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唐神都,今天洛陽老城老街難掩輝煌,老建築及生活氣息濃郁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建城可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至漢唐為鼎盛。北宋設河南府,金設金昌府。1948年洛陽解放前,老城的城區基本保留公元1217年金昌府時的建築格局,“老城”即由此而來。據記載,宋初洛陽城尚是土城,後經金、元逐漸改建,明初洪武六年始築磚城,並挖深壕。

前方鼓樓。洛陽老街在老城,今屬歷史文化街區。它西起麗景門,東到鼓樓,中心十字街,周邊還有義勇街、集市街等。青石板路、青磚商鋪、古城樓等建築處處透著老味道。往年這兒還有“迎新年零點鐘聲”,今年由於疫情,各地節慶活動大都取消了,這裡也不例外。

老城老街美食美景薈萃,大到巍峨麗景門、繁華十字街,小到湯湯水水、小吃點心,隨手一拍都漂亮而惹眼,難怪出鏡率極高,成為網紅打卡“聖地”。此外,鼓樓、八角樓及附近洛邑古城也可遊逛。這些建築街道主要襲自明清。唐帝國東都洛陽那般輝煌的景緻大抵都埋在地下,或灰飛煙滅了!


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作為洛陽八景之一,麗景門位於西關,是老城西大門,號稱洛陽第一樓,由兩重城門、甕城、箭樓、城牆、麗景橋、護城河組成。第一個城門上建天后宮,第二個城門上建兩層歇山頂九龍殿、賢良廟,另有五神殿和觀音閣。麗景門牆高壁厚,威武壯麗,氣勢磅礴,是洛陽古城文化街起點,統領著古色古香的建築和街道,處處流露著悠久洛陽城的韻味及魅力。

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麗景門早建於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北曰宣輝。這裡又是隋唐南北大運河的交匯,當時天下舟船雲集,常萬餘艘,填滿河洛。明代此城牆規模很盛,牆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城門裡面三市一百二十行,三四千座店肆。

進入秋冬季節,洛陽氣溫急劇下降。尤其臘月,寒氣突變,凜冽而刺骨,頭面及雙耳首先感受到。穿上毛線褲,雙腿能覺察針刺般的寒鑽進來。所以,來這裡喝熱湯,是確定無疑的,也可小酌兩杯,完了滿肺腑熱氣竄絡,全身熱乎乎的。在這兒喝湯不僅盡興,關鍵還滋補身體。


湯多任我行,從早到晚都喝湯,全天熱熱乎乎,絲毫不懼寒氣襲人。老洛陽人講究“早葷晚素”,早起可喝牛羊驢肉湯,晚則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等。這裡不乏百年傳承的湯館。所以,瞭解洛陽先從喝湯開始。在洛陽水席或本地湯菜中,出名的還有連湯肉片、洛陽熬貨、牡丹燕菜、蜜汁紅薯、山楂酪••••••一概捨得放料,加醋、胡椒、糖,這一桌酸酸甜甜下來,真就領略了洛陽水土風味,那是掏心窩般暖和。

以麗景門為起點,沿西大街往東,到十字街,進東大街,再至鼓樓,約摸2裡,兩邊街店繁多,平日遊客絡繹不絕,貨品盈門。當地的物產在這街上基本都有,唐三彩、牡丹餅、牡丹瓷、牡丹扇、水席、洛酒、梨膏糖、柿餅、宮燈、大鼓、剪紙、文房四寶、武術器械、老字號藥店的各色膏藥、跌打損傷丸散等,應有盡有,喜歡小吃美食、地方特產、傳統方劑的,儘可以來這兒淘。

在老城歷史文化古街,以十字街為界,將老街分為東西大街,青石路兩旁,除了店鋪,更有高低不等的舊居大院,門前或高懸招牌,大門敞開,或輕掩門戶,門口放著日常用具,瓶瓶罐罐,花草鳥魚,一派安詳氣息。春節前老街人家,還有不少寫對聯的。不巧今冬又逢特殊,街人遊客不多。相信到了四月牡丹花開及盛夏,這裡仍會人山人海。


鼓樓位於東大街中段,上面有一座兩層城樓,不算雄偉卻真實古樸,與老街另一端麗景門遙相呼應,齊齊守望老城居民。過去鼓樓白天報時,夜間報更,基礎以條石、青磚砌成,高約十米,下有寬曰4米高約5米的門洞供行人來往;門洞外面兩邊修有登樓臺階;門洞之上,東鑲石匾“就日”,西嵌“瞻雲”。

鼓樓附近,都是些老舊民居院落、老店鋪,多用長條石做基,老磚砌牆,表明有著上年頭的故事。這座房叫“明古屋”,大意似為“明代老屋”,但從簡單院門看出,後來經過了翻修。因傳統民居建築大門通常簷、瓦、木雕磚雕彩繪具足。另從窗戶向外折凸也能看出其翻修。如此一來,好處在增大受光面積,室內更亮堂。

洛陽,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作為聲名煊赫的“帝都”,漢唐以降留有眾多歷史遺蹟。遺憾的是,今天我來到這裡看到的更多是明清及近來修建的建築、街道。過去,這裡除了東大街東段為青石鋪路,其他百十條大小街巷衚衕,多是土路,用一句話叫“無風滿街土,有雨一街泥”。今天顯然很好了,生活氣息也依然濃郁。


過去,這片小巷裡弄、深宅大院,幽靜秀美,古色古香;古寺道觀,祠堂、石坊分佈各處,點綴街巷,古樸典雅,充滿古韻。街巷寬超7米,窄僅1米。麗景門自古大氣,雖為新世紀重建,仍可作洛陽老城龍頭。此外,文峰塔、妥靈宮、河南府文廟、四眼井、河南府城隍廟、鼓樓、董公祠、安國寺、潞澤會館、山陝會館、洛八辦等,老院落如馬家大院、董家大院、莊家大院等,都在記憶著它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