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当代生活让人疲惫不堪,但一杯好茶瞬间就能温暖你的心田。入夜了,不如坐下来边品茶,边聊聊茶的那些事吧。 

文 | 王云涛

喧闹的世界在夜的黑暗中归于寂静,焦虑的都市人得到了片刻喘息。对于一个喜欢清静、嗜茶如命、被称之为“茶虫”的人来说,夜,才是一天最精彩的开始。

“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好茶、好水、美器、嘉客,相辅相成,令品茶的境界更加提升。图为佳士得北京艺术空间2019年“汲古涵今:当代书房艺术”展览现场。

古人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是为饮茶之情。在笔者看来,喝茶无论人多人少,都能自得其乐。正如明代精于品饮之道的文人文震亨认为的那般:“香茗之用,其利最薄”,而“坐语道德”给品饮者带来的“清心悦神”,才是超然物质之外的“高意真趣”。

比如深夜独坐,一卷佛书,一壶香茶,几件珍藏,多么美好的夜晚!夜能让人安静,茶能让人思维活跃,古物更让人陶醉其中。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秦汉玺印、古籍拓片、唐宋瓷器、明清紫砂……哪一件没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哪一件不是行内人苦苦追寻的心头好?它们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光芒。就着茶,这样看着、想着、欣赏着、品味着, 一天的烦恼都已忘记,茶虫完全陶醉在香茗的世界和自我的精神乐园。正所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清中期 朱石梅制珊林铭六逸尊兄“石鼓”锡包紫砂胎壶 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拍品

长久以来,在传统文人的生活中,夜晚与茶的故事一直被书写。明代文人陈继儒说人生有三乐,即‘‘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幽居山林的他在《小窗幽记》里写到:梅花飞入珠帘,脱巾洗砚,诗草吟成锦字,烧竹煎茶。良友相聚,或解衣盘礴,或分韵角险,顷之貌出青山,吟成丽句,从旁品观题之,大是开心事。”

由此可见,澄心静坐,益友清谈,乃人生一大乐事。古时通讯不发达,深夜独坐,挚友前来,赶紧烧火、煮水、泡茶。同道友人来访没有比茶更合适的待客之物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以茶为宴,身心愉悦。

如果夫妻间都喜茶,真可谓神仙伴侣。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二人常在饭后之余,坐"归来堂''上,赌书戏茶。玩法是以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看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一次太过高兴,李清照不觉让茶水泼湿了衣裳。这样的夜,这样的茶让二人念念不忘,夫妻情深不言而喻。

“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明 螺钿龙纹茶籝 东京中央2012年迎春拍卖会拍品

现今业界常称的茶籝,是指收纳茶壶、茶碗等茶器的木制或竹制的箱式器物,分为封闭、半封闭、镂空几类。

当然,除好茶好水之外,品茶还需有美器和嘉客才能使境界升华。对此,《茶谱》论述最精彩的是关于明代品饮情况的介绍。明代初期社会初安,经济发展,饮茶雅事于是又再度兴起。品饮的参加人员,都是“鸾俦鹤侣,骚人墨客”的高雅之士;品饮的周围环境,“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而与客人清谈款话的内容,又是“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就在这样超凡脱俗的氛围中,开始了愉悦、闲适、舒坦、清静的品茶。“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多寡,投数匙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主客长坐久谈,童役烧水煎水,山之清幽,泉之清泠,茶之清淡,人之清谈,四者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感。在宁静和淡泊中,寻求出绵绵的悠长。

“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民国 胡耀庭制段泥四方茶壶及茶炉 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拍品

其造型见棱见方,整齐美观,独树一帜。壶身刻金石文字,意趣古雅;另一面浅刻花卉,简洁美观,足堪欣赏。此壶出自名工胡耀庭之手,可用可赏,别具特色。

除了心灵上的愉悦,实际上饮茶还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品,谈古论今,越饮越欢,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之感。

现代“茶虫”也是如此,几个同好相遇一起,拿出自己的好茶,品后交流心得,直至深夜。一道又一道的佳茗,让“茶虫”们时而赞叹,时而皱眉,时而惊呼,时而唏嘘……大抵这样的夜饮在他们心中,就是属于茶的盛宴了。


本文选自

2019年第1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茶虫”的一天,从夜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