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清源寺為“滑州堯祠”的兩個證據

清源寺的前身即“滑州堯祠”除上一篇文章;另有理由二;

一、《滑縣縣誌》的記載。

“清源寺,在城南馬莊村,創建未詳。古時,寺建於神丘裡,即漢劉盆子所建堯祠,舊址在馬莊村東,後被沙壓,又遷寺於馬莊,仍名清源寺。”

二、《大清嘉慶神丘寺碑記》的記載。

神丘寺碑記

—邑人常習傳撰文並丹書

古來名勝之區湮滅而弗傳者,可勝道哉!蓋滄海必有變遷之時,桑田不無更移之際,此固天道之循環,不得不然者也。乃人情慕古,往往與先代名跡零落無遺,之後猶復。遠征文獻,近訪遺老,以求其彷彿,而稱道於弗衰。況我滑神丘寺,其命名之由,其創建之地,無非昭彰之可考,寧可當吾世而不詳為志之乎?竊聞寺本清源,非神丘也,蓋因始建於神丘街而謂其名也。夫是街也,胡為以神丘名哉?昔唐堯為君,深仁厚澤,淪洽者深升遐之日,如喪考妣之民,欲名其德而不能,欲報其恩而無路,於是乎封土為墳,而立之祠,一時四方之民聚而成街,而以神丘名之也。然其時有堯祠而無寺也,至晉宋梁陳,欽崇佛教,此寺乃建。斯時大河北流,寺與祠魏巍並耀於河朔。迨煬帝搜尋水路,乃引河入汴,引汴入淮,而河乃分流。至宋神宗以後,黃水夾汴梁而東,而北流斷絕。神丘又為旱道頭,斯已圮於一變。陵遲至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河決原武,相傳大風七晝夜,飛沙為患,屋巷皆滿,茫茫乎不可居亦,於是街移而北,今之新鎮街是,寺移而西,今之神丘寺是。夫堯祠既圮於河,而神丘覆沒於沙,求所謂雲生於室,松生於牖,舟車千里,煙火萬家者杳不可得也。嗚呼!興兇有數,盛衰何常!此日之鬼燐螢火,彼時之舡火風燈也。今日之平沙蔓草,昔日之海市蜃樓也。感舊永懷,臨風弔古,亦孰能為之恝然哉!而今而後誠使神丘寺常新,則神丘街不泯,即堯之祠亦可永傳亦!問今日所重修者何?水陸閣與山門也,即諸神殿宇亦無不補葺其殘缺焉。首倡者誰?寺之主持千(“千”疑為“王”字)麟也。贊勷者誰?鄉之善士翟雲龍等也。工程吿竣,求文於某,某鄙陋不能聞,姑以是揮筆以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