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茄”为何物?

​徐志摩是泰戈尔首次访华的全程陪伴与翻译,而泰戈尔喜好雪茄,因此,他们极有可能在一起品雪茄、谈雪茄。也就是说,徐志摩很有可能真的说过“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这句话。

虽然徐志摩不是“雪茄”的最早译者,但若他真的向泰戈尔解释“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形与意的结合,也绝对堪称对“雪茄”最完美的诠释了。

既然说雪茄形状像,那么,“”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

”为多音字,读[jiā]的意思有三种:

(1)、〈名〉荷梗;

(2)、通“荷”,如荷包,又称茄袋;

(3)、译音用字,如:雪茄。

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茄”为何物?

“荷梗”又细又长,显然不像雪茄。“荷包”是一个布袋,形状也完全不像雪茄。

那么徐志摩说的“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似笛。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人中原,通常称“胡笳”。

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茄”为何物?

”最初由卷芦苇而成,吹以作乐。后在形制上发生变化。据查相关资料,胡笳形状多种,有的如笛子一样的圆筒形状,有的是中间粗两头细和现在“鱼雷”雪茄相似,有的一头大一头小短粗形似雪茄,还有其它一些形状。

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茄”为何物?

笳的乐声独特,“声悲气自高”,“刚柔待用,五音跌进”,有着相当的表现力,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蔡文姬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我国有大量文学着墨了“笳”,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诗词描写了“笳”,很多题目包含“笳”。经笔者检索至少有1080首古诗词描写了“笳”,其中以唐宋为多,近现代也有一些。当代仍有大量学者在研究“笳”相关历史、文学与文化。下面仅列举部分诗词的节选: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朔风箫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隋朝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胡尘暗马色,芳树动笳声”。

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中“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唐代王维《从军记》“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相公倦台鼎》“高牙千里东下,笳鼓万貔貅”。

宋代欧阳修《渔家傲·十月轻寒生晚暮》“乱山衰草还家路,悔别情怀多感慕,胡笳不管离心苦”。

元代王冕《偶成其二》“夜深谁渡桑乾水?呜咽笳声不忍闻”。

明代王鏊《十一绝句》“白草茫茫走乱沙,边风猎猎动胡笳”。

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近代诗人柳亚子《闻萍醴义师失败有作》“呜咽笳声怨,南朝王气消。”。

现代诗人马一浮《社戏》“前村笳鼓赛江神,峒舞蛮歌爨演新”。

推测

以上可以看出,乐器“”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在中国文学、文化中举足轻重。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的徐志摩,应该非常熟悉“”。加上“笳”乐器形状像“雪茄”,吹奏笳的动作也有些像抽雪茄。因此推断,徐志摩所谓的“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如茄”的“

”可能就是指乐器“”。

由于在徐志摩之前很长历史时期,Cigar在中国已经被翻译为“雪茄”,他不可能把“雪茄”修改为“雪笳”。而且,雪茄是用的“”叶子制作,而非“”制品,因此用“”更合适。

PS:本文纯属个人思考,仅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人深入挖掘中国雪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