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嬰幼兒的口腔護理很重要,因為他們會用嘴巴“嚐遍自己的小世界”,而且很多傳染病也都會通過這種飛沫、唾液、接觸來傳播。家長如果突然發現孩子口裡都是白屑或白膜覆蓋,本以為是奶瓣殘留,但是用溫水或棉籤輕拭後不見下去,這個白屑到底是啥呢?今天我們就來區分兩種口裡有白屑的病。

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第一種:

鵝口瘡 又稱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最初在唇、頰、舌或上顎的口腔黏膜出現白屑,可逐漸擴大成片。強行擦去可見紅色創面,可蔓延到咽喉部。一般不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無疼痛症狀。中醫根據其發病症狀如鵝口,故稱為鵝口瘡,也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稱雪口。

中醫認為本病發病主要由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所致。因舌為心之苗,口為脾之竅,脾脈絡於舌,若感受穢毒之邪,循經上炎,則發口舌白屑之症。雖說本病多發於新生兒、營養不良及洩瀉的嬰幼兒,或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兒,但發病者卻不全是“虛證”。

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 若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積、周圍鮮紅,患兒頭痛哭鬧明顯小便黃大便乾結,此時多考慮為實證,家長飲食上就要注意給孩子保持清淡,肥甘厚味一定減少;
  • 若患兒病症反覆,病程較長,口腔白屑較少,周圍不紅,疼痛不明顯,大便稀溏,食慾不振,或者形體瘦弱等,考慮為虛症,此時需要注意也不給孩子吃太多食物,防治脾運不足,導致積滯內生,飲食種類上減少辛辣刺激之物,以及巧克力、燒烤等易釀生溼熱之品。
  • 若患兒鵝口瘡範圍瀰漫,呼吸困難,吮乳受限,考慮為鵝口瘡重症,定及時就醫。
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本病病位在口腔局部,因此除了日常飲食生活調攝,外治法與內治法同等重要,輕症者僅外治即可

內治法首先是根據患兒的症狀四診合參開湯藥喝,這樣更有個體性針對性;如果是中成藥可以根據說明劑量使用,實證者選清熱解毒口服液、健兒清解液;虛症者可用知柏地黃丸

中藥外治常選用冰硼散、青黛散或珠黃散任一種塗敷患處,日3次,或者西瓜霜噴或者敷於患處也可。

本病的預防很重要,孕婦要注意個人衛生,患有陰道黴菌病者要及時治癒;患兒要注意口腔清潔,嬰兒用的奶具要消毒;避免食用過燙、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治損傷口腔黏膜。

第二種:

還有一個病也是口裡面有白屑,而且命名更直接,叫白喉。

白喉是由產毒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白喉患者以及帶菌者是其主要傳染源,所以如果患兒被診斷這個病,就需要隔離。感染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通過汙染的手、玩具、食具等物品或塵埃傳播。因此對感染患兒的玩具以及日常用品均需嚴格消毒並單人單用


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本病典型表現是局部(咽、喉等)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也就是咽喉處有白膜覆蓋,因此很形象地稱之為白喉。但是臨床所見不僅發於咽喉,其他部位也可能有。咽部及扁桃體部只是發病最多的部位,還可見於鼻、眼結合膜等。

其特點是初始多見扁桃體有灰白膜覆蓋,後可蔓延其他部位,膜不易拭去,若強力擦去,會有出血。多伴發熱、喉痛、乏力等症狀。所以臨床主要根據以上症狀結合流行病學史來初步診斷。若治療不及時可因喉梗阻呼吸困難而危及生命。目前隨著廣泛推行的白喉類毒素免疫接種,嬰幼兒以及學齡前兒童已經很少感染。目前臨床中主要以西醫及時治療為主。


鵝口瘡、白喉傻傻分不清?

總結對比:

兩者都是感染所致,尤其是小孩的接觸感染,又因發病部位在口腔,因此家長一定做好小孩的口腔護理,對孩子的玩具、餐具等及時消毒清理。

我們可以從症狀上來區別這兩個病:

主要症狀:鵝口瘡起病偏外(唇、頰、舌),慢慢向裡(咽喉)發展,白喉起病就為裡(咽喉)。

伴隨症狀:鵝口瘡常無明顯伴隨症狀,白喉常伴有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