞。

  24座敵樓,因毀圮時間已久,其形狀、體量、建築風格已無法考證。4座角樓除東北、西北2座早年已毀圮外,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古城東南角(大泉坡)尚保存一座完整的角樓,樓為五間三層,平面呈六角形,正面設券門,由底層樓梯可上二層、三層。樓身為磚砌,內置木板樓,樓頂為歇山式,二層、三層簷下六個角掛鐵鐸,此樓毀於1926年晉軍與國民軍交戰中。當時東南角樓雖未徹底毀圮,只剩殘垣斷壁了。

  從古城的馬面、敵樓、角樓的建築佈局來看,古城建築的藝術被先人發揮到了極致。防禦體系之堅固、縝密,只能以歎為觀止來形容。另外從美學角度上來講,這些馬面、敵樓、角樓還可以彌補城牆牆體形態呆板單調之不足,點綴以凝重飛動的建築形體,增強了起伏多變,虛實相間的空間效果。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的統一。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魏象樞故居

  ㈣風格迥異的甕城

  州城的東、南、西三座城門平時是軍民進出的通道,而在戰時,就成了攻守雙方爭奪的重點,出於守城和作戰的需要,在州城的東、南、西三座大城門外都築有甕城(亦稱月城)和二級甕城(亦稱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曰:“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城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蔚州城東、南、西三座甕城均為方形或長方形,甕城高與大城牆齊,厚與大城牆同。甕城牆內外均為磚砌。在甕城牆與大城牆相接之處有一“城道”,就是約2米寬的一道夾縫,夾縫下還有一段甕城牆與大城牆相連。上面平時用木頭鋪成橋式走道,是大城牆與甕城牆的通道。戰時,如甕城一旦被攻破,兵丁既可將木板拆掉,退至大城牆上進行防守。三座甕城城門都開在大城門的側面,與大城門的朝向呈90度角,交戰中即便敵軍攻破了二級甕城、甕城城門,但其進攻路線也不能一氣呵成,只能繞個彎再攻大城門,從戰術上已延續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頂的守軍則能以極快的速度組織調度,居高臨下從四面組成交叉射擊網,給敵方以致命的打擊。

  蔚州城東、南、西三座甕城之外,都建有二級甕城,高度只及大城牆之大半,厚度也不及大城牆,二級甕城牆內外均為磚砌。二級甕城門都建在與大城門樓對正的城壕邊上,二級甕城門上“各有樓俱一間二級”,二級甕城門上各置四個石滾軸,因其兩頭粗中間細,形似葫蘆,人們又稱其為“兔葫蘆”,中間穿軸,砌在二級甕城牆上。用於纏繞木製吊橋的繩索,拉放吊橋。二級甕城門內都有磚砌的臺階,以供軍士上下。

  蔚州城的東、南、西三座甕城、二級甕城,因所處地勢不同,其形制,規模及甕城、二級甕城內的建築佈局各有不同,主要特點為佈局靈活,富於變化,不拘一格,各有千秋。甕城和二級甕城本是為作戰防禦所建,在森嚴空曠用於撕殺的二級甕城和甕城內,具然建起了眾多的寺廟、牌樓、戲樓、店鋪、作坊、民居和甕城、二級甕城聯在一起,使二級甕城和甕城改變了單調呆板的佈局,在統一中有變化,在平緩中見高低,更富有節奏和韻律,從一個側面更加烘托出蔚州古城的雄偉和壯觀。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南安寺塔

  現將東、南、西三座甕城、二級甕城的形制及其建築佈局詳述如下:

  1、南甕城、二級甕城現舊址為城鎮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及南門外東西兩側街麵店鋪所佔。

  現在南城門(景仙門)是蔚州古城三座城門中唯一倖存的古建築,現城門上的萬山樓為1997年重建。據老年人回憶,原南門的城門,由厚厚的落葉松方木拼串而成,外部全用熟鐵皮包裹,成排的鐵蘑菇釘將鐵皮與木門連為一體。在鐵製的門轉上還鑄有“明洪武五年”的字樣。

  出南城門為方形的甕城,偏東北為甕城門,甕城正南面對南城門有地藏殿三間,殿前有木製牌樓一座,由兩根木柱撐起,牌樓建在三層磚臺階之上,樓頂與地藏殿的前簷接近。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該殿的東、南、西三牆上,均塑有做工精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的懸山造像,內容為民間流傳甚廣的佛教故事。懸空泥塑和精美的木雕是縣城其它寺院難以媲美的。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節,善男信女到此送庫,追薦亡魂,舉辦船燈會。地藏殿的東側原有一通石碑,碑文中詳盡記述了蔚州古城興建的過程及歷代重修的情況。甕城內,南城門東側,東南均為鋪房,西側為大店。

  出甕城門,二級甕城內東北緊靠大城牆腳下有三間觀音殿,門額上掛一塊寫有“白衣殿”的匾額。靠二級甕城西側,西北角為大覺寺和西南角的關帝廟緊緊相連。大覺寺為一院落,坐北面南,院內有正殿三間,兩側為廂房,還有東西禪房和南廳組成。關帝廟坐西面東,廟內有正殿、供廳、南北廨廊組成,廨廊的牆壁上全為三國演義的彩色壁畫。坐西面東的正殿內有一尊泥銅製做的關羽跨馬提刀的塑像,人們稱其為“立馬關”。塑像下有一深不可測的地洞,不知通向何處。每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帝聖誕之日,和南關關帝廟同時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據說在供廳內擺一連六張高桌的供品,場面熱鬧非凡。

  清光緒版《蔚州志》曾對這座關帝廟做了詳盡的記敘。“關聖大帝在南關甕城”。“清雍正三年知州唐麟翔於南關甕城廟,建三代祠三間,遂祀於此”。從清咸豐四年朝廷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後,又對其祖上三代加封王爵後,其禮節祭禮相同。除每年五月十三日祭外,春秋仲月的祭禮,祭期由朝廷禮部統一頒行。可見在清代對關帝的祭禮已達到很高的規格。

  出南門過南關向南30裡,就是著名的飛狐古道,自古以來,就是華北平原通往漠北高原的重要戰道和商道。舊時州城的南門、南關是軍隊作戰和商賈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相比之下三座城門中南門的位置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商貿流通方面都至關重要,所以南門甕城、二級甕城規模最大,甕城、二級甕城內的寺廟、店鋪、作坊也多,南關的規模、人口也遠遠超過東關、西關。據新版《蔚縣誌》記載,清順治年間,蔚郵驛總鋪就設在南關東正街,分設五路分鋪,供傳遞公文的士兵休息、吃飯、餵馬。南關內的店鋪、旅店、貸棧、手工作坊遍佈。據初步統計直到民國年間,南關還有旅店五家,燒酒的缸房四家,南關東的義德厚、天德常、南關西的匯泉源、東缸房,所生產的白酒主要銷往淶源。還有縣城最大的貿易貨棧“福恆店”由張家、曹家、馬家三家股東,並在保定、宣化設有分號。在三地之間經銷轉運貨物,並實行通兌通匯業務。每年由西北駱駝隊運來的大宗食鹽就由“福恆店”包銷。而淶源、保定、宣化、張家口等地的客商也通過飛狐峪由騾幫馱運來棉花、絲綢、土布、藥材、山貨(核桃、紅棗、花生、柿子、花椒、大料)等農副產品和其它貨物。返回時運走蔚州的小米、白麻、皮毛、白酒、陶瓷大缸,煤炭、藥材等。昔日南關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小五臺自然博物館


  2、東甕城、二級甕城現舊址為東風旅館,交通局旅館及南北兩側的店鋪所佔。

  東城門(安定門)外建甕城,為長方形,坐西向東,偏西南闢甕城門。出大城門左側,坐北面南,為一小院,入小門兩側有秦檜夫婦的鑄鐵跪像,作綁縛狀跪伏兩側,被人口水鼻涕唾汙的不堪入目。正殿為一間二層的小殿堂,下層為嶽王廟,即清光緒《蔚州志》所載“嶽忠武廟在東甕城”,樓上供眼光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趕廟會,人們有給眼光爺敬香送油,企盼眼亮的習俗。殿東側為三間禪房,殿南側有一磚砌臺階,拾級而上可進入眼光殿。同院南側為關帝廟,正殿三間,殿前原有木牌坊門樓一座,上鑲嵌馬林所題“大丈夫”匾額。緊靠關帝廟有一處坐西向東的禪房院,有正房三間,東下房數間,為寮房、廚房、倉庫等。在關帝廟南,甕城東西兩側各有房一間,一間內塑有赤兔追風馬,兩位馬童分立兩側,另一間塑有黃膘馬,兩側也有兩位馬童分立兩側。

  出甕城,向南緊靠二級甕城牆,坐南面北,正對甕城門,有戲樓一座。為每年關帝廟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老爺聖誕之日唱戲。

  二級甕城內北部為坐北面南的三皇廟,廟門橫匾上書“三皇廟”三個大字,由坐北面南的廟門進入,正北即三皇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還有東西禪房各三間,二級甕城內還有手工作坊若干處。二級甕城西南尚有水門一座,直通城壕邊上。

  民國十五年(1926)因戰爭挖地道埋炸藥,東二級甕城被毀,吊橋東南城牆、角樓也被炸壞,民國十六年(1927)縣長馬景桂修東二級甕城、吊橋及東南部被毀之城牆。甕城、二級甕城及其建築直到1945年第一次解放因戰火被徹底毀壞。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萬山樓


  3、西甕城、二級甕城,現舊址為蔚縣第一建築公司和縣物資公司所佔。

  西城門(清遠門)上建廣運樓,外建甕城(在東、南、西三座甕城及二級甕城中,佔地面積最小),為長方形,坐東向西,偏西南闢甕城門。甕城內緊靠北牆坐北面南為地藏寺。寺外有山門,山門兩側建有鐘鼓樓,院內地藏殿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殿內正中塑地藏王菩薩,兩側為十殿閻君的塑像。舊時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佛教的盂蘭盆會節,屆時要辦三天道場。辦道場期間,寺院內僧人們做成一個大紙船,屆時善男信女們為了追薦親人們的亡魂,表襯孝心,將送給冥府中的信、紙錢等物投入其中待十六日晚放“瑜迦焰口”後,僧人們將紙船拉至壺流河邊燒掉,將紙灰拋入河中,稱為“船燈會”。甕城內還有染房,生鐵巷,車匠鋪等。

  甕城外的二級甕城,形制為多邊形,似“品”字形。二級甕城門上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尚有鐵炮一尊,長2米有餘,炮身上有六道鐵箍,鐵炮兩側的城牆上分別為四個石滾軸。正對二級甕城的甕城西牆上凸出一間燈山樓,用於每年春節擺燈碗,樓前燒旺火。在二級甕城的南北還有七處宅院,其中六處宅院為民居。唯有二級甕城東北角的一處,為廟院,院內有一間磚券的正房,為捲棚式建築,院內栽有6棵杏樹。房內正中為一白鬍須的老者塑像,不知何人?據民間傳說在明代修西城牆時,屢修屢毀,工匠們焦急萬分,忽一日晚上有一位白髮老翁給工匠託夢,秘授修城之法,後來城果然修成。工匠們為感念其恩德,蓋廟塑像用於祭祀。二級甕城南的四處宅院,1937年8月日寇侵蔚時,飛機將其炸燬。其餘建築一直保留至1945年9月第一次解放前。甕城、二級甕城還建有三座水門。靠北二級甕城牆的水門高約3米,兩扇厚木門平時緊閉,水門下為暗水道,因縣城西部低窪,每當雨季,西街東洋溝的水都要通過明渠暗道,由北門下的暗道排入城外護城河中。甕城北牆下的水門,只是在暗道阻塞後人由此進暗道進行疏通。二級甕城南牆的水門,經常關閉。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文蔚書院

  ㈤環城帶繞的護城河

  在城牆的四周,由人工挖築壕溝,再引水注入,叫護城河即城壕。它是蔚州古城防禦體系中的第一道屏障。明洪武五年(1372)德慶侯廖允中首先開挖城濠,“闢土為城”,到明洪武十年(1377)衛指揮使周房“再加疏浚”,城濠寬七丈二尺,深三丈五尺,從寬度、深度來說在州縣一級城池中實屬罕見。護城河全長約3800米。河水從南關吊橋分東西兩路流入城北壺流河。而南關吊橋下舊時從不過水,城濠周圍泉眼密佈,分佈在城東南大泉坡泉、城西南角的三泉莊泉、城東門外、吊橋旁的泉眼,一年四季泉水長流,清涼甘甜,是城內城外人們的飲用水源。城東南角的(現大泉坡水利局家屬房西側)泉水,名曰靈泉。據1960年水利部門測量流量為1080噸/小時,現已枯竭。該泉據清乾隆《蔚縣誌》載:“歲久泉塞,池將失險,州人郝銘,杖履其地,命童子坎之,泉湧如天池,復故。縣人尹玉號曰靈泉,紀以銘”。這段記載雖帶有神秘的色彩,但說明歷史上地下水也發生過重大變化。

  古人挖城壕一為築城取土所需,二為軍事設防。同時在客觀上也起到防風固沙、淨化空氣,保護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清乾隆年間《蔚縣誌》曾有蔚州八景,其中最後一景“河堤草茵”,就是對護城河的讚美。指每當暮春季節,風和日麗,清清的護城河水,環城帶繞,河堤綠草如茵,鬱鬱蔥蔥,綠樹碧波交相輝映,景緻優雅,如在畫中。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蔚州署


蔚州古城歡迎您

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國學慶典

文字:楊建軍  審核:周萬江  圖片、排版:王志剛

《蔚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公眾號設置“工作動態”“研究園地”“文史資料”三個總欄目。《 工作動態》下設“會議紀要”“活動時訊”“領導講話”“史實辯析”“通知通告”等5個分欄目;《研究園地》下設“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古建文化”“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等5個分欄目;《文史資料》下設“親歷見聞”“歲月留痕”“往事記述”“人物述林”“史海溝沉”等5個分欄目。

一、投稿指定郵箱:[email protected]

二、所有投稿須為Word格式文件(手寫稿也可),字數不限,可長可短。須附100字內作者簡介、作者照片1張。最好配有與文相關圖片。

三、所投文稿內容要嚴謹、準確,作者須認真核實核對。文責自負。研究會編者有權對文稿進行審定修改,否則,不予發表。

四、只接受作者本人作品原創首發,來稿文責自負,不接受一稿多投。

五、杜絕抄襲侵權等現象,作者文責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