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年年有餘”

近年來,臨沭縣聚焦聚力長效常態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受益,走出了一條以產業扶貧發展當地經濟、提高貧困戶收入的致富路、幸福路,貧困戶華麗轉身成為產業工人、加工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1月6日,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暨山東省集中示範活動在曹莊鎮朱村舉行。文化和旅遊部直屬藝術單位的文藝工作者與15個省直單位的科技專家、醫務人員、法律工作者深入基層,為當地群眾送服務、送歡樂、送溫暖。而活動現場正是該縣投資120萬扶貧資金建起的扶貧大棚——歐拉玻璃溫室花房、柳編特色產品展館。在這次活動前,該縣已連續在朱村舉辦了第五屆、第六屆臨沭柳編文旅產業博覽會,成為臨沂市鎮級單位承辦全國性展會的新創舉,兩次展會共接待遊客逾10萬人次。

本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臨沭縣從當地優勢產業篩選出適合當地經濟發展、便於群眾發家致富的項目建設扶貧車間。先後建成各種來料加工車間68家,覆蓋了全縣省級重點貧困村和貧困偏遠地區,年產值過千萬元。一方面選址充分考慮當地群眾意願和需求,把項目建在家門口、學校旁和企業內,以方便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為目的,提供吃、穿、住、學、工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立項優選以第一書記為引領建設來料加工型車間,以當地著名特產加工建設出口外貿型車間,以企業擴大再生產建設就業務工型項目,以電商平臺為依託建設網上營銷車間等,落地生花,成功涅槃。

立足實際,臨沭縣摸索創新出村級自行管理、經營主體承租管理、貧困戶自發承包管理、第一書記參與管理、企業經營納入管理的五種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扶貧車間運行發展藍圖。具體實施上,臨沭縣注重扶貧車間管理經營與大企業先進管理模式相結合,走“嫁接管理經營、逐步擴大規模、放大品類級別”的路子。同時,在長遠規劃上注重與當地文化、鄉村振興戰略、新舊動能轉換相結合,逐步膨脹產業扶貧影響力、加快培育產業工人,提升貧困群眾務工就業的積極性和綜合素質,從貧困村整體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和鄉村旅遊規劃上佈局未來走向和發展,逐步做大做強做出特色,走出一條依託產業扶貧發展村集體中小微企業的新路子。

朱村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就是依託企業經營納入管理的好例子。車間由服裝公司承包,年上繳承包費4萬元,帶動120戶貧困戶發家致富。在長期規劃上,扶貧車間依託外來企業注重鄉村旅遊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參與朱村紅色旅遊經營,成功舉辦臨沭縣全國第五屆、第六屆“柳博會”,為全縣扶貧產業做大做強、打造特色和鑄造品牌樹立了臨沭模式和沂蒙樣板。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臨沭縣扶貧產業項目在建設伊始就提前考慮長效幫扶與長效收益問題,從可持續發展上、穩固扶貧車間收益上聚力聚智。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方式,臨沭縣依託大企業、出口貿易型企業增加訂單和長期加工生產,確保生產任務不斷、加工訂單長遠、群眾長期收益;採取“企業+訂單+貧困戶”的方式,由企業業務員、車間承包人送訂單上門,按量計件取薪,群眾自行支配生產,長期進行來料生產加工,實現貧困群眾“居家式”動手致富;採取“第一書記+企業+貧困戶”模式進行生產加工,由第一書記利用人力資源外出招商引資引訂單,實現車間常年外貿加工出口,群眾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依託當地農產品大型企業和特色工藝品加工企業,把扶貧車間建在企業裡,採取“生產線+車間+貧困戶”模式進行加工生產,由企業生產線生產加工鋪墊,此類車間實現了常年加工、常年受益;結合“異地搬遷”“陪讀務工”建設“宜學宜工、陪學就業”式加工車間,採取“承包人+車間+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生產,加工生產訂單由承包對象提供,實現陪讀學生家長就近就業,異地搬遷群眾門口就業,確保搬得出、住得下、易就業,穩得住、自動手、長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