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師的孩子容易出“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成都商報》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50位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四川籍考生中有近三分之一(15位)來自教師家庭。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為啥老師的孩子成績多數比較好,還容易出學霸?很多人一度懷疑,是因為本身是老師,一定私下給自己孩子開了不少“小灶”,應該是在家裡沒事兒就補課吧!但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教師家庭培養成績好的孩子更有優勢呢?這4點不容忽視!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一、選擇自己帶孩子

一項調查顯示,教師家庭中有75.1%選擇自己帶孩子,只有22.09%選擇讓老人帶孩子。而父母自己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三歲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成年後會不會出現問題,多與這段時間父母的陪伴和引導有關。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除了性格發展外,6歲前是孩子大腦飛速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六年孩子的大腦飛速發展,如果引導得好,孩子就可以在智力上與普通孩子拉開差距。拿個最簡單的舉例,很多家長把孩子扔給老人,老人為了孩子帶著省心,又把孩子扔給電視,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的眼睛,還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和想象力。所以教師家孩子普遍成績好,多是因為父母自己帶,並且抓住了孩子大腦發育,性格形成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二、家裡藏書多

大數據分析得出了藏書與考試分數的正相關聯。而教師家庭的藏書比普通家庭會多一些,這樣在孩子閱讀敏感期,更容易形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在孩子4歲到5歲半這段時間,會對書籍產生興趣,喜歡翻書,照著書本胡亂地讀一通,這個時候豐富的藏書家庭就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一旦閱讀習慣形成,孩子的記憶力會越來越好,腦子也越來越聰明。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閱讀時,大腦中一些沉寂的區域會被點亮激活,這就好像鍛鍊身體的肌肉一樣,腦子越練越聰明。除此之外,閱讀還可以重塑神經元和大腦結構提升孩子的整體認知能力,增加突觸的數量,孩子更聰明,記憶力更好。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三、學歷高,全家都愛學習

能做老師的家庭,學歷首先都不會低,教育水平自然也普通家庭高,也更重視教育。而學歷高的父母證明智商不錯,孩子遺傳自然也不會有太低的智商。除了這種先天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全家都熱愛學習的氛圍。這種學習型家庭,能夠培養孩子自主的學習能力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試想一下,普通家庭平時父母看書、學習的時間有多久,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拿著手機,督促著孩子好好學習。而教師不同,教師要備課,這是工作,這樣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也會形成習慣。媽媽在備課的時候,孩子就可能習慣模仿媽媽的樣子,看書,預習。孩子能夠主動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差勁兒。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四、從小就立規矩

每個老師都有管理學生的經驗,自然知道孩子要有時間觀念,要懂得自律,要自理才能在日後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過得更好。不能說普通家庭不懂,但是教師家庭這種感受更深。所以一般教師家庭很講規矩,從小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時起床,按時睡覺。在規矩下長大的孩子,自律性自然更高,這也是未來路上的一筆財富。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所以不要認為孩子學習好是補課補得多!要看到深層次的原因,值得家長去學習借鑑。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讀書習慣非常重要,能夠為之後的學習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敏敏建議在孩子3歲前讓孩子多看一些行為引導,好習慣養成的繪本,引導孩子行為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對書本的興趣《0-3歲兒童行為習慣繪本》30冊,這套繪本,內容很不錯喲!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父母也要抓住6歲前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針對6歲前的孩子要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訓練,孩子才不會覺得枯燥,選擇《專注力訓練遊戲書》和《記憶力訓練遊戲書》通過找不同,走迷宮,連線,捉迷藏等等遊戲來鍛鍊專注力。通過場景記憶,聯想記憶,觀察記憶,視覺記憶,圖像描述的不同方式來提高記憶力

為什麼老師的孩子大多是“學霸”?不是靠“吃小灶”,而是這4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