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敵人是病毒,莫讓恐慌成為疫情的衍生傷害

本期導讀:

致敬奮戰在武漢疫情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關注疫情,關愛自身,“宅”在家裡,與全國人民一起,抗擊新型冠狀病毒!

戳此查看:全國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來源:丁香園·丁香醫生)

面對當下的疫情,我們應該明白真正的敵人是病毒,別讓恐慌情緒成為疫情的衍生傷害。

  • 導致情緒受影響的三種思維方式:災難性、絕對論、合理化

  • “更佳之選”,替代那些瘋狂念頭

只要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疫情終將會被我們所戰勝。

本文是2020年1月推送的第36篇乾貨,計4454字,閱讀時間9分鐘。

文 | 阿爾伯特·埃利斯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

來源 | 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隨著不斷增加的確診人數,也讓很多人對這次疫情有種恐慌情緒。害怕自己不幸染病,小心提防周圍的人,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一旦任由自己的恐慌情緒支配,或被身邊人的恐慌情緒所影響,就難免會對他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避免成為情緒的奴隸?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阿爾伯特·埃利斯怎麼說~

01 導致情緒受影響的

三種思維方式

我們都是肉身凡胎,不能像機器那樣自始至終地保持純功能性思考,但可以選擇如何更好地思考、感受和行動。做到這點需要兩個步驟——首先,理解你為何跟自己過不去;然後,如何改變你的過激反應。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災難性”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把什麼都看成災難,甚至把不是災難的事情放大成災難。

許多災難性思維從“萬一……怎麼辦”開始。

比如,你在外間辦公室等待一場重要的求職面試,你可能想到:

萬一我答不出他們的問題怎麼辦?

萬一我是大材小用怎麼辦?

萬一我的話不中聽怎麼辦?

萬一我沒得到這份工作怎麼辦?

……

這些問題強烈表明,如果真是如此,這就不僅僅是值得關注的事,而是意味著真正的災難—恐慌時刻到來了。

帶著這種思想去面試,你早已精神崩潰,不戰而敗。

此類假設品種繁多,能叫我們沮喪無比。

在你懂得改變和控制災難性思維方式之前,理解什麼是災難性思維方式,什麼不是,是有幫助的。

不是每一個“萬一……怎麼辦”的念頭都是災難性的。

把“萬一……怎麼辦”念頭變得災難性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你對“萬一……怎麼辦”的回答是“太可怕了!”(諸如此類的反應),你可能就是把事情恐怖化。

你把事情恐怖化,等真正發生時,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恐怖,這種情況你遇到過多少次?

在某種情境中把事情恐怖化是正常的,但我們把事情恐怖化的次數比別人多得多。我們其實可以學會不放縱情緒上的反應過激。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 絕對論者思維方式

絕對論者思維傾向以下面幾種形式出現:

“我必須……”

“我應該……”

“我不得不……”

“我只能……”

“我一定得……”

“我非……不可”

……

非得“我應該”不可嗎?當然不!

然而,我們就是這麼去做了,而且是經常性的。我們搞砸了,我們被拒絕了,事情沒有朝我們希望的方式去發展,於是我們就“我應該”個不停。

當你已達到“我應該”的標準時,於是你就開始了“你應該”:

“你知道你必須……”

“你應該更多地……”

“你非做不可的是……”

“你就該……”

……

領導被人“你應該”了一通,立馬把自己的下屬“你應該”一通,下屬再對下屬念“你應該”經。

這就是“你應該”的涓滴理論,一直往下滴,直到底層某個人回家踢了貓一腳,或把貓扔了出去,貓成了無助的出氣筒。

然而,更壞的莫過於我們在心理上對自己念“我應該”經。這種形式的“應該化”會讓我們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我們的大腦不停地被“應該化”狂轟濫炸,因而不停地被灌輸。最典型的是在家中,父母是始作俑者——

“你對弟弟應該好一點。”

“你應該想要成為一名醫生。”

“在學校,你應該是一名聰明學生。”

“別忘了,你應該做一個受歡迎的角色。”

……

還有些人,你們一見面,首先從他們嘴裡冒出來的就是某知名人士的姓名或名牌,以示與其相識或擁有,藉此抬高自己身份。在任何事情上都如此:

“有一天我開著自己的寶馬(或奔馳或保時捷),誰知路上堵得很。”

你站在那兒,眼裡一片茫然,不知道對方要表達的是什麼,直到你意識到對方是在提醒你,他有輛代表身份的名車。

另外,一些人第一次見到你時,喜歡盤問你:

“你好,你住哪兒?”

“是嗎,哪一片區域?”

“是地區性住宅?還是像我們一樣,住在定製的總統套房?”

“你住的地方景觀如何?”

最後,你的回答表明你的處境不及問話的人時,“哦”的一聲表示出他興趣不大,更表示出他非常的不屑。注意識別這種人,不要被他擾亂心神。

這些都是一些平凡的例子,表明給別人念“應該”經是怎樣的不入流。而給我們自己念“應該”經則是過激反應的最壞一種,因為我們把自己弄得很悲慘,並且任由他人他事對我們為所欲為。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合理化思維方式

合理化就是弱反應。它們以這種思維形式出現:

“誰會當回事?”

“天還沒塌呢!”

“別煩我。”

“那又怎樣?”

這些都是否認我們有所反應的表現。實際上,它們是騙局,即使用它們,我們就是在欺騙自己。

當我們合理化時,我們不去感覺,只試圖否認這些事,即使是對我們自己。

比如你正在經歷非你所願的離婚。如果你就當這件事沒發生,可能會給自己找一堆理由,就像上面所列舉的那樣。

事實上,你可能會有一些說得過去的感覺(雖然不糟糕、不可怕、不恐怖,你能夠忍受),但合理化往往會讓你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允許產生任何反應。

合理化可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但會讓你在操縱者面前不堪一擊,因為你壓根兒沒去正面交鋒。

父母在對待一個難管教的孩子(比如兒子)時,有時候會走到這一步,他們會這樣想:“我受夠了。他要自暴自棄我也管不了。我放棄了,他愛怎麼毀滅自己的生活就由他吧。我無所謂了。我不管了。”

通常,在他們把事情多次恐怖化和應該化後,這種情緒就上來了。經過一天或更多時間的合理化後,他們通常又開始把事情恐怖化,又開始念“應該”經。他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時候,合理化不過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不管是對什麼合理化。

我們也將恐懼合理化:“現在要求加薪不是時候。”或者,“走上前去向那個人自我介紹不合適,旁邊人太多。”

我們能夠不可思議地將不道德或不得體的行為合理化,然後騙自己接受自己的行為。心理學家稱這種類型的合理化為認知失調,意思是我們會很出格地給不好的行為貼金或使其合理化。

合理化成功地掩蓋了真正操縱我們的人或事。遮遮掩掩起不了作用,迴避和否認並不是解決辦法。迴避的問題仍然存在,絕對會再一次浮現出來!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02 “更佳之選”替代那些瘋狂念頭

把事情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是三大逼我們就範的主要方式,它們不僅使我們無法有效應對困難局面,而且還將我們搞得很狼狽。

生活中總有些人和事把我們耍得團團轉,似乎是這些人和事本身控制了我們,但事實上是我們對這些人和事的思考和反應決定了我們的心情好壞,決定了我們對具體情況做出的反應。我們自己成了始作俑者!

所幸的是,我們也可以學會不被牽著鼻子走——我們有第四種類型的思考:

“我想要……”

“我寧可要……”

“我更喜歡……”

“如果……就更好了”

不要走極端說服自己不在乎做得好不好。(“做砸了我也不在乎。我不會難過的。”)這樣想就是合理化,就是設一個騙局。

>>> 所謂“更佳之選”

專注“更佳之選”處在兩個危險極端(恐怖化和應該化相對於合理化)的中間,能幫助你擁有健康、適度的感覺,而以前你可能反應過激。

重要的是,更佳之選並不是人們時時提倡的典型的“積極念頭”。更佳之選不是表明你能夠或一定會成功,例如你能遊刃自如地應對局面,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

更佳之選是說試一試也無妨,即使你會失敗、被拒絕,諸如此類。

假如最壞的事真發生了,你也不能無動於衷(這是合理化),而是能夠著手應對。

不管你致力於再次嘗試還是另闢蹊徑,都不會亂了陣腳。

朝更佳之選的方面想,而不是朝要求方面想,這個理念非常容易理解,但做起來難,特別是當某人某事牽著你的鼻子走的時候。這要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但回報是驚人的!

認識和鑑別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及更佳之選各自之力量的最佳辦法是看你應對其中某一個時相應的行為表現。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 舉例說明

你每天都刻苦工作,總是願意付出額外努力,比如多做一點來把事情做完。

但你的上司很少讚賞你,也不承認你的額外努力。相反,他挑毛病快得很,不瞭解全部情況下不留情面地批評人,而且還樂得給你的工作加碼。

你喜歡你的工作,但也架不住只有苛責和冷漠,沒有肯定和讚賞。

  • 其中錯誤的思維方式

第一,可能出現的恐怖化做法

萬一我的工作表現只是很平庸怎麼辦?

萬一我只是埋頭苦幹得不到任何回報怎麼辦?

萬一他根本不關心或這樣做只是針對我怎麼辦?

我這麼賣力地幹活,卻得不到任何讚賞,真是氣死我了。我不是機器。他為什麼就不能偶爾用好評來平衡一下批評呢?”

第二,可能出現的應該化做法

“我的上司怎麼這麼差勁!他應該明白這樣一個簡單事實,要想人們不懈地努力工作,需要不時地給他們鼓勵。

我嘔心瀝血地把工作做好,只落得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這是圖什麼?他應該懂得人的心理,這個討厭的傢伙!我應該辭職,讓他吃癟!這樣他才會意識到我所做的一切。

我應該勇敢地面對那個可惡的傢伙,給他一頓臭罵,我不想再做膽小鬼!”

第三,將事情恐怖化和應該化後,可能會……

放慢工作節奏、慍怒,對你的上司不再那麼積極配合,說話冷嘲熱諷,暗含抱怨,在其他事情上跟他針尖對麥芒,向他人抱怨,他離開辦公室時在他身後做鬼臉。

第四,可能出現的合理化做法

“天下烏鴉一般黑。上司都是這副德行。也許我更努力一點,他會注意到我的努力。多半不會。我只要把工作做完,拿了工資,然後走人,但別想要額外的什麼。我已不在乎。見鬼去吧。”

第五,將事情合理化後,可能會……

沉默寡言、士氣低落,工作效率不高但瞞著別人,什麼也不說。

  • 更好的思維方式

實際上我們可能會這樣想可能的更佳之選——

我想要上司更加賞識我的努力,但並不意味著他該如此。

我既喜歡聽他說好話,也喜歡他的批評指正。

我想要他尊重我的工作,並讓我知道這一點。

如果他一點都不改進,我表示遺憾。

我很關注這些,而且我有義務對這點做些什麼,包括跟他談談,不發牢騷、放下心防、不說難聽的話。

考慮到更佳之選後,我們可能會——

保持你的驕傲和熱情,保持高水平的努力和表現,從能夠互相承認和欣賞的同事那裡尋求支持。

以適當的態度請上司對你的努力除了中肯的批評外給予一些褒獎。

不管上司有沒有改進他的領導作風,你一如既往地遊刃自如地處理事情,不要讓他來煩你。

03 寫在最後

你行為的不同完全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你注意到了嗎?

面對當下的疫情,我們應該明白真正的敵人是病毒,別讓恐慌情緒成為疫情的衍生傷害。只要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疫情終將會被我們所戰勝。

最後,送一組“疫圖讀懂”給大家。情緒是疫情第一免疫力,你我都必須做一個情緒穩定的自己。

真正的敌人是病毒,莫让恐慌成为疫情的衍生伤害

本文來源於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囧媽》溫情提醒:“男女有別”的溝通“坑”,希望你別踩

收下這份“拜神”攻略,願人人都抽到上上籤

如果新年的願望清單隻能留一個,我希望……

情緒像匹野馬,我靠這個控制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