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近有一位媽媽說3歲的兒子幾乎每天都尿床,中午睡覺尿,晚上睡覺也尿。

冬天天氣不好,無法曬,家裡的被褥已經不夠用了。

她說兒子小時候尿床,覺得小,沒有管他,每次大聲說他,他還會咯咯地笑著。

但是上了幼兒園還這樣,每尿一次,就狠狠地打一次屁股,讓他保證下次不會這樣做了。

而且爸爸也在邊上跟孩子說,“這次就算了,下次還這樣我也要打你屁股了。”

感覺小小的他當時嚇壞了,原本以為孩子不會再尿了,沒想到反而變本加厲。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以前孩子玩電器拿刀具什麼的,只要一警告就見效。

可這次孩子做出承諾和保證,為什麼會失效了呢?

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過尿床的經歷。

到如今,我還能想起小時候被禍害得不成樣子的棉墊被。

我記不清奶奶有沒有因為這件事懲罰我。

但我能感覺到自己當時是內疚的,覺得我把被子弄壞了,我是不想這樣做的。

可很多生氣的父母卻覺得這是孩子故意的,而沒有去詢問孩子的感受。

有一次聊到這個話題,有一朋友說自己兒時的一個小夥伴,因為尿床,被他媽媽拖到院子裡打屁股。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邊打還邊喊著“你下次還尿不尿了,還尿不尿啊。”

結果小夥伴後來就得了一個小名叫“尿不尿”。

每次一叫這名字,他就羞得低下了頭。

看上去膽小而自卑,跟小夥伴們也越來越疏遠,還為此打過不少的架。

後來成年了還尿床,因為這件事他還找不到女朋友。

周邊人都悄悄對這事議論紛紛的。

當孩子尿床後,假如父母沒有去理解和引導,而是責備和怒斥的話,會對孩子往後的人生或多或少都帶來影響。

責備,能改善孩子尿床的壞毛病嗎?當然不能。

我的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也經常尿床。

有一次在老家,中午的時候我在屋裡午睡,聽到他在對面房間哇哇大哭。

跑過去一瞧,只見我媽在生氣地說著:“昨天才換的被子,今天又尿了。”

還在他屁股上用力地打了幾巴掌,原來是他中午尿床了。

我趕緊過去把他抱過來,安慰他,跟他說沒事的。然後說我小時候也尿床的故事,其實沒關係的。

等我媽整理完,跟她說,“他也不是故意的,今後不要因為尿床的事責備他,換好被子就行了,睡前少喝水,別動手打他。”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後來,他跟我們睡,有好幾次把床單棉被弄溼,還把我們的衣服都弄溼了。

但是我每次都沒有去責備他,而是把他抱到乾爽的一旁,然後給他換上乾淨的內衣內褲,再用毛巾或者紙巾把溼的被子儘量吸乾一點。

中間有時有點抱怨,也趕緊打消,因為我理解他。

我能看出他小心翼翼地躺在那,一副知道自己犯了錯的模樣。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膀胱還在發育中,尿床是非常正常的事。

倘若父母拿這事來責備孩子,追問為什麼,再禁止他尿床。

其實這樣的負面反饋沒有任何作用。

只能讓孩子更加地傷心、沮喪,有挫敗感,甚至激發他們的羞恥感。

可他們無法改變這睡夢中發生的事,而且,尿床其實還是一種心理的反饋信號。

三、孩子尿床,它本身不是問題。

但它有時會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狀況和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比如好幾年不尿床了的孩子,在家裡添了個弟弟或是妹妹之後忽然又開始尿床了。

如果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出了問題,就會成為點燃心理疾病的導火索。

在很多心理學家的書中,都提及過尿床這件事。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到:尿床是利用夢來引發某種情緒,以便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

在通常情況下,尿床的孩子夢到他們走下床上了廁所。

於是,他們可以為自己開脫,尿床也變得情有可原。

這樣的兒童通常是希望即使在夜間,自己也能受到他人的注意,別人也會聽從他們。

他們是在用膀胱而不是嘴巴說話。

他們用自己的缺陷來表達他們的態度。

因為平常的生活中,他們無法獲得父母或者周邊人的足夠關注。

就會退行到嬰兒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孩子能獲得父母足夠的關注和愛。

比如平時孩子生病了,也會表現出這樣的特徵——他們會一下子變得比實際的年齡小很多。

甚至像一個嬰兒一般,跟父母哼哼嗯嗯。

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道心理防禦牆,能夠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表達自己的想法,保持正常的行為特徵。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在《看上去很美》這部電影裡,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場景。

剛來幼兒園的小主人公方槍槍,對這個陌生環境有排斥心理,自己不會脫衣服,還不讓其他小朋友幫忙。

他尿床時會受到其他人的舉報。

老師問誰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方槍槍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他承認自己不會穿。

這時老師請一個人上去做示範,已經得到五朵小紅花的於倩倩被老師點中。

她在眾人面前表演得很吃力,衣服都被扯破了才脫掉。

輪到方槍槍時他使出渾身的力氣也沒有脫掉,著急的他最後還撒了一地的尿。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方槍槍晚上總是會做噩夢。

夢到有大妖怪要吃他,然後他便撒尿把妖怪給沖走了。

有時,方槍槍在夢裡四處找廁所,最後在雪地裡尿了,當然,他並沒有去雪地,而是尿床了。

等待他的是老師的責備和教訓。

而他卻用尿床來表達自己尊嚴受到打擊的抗議。

這是孩子無聲地吶喊,反應出了孩子最真實的心理狀況。

當孩子尿床的時候,請不要生氣地破口大罵。

甚至動手,把孩子趕到地板上去躺著。

因為被褥可以換,也可以曬乾,可孩子的傷害卻是不可逆轉的。

在童年裡留下的心理陰影,有時需要一生的時間來消除,甚至無法消除。

當孩子尿床後,可以怎麼辦?

先在心理上給予關懷:不要過於重視,給孩子一個理解的、可接納的態度。

比如黃磊的女兒尿床,他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妹妹昨天晚上尿床了,早晨她問我知道我怎麼尿床的嗎?

我說你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要尿尿,然後就找衛生間。

找啊找,找啊找,終於找到了,然後你就尿尿,然後你就覺得涼涼的,然後你就醒了……

妹妹無比崇拜地看著黃磊說:哇噻,爸爸你怎麼知道的?

這裡,做爸爸的沒有半分責備,而是用“做夢找廁所”的故事去消除孩子的緊張和尷尬,讓孩子明白尿床並不意味著做錯事情。

其實這樣做挺好的,對孩子的行為表達了接納和理解的態度。

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如果不是生理問題導致的,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最後基本都會自行消失。

我的孩子這幾年開始一個人睡,從來沒有尿床了。

有時晚上會自己起床尿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一個晚上都不需要起來。

孩子尿床後,爸媽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孩子才會陽光健康。

當然,我們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行為上給予孩子引導。

比如睡前不要飲過多的水,提醒孩子睡前小便。

陪孩子走一遍起夜的流程,這樣他們會順利地自己起來,也不會因為憋不住而尿床。

尿床是一件小事,但如果父母的方法不對,也會變成一件大事。

因為孩子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在父母身上,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