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呀,100多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學英語的,你絕對想不到

只要是學習瞭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閉關鎖國”是其一大特色,也是一慣的主張。但你能想得到嗎?就是這樣的大環境下,居然還有專門的學英語培訓班,想想都不可思議。

1862年12月11日出版的《上海新報》上刊印了中國第一則英語培訓班招生廣告。在上海石路松風閣間壁靖安裡劉宅,英國的巴先生辦的英字英語學館招收學生。這所英語培訓學校是上海第一所民間性質的培訓學校。

快來看呀,100多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學英語的,你絕對想不到

至於後續招生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學英語這件事來說,已經走在了國民的前端了。

據稱,數年前有人向大家展示了一本咸豐十年印製的英語教材書,雖然該書都已經殘破不堪,但通過裡面的內容,我們還是可以大致瞭解在150多年前的大清子民學習英語的方法。

你們是怎麼學的我不知道,但我記得,在我學習英語時,對於一些實在記不住的語句,我還是喜歡在下面用各種拼音加漢字的方法標出其讀音,不管怎麼樣,至少先混個嘴熟。

快來看呀,100多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學英語的,你絕對想不到

可能是英語真的太難學了,這本教材還附了一個很特別的使用說明,第一條就是,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且還說,英字總的來說,最基礎的是26個字而已等等。最後還提醒使用者,英字下所標註的字,字大的讀的時候聲音大,字小的聲音小,畫圈的發音短,不畫圈的發音長等,真是好貼心呀。

不過,我也試著讀了下,好像發音有哪裡不太對,如果真的按照這種讀音去跟老外交流,估計人家是聽不懂的。

快來看呀,100多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學英語的,你絕對想不到

當然,除了這一類專業的教材之外,民間還是有很多在英語方面自學成才的人。

相傳,上海總商會會長朱葆三就是英語自學成才的。朱葆三我們暫且稱他為朱兄吧,小的時候,家境不好,很窮,為了能吃飽肚子,就到上海一家五金店裡當學徒。在這期間,眼尖的他發現,在常來常往的生意人裡,會說洋文的人掙錢都比較多,門路也要廣很多,於是,朱兄就想著,這是個機會,將來一定會有大用,趁著現在是學徒可以多學學。可要學這個得請老師呀,自己本來就因為窮才出來做學徒的,哪有錢請老師。這進候他發現隔壁的店夥計好像會點英語,於是,朱兄就把自己僅有那點工資給了他,每天晚上收工以後跟這個人學一小時英語,就這樣,一來二去的,朱兄也會說英語了,最後憑藉自己的英語和聰明才智當上了會長。

快來看呀,100多年前老祖宗是這樣學英語的,你絕對想不到

除了朱葆三,民間還有人發現了這個商機,當時,一些把握住行情的精明人士順勢趕印了一種以中文讀音注音的英語速成教材,稱之為《洋涇浜英語手冊》。雖然這本速成手冊上語法不準,口音更是濃濃的中國風,但對於在上海做生意的商人來說,可是必備佳品。

至於為什麼要叫洋涇浜,主要是因為,清朝中後期,外國列強進駐中國後,尤其是在上海,紛紛劃地建立租界,而洋涇浜是上海英法租界內的一條分界河,所以習慣用洋涇浜來泛指租界和洋人多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