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傳說中的泰山奶奶

舊時青州府黑山鄉有個孝婦村,這個村在1948年時,由鄉紳李元明建議改名為岱莊。孝婦村有許多關於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傳說。

傳說碧霞從天界下凡,來到孝婦村旁的岳陽山。她滿腔熱忱地服務和護佑民眾,很快就受到了孝婦村及附近村莊民眾的熱情擁戴。儘管岳陽山有一百個山頭,雄偉毓秀,峰嶺連綿,但碧霞似乎對這裡的風景並不滿意,整天唉聲嘆氣,其實她是擔心站在山上看不到天下蒼生的生活狀況,不能更好地護佑萬民百姓。孝婦村人知道她的想法後,就用馬馱,人工背,帶她遍尋天下高山名山,最終在泰安找到了泰山。

碧霞臨去泰山之時,孝婦村人都帶著禮物來送行。碧霞一概拒收,她說,既然鄉親們如此盛情,那我就帶走岳陽山一個山頭吧。在人們的簇擁護送下,碧霞帶著這岳陽山的一個山頭來到泰山,尋來尋去無處安放。在孝婦村老鄉的建議下,碧霞將山頭放在了泰山主峰對面,這樣,碧霞在泰山上,隨時就可看到這個山頭,並勾起對在岳陽山時的美好回憶。

從此以後,碧霞站在泰山主峰,“一覽眾山小”。天天關注著人間疾苦,護佑著萬民安康幸福。這讓我想起了古人的話,“鳥擇良木而棲”,鳥擇良木而棲,是為了自已住得舒服並更好地繁延後代。一般人找一個好單位工作,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並養家餬口。賢者或者單位領導人會不斷登攀,站在領導位置,“不畏浮雲遮望眼”,是為了啟迪民智,或者管理好一個單位,享受成功。而碧霞元君佔據高峰,辛苦工作,則是全心全意為民眾,完全徹底護蒼生。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這大概就是我們崇敬她,膜拜她,學習她,讓泰山奶奶香火不斷的原因和理由吧。

泰安人把碧霞帶來的小山叫做蒿里山。歷代皇帝封禪泰山,都是從蒿里山出發,經岱廟,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到達天街。據說這是一條從地獄到人間再到天堂的路,儘管曲折陡峭艱難,但只要肯登攀,就會到達天堂,享受成功,領略到無限風光。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從那以後,岳陽山就只剩九十九個山頭了。孝婦村人為了紀念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專門在岳陽山主峰修建了泰山奶奶行宮,每年農曆三月,六月,九月都會在山上舉辦廟會,以祈求泰山奶奶護佑,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平幸福。

現在有些驢友爬岳陽山,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多隻能翻越99個山頭。我想,這大概也是碧霞元君留給我們的啟示吧。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付出和回報永遠不能等同。蘇東坡有一首詞《行香子·述懷》,告訴我們“浮名浮利,虛苦勞神”,不如“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現在,離退休後的老人,最佳生活狀態是安心做個閒人,唱唱歌,跳跳舞,散散步,養點花鳥蟲魚,彈彈樂器,練練書畫,豈不“且陶陶,樂盡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