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山西運城,八十年前老照片,記述了逝去的歲月


運城,古稱河東,它是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的重要發祥地,西侯度遺址的發掘證明了至少在18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數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傳說——舜帝躬耕於歷山、大禹斧鑿龍門、后稷教人農事等。圖為1940年運城的街道,遠處建築為鼓樓。

圖為四十年代的運城鼓樓,它建於1579年,是當時的河東巡鹽御史房寰主持下修建的,總高24米。後歷代均多次修繕,1947年毀於戰火,只留下了磚砌基座。2014年重修鼓樓並於2015年完工。

運城因鹽運而得名,也因鹽運而築城,春秋時稱“鹽邑”,漢稱“司鹽城”,宋稱“運司城”,元稱“運城”。圖為1940年運城一家農戶正在軋碾子。

運城鹽池是歷史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產鹽之地,777年在鹽池北岸臥雲崗建了池神廟,同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池神廟。圖片正前方的建築為拍攝於四十年代的歌燻樓和舜帝彈琴處牌樓,現已不存。

圖為拍攝於四十年代的舜帝彈琴處牌樓,遠處建築為海光樓。海光樓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是池神廟的山門樓閣,1947年毀於戰火,2003年重建。

運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源——堯、舜、禹都曾經在這裡建都。這裡自古以來同樣也是人傑地靈之地,如關羽、柳宗元、王維、司馬光、衛玠等人不一而足。圖為1940年的運城街頭的一對母女。

圖為1940年在關帝廟前玩耍的孩童。解州常平村是關羽的原籍,建於589年的關帝廟是如今現存規模最大的關帝廟。

位於中條山下的鹽池是中國最早的產鹽地,它形成於距今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新生紀初期。面積132平方公里的鹽池自古就有“千古中條一池雪”的美譽。圖為當時在鹽池勞作的鹽工。

當年鹽池的產鹽從早期的天然暴曬法到東漢的“墾畦澆曬法”,此法因為滷水未經過濾,得鹽發苦,到了唐代採用淡水配滷水的曬鹽法,產出的鹽就不發苦了,圖為當時在滷水池裡加入水的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