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方圆 宽博纵逸——曾熙楹联赏析

曾熙(1861~1930年),湖南衡山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兼提学使及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

融合方圆 宽博纵逸——曾熙楹联赏析

这件楷书五言联藏于江苏昆山昆仑堂美术馆,“于此得爽垲;其人翔洪冥”,128×32×2厘米,其落款:“集鹤铭字以北法书之,亦别有新趣。壬戌大暑后曾熙。”下钤“曾熙之印”白文和“农髯”朱文印。曾熙主要研习北碑,而对南碑《瘗鹤铭》却情有独钟,曾多次临《瘗鹤铭》全文或用《瘗鹤铭》字集联,史学家、书法评论家马宗霍曾说:“农髯临摹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名倾海内。”

从此五言联可以窥见其书法的特点及审美倾向。曾熙在该联的处理上,落墨从大处着眼,营造出大格局高格调的氛围,用篆书笔意及用笔特点,力透纸背,每笔均藏头护尾,保持极大的圆浑与停匀之感。行笔过程中,刻意加入细微的摇动波折动作,使线条出现蜿蜒迟涩的趣味,以求原铭文的圆劲浑厚的线质,不求形似。曾熙在处理线条上温润平正,这与《瘗鹤铭》因石成形,笔势飞动的精神内质不甚相符。然曾熙在落款上,书风能持灵活汲收态度,刻意的成分少了很多,书写时顺应于毛笔笔性的自然流露,用笔圆通流畅,线条柔和润泽。方圆兼备,寓刚于柔,婉畅多姿,这种轻松用笔落款使对联有了虚实呼应、灵动清新之感,别有逸趣。沈曾植评其书法曰:“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比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若人以洞达二字评中朗书,若俟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于洞达矣。”

(《书法报·书画天地》2013年第19期,作者:蒋志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