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部分的友情,不過無疾而終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世界上大部分的友情,不過無疾而終

每個人的微信黑名單裡都有那麼幾個老熟人。不管你們以前的關係有多麼親密,從TA進入黑名單的那一刻起,意味著你主動為這段關係畫上了句號。

昨天我翻了翻黑名單,發現了靜靜躺在那裡的妍妍。我看了一眼,然後退了出來,並沒有打算把她拉出來。

16歲到19歲,她曾經是我最好的夥伴。

那時我們都在縣城讀高中。我所在的縣城只有兩所重點高中,鄉鎮一些中考成績過線的學生也有機會入讀,妍妍就是其中之一。

她住校,怕她總吃大食堂沒油水,我經常帶她回家吃飯。寒暑假我也會去她家串門,零下二十來度的冬天,她媽媽把火炕燒得暖烘烘。

高考後,我們進入不同的大學,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天天在一起,但也經常聯絡。這種不間斷的聯絡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後的第六年。


世界上大部分的友情,不過無疾而終

那年,已經結婚生子的妍妍回長春探親,我請了假去探望她。屋裡有些親屬,她一一引薦。每當說到的我時候,她都不忘了加上一句:“人家現在可了不得了,在大集團管人事,說了算。”一開始我沒覺得什麼,我們年少時就經常開玩笑。

我知道她為了帶孩子辭了工作,吃飯的時候特意問她未來有什麼打算,她半開玩笑地說:“那能有什麼打算?誰像你,天天干人事兒,我天天都不幹人事兒。”

這話酸溜溜的聽著很不舒服,而且她不只一次的這麼說。我開始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之間分明有了隔閡。

她嫁了一個普通,準確的說有點窩囊的男人,隨那個男人回到了我們省有名的貧困縣,而我的事業此時蒸蒸日上。

我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出現了分析,最重要的是,作為昔日最親密的夥伴,我的好日子對於身處逆境的她來說是莫大的刺激。

我們的話越來越少,因為說多了也不投機,慢慢的就從彼此的生活中淡出了。偶爾我們只是在QQ空間給彼此的動態點個贊。


世界上大部分的友情,不過無疾而終

微信出現後,在某一個時點內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但是談話的內容無非是對過去的回憶,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更多的話題。之後,我們又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她再一次發微信給我是讓我幫忙砍價,我幫她砍了,還有好多次是朋友圈集贊,最後一次發來一個莫名其妙的的鏈接,給對方20塊快遞費,就能獲得某國際一線大牌的香水一瓶。

我告訴她那個品牌的香水市面價不低於1000塊。她回了一句:“比不了你們這些有錢人。”

我們很少在微信互動,互動的幾次質量也不高。我左思右想,拉黑了她。

那天我順手清理了微信通訊錄,很多在朋友圈裡但已經沒有交集也不互動的同學、朋友都被刪除了。

美國《社會及人際關係》期刊上有一項研究表明:從熟人到普通朋友,需要大約50個小時的社交活動;再多花40個小時,你們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而兩個人成為很親密的朋友,則需要200個小時。

建立友誼需要花費時間,維護友誼同樣需要花費時間,如果我們彼此在時間上的投入都不夠,說明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這段關係已經不重要了。

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分離,一些關係慢慢疏遠,但這並不意味著關係的結束。它只是陷入到休眠狀態,我們可以通過喚醒它重新開啟這段關係。

遺憾的是,喚醒一段關係需要動機。連共同的話題都沒有,“喚醒”也便擱淺了。

走著走著,就遠了;遠著遠著,就散了。想起當初的親密,現在的你只想把它當做久遠的回憶。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擁有時珍惜,失去時莫強求。

沒有人能陪你走完所有的路,為一段關係畫上句號,是成年人應有的默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