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馬上過年了,一些朋友踏上了返鄉的火車,也有一些朋友選擇了春節旅遊。而我小區的鄰居因為是上海本地人,所以選擇了春節帶1歲多的孩子全家旅遊。

本是高高興興地發朋友圈徵求大家的意見:“帶1歲多的孩子出去旅遊,有什麼注意事項?”沒想到評論區卻收到很多朋友的反對:

  • 孩子那些小,出去旅遊她能看懂什麼?
  • 病毒肺炎肆虐,小孩抵抗力低,出去旅遊,容易生病?
  • 帶孩子出去旅遊多麻煩,要帶好多寶寶東西?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確實很麻煩,我們需要準備好孩子的用品,而且還需要根據孩子的生活節奏來安排旅遊。但是和孩子旅遊時的快樂比起來,這些麻煩都是小兒科。退一萬步說,即使不是出去旅遊,帶孩子也不是省心事。

所以,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孩子旅行箱,備好孩子旅遊的出行清單。

孩子抵抗力低,出去旅遊確實會增加孩子生病的外在的風險。尤其是現在新型肺炎高發期,但是孩子在家也難保不生病,也會因為周圍朋友的生病而感染。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準備好嬰兒常備藥,做好消毒衛生,備好免洗洗手液,帶好口罩,根據孩子在家的生活節奏,來安排旅遊計劃,避免孩子過度勞累。

那麼孩子小,出去旅遊孩子就看不懂嗎?

這也折射了當下我們中國人的“有用論”觀點,只有帶孩子識字、數數、學英語才是有用的,而孩子的性格,見識,情緒、逆商,抗挫性、感恩等軟實力都是無用的?可是,決定孩子的未來的不僅僅是成績和學業,還有不可見的競爭力,比如語言水平、抗挫性、情商高低等等。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即他認為孩子從出生後,就具有了感知能力,孩子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進而發展自己。

而且在蒙特梭利教育中認為:0-6歲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他們可以如飢似渴地吸收周圍的信息,成為自己的精神營養,從而來建構自己的精神實體。

所以,我們帶小齡的他們出去旅遊,不僅僅可以讓孩子看到各種各樣的人,聽到不同的語言,還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不一定是出國遠遊,即使是附近城市的鄉村古鎮,都可以是旅遊。

神經可塑性:帶孩子旅遊,豐富孩子的環境刺激

神經可塑性是指當我們經歷和學習不同的任務時,大腦適應和重組的能力。Dr.魏在《給孩子未來的腦計劃》中講道: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隨著年齡增長,很少刺激的神經元就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在兒童時期,大概要削弱40%,而經常被刺激的腦神經的突觸會被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研究發現:我們一輩子都會有神經可塑性,但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最強,之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而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就可以不斷刺激孩子的神經突觸,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年齡對神經可塑性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認知逐漸下降

也就是說,神經可塑性不僅會決定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運動、情緒等認知能力的發展。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來滿足孩子的神經可塑性發展。

2012年,Pico Caron等研究者在論文《Structural plasticity upon learning: regulation and functions》中指出:突觸就是神經元的軸突和樹突末梢的小突起,可以讓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一個,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如下圖中的金黃色突起表示。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在突觸上,神經元一直都在發生變化。神經可塑性是所有神經功能的基礎,也是育兒方面最重要的科學原理。

比如孩子在學習時,語言、技能、閱讀、寫作,等等五感的訓練,都屬於兒童的學習。兒童在學習時,神經突觸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從圖中可以看出,abc是學習前的神經突觸的爆發式增長,然後會經歷神經突觸的固化、修剪和重新分佈。

而且,Pico Caron等研究者在文章指出:增強大腦的神經突觸的增長的方法就是勤學苦練和豐富的環境刺激和認知刺激。

而帶孩子旅遊時,鮮活的戶外刺激可以開放孩子的多感官,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人或者環境,從而刺激孩子大腦的神經突觸的連接。

旅途中不同的風俗文化,南方的豆花,北方的麵條;旅途中不同的語言,湖南的方言,北京 的方言;旅途中不同的人,廣西的傣族人,雲南的苗族;大海邊的水和沙子,山中的翠綠和小鳥的歌聲……這些都是豐富的五感刺激,打開了孩子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刺激孩子大腦的發展。

所以,如果我們有條件的話,儘量帶孩子出去旅遊吧。

帶孩子旅遊的意義

我們帶小齡孩子旅遊,不僅僅可以打開孩子的五感,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環境刺激,來提升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在旅途中培養孩子適應能力,提升親子關係。

百萬暢銷書作者尹建莉老師講道:父母有條件的話,應儘可能地多帶孩子去旅行,別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這種潛能,並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而在旅途中將能更多地發現孩子的各種潛能。

而尹老師的話也說出了我的心聲,帶孩子旅遊,儘管麻煩多多,有風險,可是我們會因為喝水會嗆著就不喝水了嗎?

1、帶孩子旅遊,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平常,我們忙於工作或者瑣事,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有限。但是旅遊期間,沒有了工作的打擾和家庭瑣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盡情地玩耍。沙灘上堆城堡,海邊跳水,千島湖上坐船,即便是我們陪在旁邊看著孩子玩沙子、跳水、划船,都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著名球星貝克漢姆,被媒體稱為“寵女狂魔”,可他不僅寵女,還經常帶著四個孩子一起旅行。

在馬爾代夫,他指導三個兒子在大海里衝浪;冬天,他帶著孩子們去加拿大滑雪溜冰;夏天,他們則前往非洲大草原一起觀察動物。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在旅行中小貝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動手學習,不僅磨鍊了孩子,還是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我們可能沒有小貝那樣有錢,可以隨意出國遊。但是出去旅遊不一定就要去名勝古蹟,去國外,即便是國內的偏遠小城,或者城市的郊區鄉村,都可以是我們旅遊的目的地。

而且旅遊後,我們在各地收集的明信片或者照片,回家後打印後做成相冊,對孩子而言,也是滿滿的愛的記憶。

我們對孩子的愛不一定是豪華的親子游,不一定是昂貴的出國遊,也可以是周邊遊,也可以是簡單的自駕遊中的陪伴,而陪伴是有溫度的精神的滋養。

2、帶孩子旅遊,是我們和孩子共同的成長課

其實,我也是一個怕麻煩的人,但是在帶一歲多孩子旅遊過一次後。我才意識到帶孩子旅遊麻煩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的心理建設,是我們把帶孩子旅遊的困難放大後,覺得帶孩子旅遊困難重重。

尤其是平常忙於工作的我們,在帶孩子旅遊期間,我們會一起面對途中的突發事件:火車晚點,找不到酒店,遇到熱心的路人,差點錯過飛機的奔跑,都會是我們和孩子的成長課,教會孩子在突發事件時,如何解決問題。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講道:旅行就是因為會發生無法預料的事所以才快樂。如果一切都照當初既定計劃順利進行的話,可能就不太有旅行的意義了。

以前,我很少坐飛機,只知道辦理登記手續後乖乖排隊登機。可是在帶孩子出行幾次後,我會直奔VIP通道,可以快速辦理手續,從而節省時間,因為有母嬰通道。

而在旅遊中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

我還記得孩子1歲多,我帶著她去大連的海邊玩。她害怕地不敢下水,不敢脫鞋玩沙。於是,我就給她買來了涼蓆,讓她坐在涼蓆上玩沙子。不敢下水,我就讓她站在旁邊,我自己在水裡踩水踩得不亦樂乎。在我一次次地引導中,她接受了輕微地碰碰水,然後,在海浪過來後,她踩下水就高興地跑出來,來回地跑。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儘管她仍然不願意脫鞋踩沙,可是在過了幾個月,我再帶她去三亞的海邊玩,她就從開始的小心翼翼到直接扔了鞋坐在沙灘上玩起來。後來直接和爸爸去海邊踩水玩,一直到把裙子全部玩溼了,她才來找我換衣服。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而且,每次我帶著她去坐高鐵或者綠皮火車,或者飛機,她都會興奮地跑來跑去。可是,在我輕聲告訴她,公共場所要保持安靜後,我們要小聲說話後,一兩歲的她竟然很配合地坐在我旁邊,除非她餓了或者想上廁所。

而陌生的環境的遊歷,也見證了她適應性和獨立性的發展,更見證了她和陌生人的互動方式,從開始的微笑到自己去拍鄰座阿姨的肩膀做遊戲,而這些都是我們和孩子共同的成長課。


旅途中認識的異地小夥伴,從開始的陌生到後來的手拉手一起玩,再到依依不捨分開。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而旅途中的不確定因素,也會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問題,會“身不由己”地放下我們的保護傘,從而賦予兒童從內向外的成長力量。

3、帶孩子旅遊,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作家韓寒曾經說過: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世界觀的建立不一定要通過旅遊來建立,但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旅遊卻是最直接、快速地體驗世界的途徑,尤其是小齡寶寶。等到孩子稍大一些,他們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會選擇和同學一起旅遊,會選擇夏令營,會選擇遊學,而我們和孩子僅有的親子游時光只在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幾年。

在孩子2歲多,我和爸爸帶她去廣西桂林旅遊。面對著壯闊的龍脊梯田,孩子興奮地手舞足蹈。尤其是我們一大早一起登上龍脊梯田的最高峰,俯瞰往下時,孩子驚奇地大喊:“太陽出來了”、“下面的房子為何那麼小?”……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壯闊的自然美景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孩子整合信息的能力,為孩子的大腦提供了多樣的樣本庫,認識到更多的觀點和世界觀。而且廣袤的自然美景以及銀子巖中奇麓多姿的溶洞和岩石都會刺激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的發展。

當孩子們看到的世界大了,心胸也會更開闊,更加坦蕩。

而當我們帶孩子去傣族村旅遊,傣族的服飾和銀器裝飾都讓2歲多的孩子很新奇,不停地問問題,想去摸摸他們的裝飾。而且傣族的民歌,對孩子而言,也是豐富的語言刺激。

孩子會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我們沒有這樣的服飾?”,在多樣風俗文化的衝擊中,孩子知道了比較和不同,形成了多樣的價值觀。

帶孩子旅遊,讓孩子知道了家之外的生活方式和多彩人生。原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不一樣的活法或者穿著,或者飲食,從而讓她們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如同狄斯累利所說得:“旅行,是真正的知識的偉大源泉。”

帶孩子旅遊的注意事項

帶孩子旅遊好處多多,但是對於小齡寶寶,我們也要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

1、儘量根據孩子的日常生活節奏,來安排行程

臺灣地區的華德福幼兒園園長說:帶學齡前的兒童旅行,就好比把一棵樹連根拔起,種到另一個地方,然後再拔出來重新種,對孩子的生命力是一種損耗。

她的說法雖然很偏激,我也不贊成,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也有一點道理,尤其是1歲前的孩子,大都是在睡覺的時間多一些。所以對於1歲前的嬰兒,我們儘可能選擇方便休息的,附近就有景點的酒店。比如我們選擇就在海邊的三亞酒店,或者廣州的長隆公園旁邊的酒店等等。

而孩子兩歲多,可以自由行走,我們選擇了北京的故宮遊,還有北海遊,但是每天只保證去一個地方,尊重孩子的作息規律。

在我家孩子一歲多,走路還不穩當時候,我和孩子一起去杭州西湖遊玩。她開心地走在西湖旁邊的小道上,一會兒撿地上的松果,一會兒低頭摸石頭,一會兒靜靜地看西湖。而在陪她一起遊玩西湖的過程中,我才真正地體驗了西湖的美。旅遊不是舟車馬頓地跟團走,而是慢下來才會真正體驗旅遊的美。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而帶孩子旅遊,正好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給我們提供了慢下來的機會。

2、帶孩子旅遊,最好量力而行

帶孩子旅遊,可以給與孩子豐富的環境刺激和五感刺激。但是我提倡帶孩子旅遊,不是說一定要帶孩子去其他的城市,去國外,去名勝古蹟,不是為了增加父母的焦慮,不是為了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

而且帶孩子旅遊,不是催促孩子去更多的地方,去感知更多的地方,而是適可而止。

帶孩子旅遊不需要是名山景點,即便是周邊遊,選擇廉價的民宿酒店,也是經濟又好玩的親子游。這就需要我們父母多關注網上的旅遊攻略,選擇性價比高的旅遊產品。

比如去年孩子2歲多,我帶她去千島湖的五星級酒店,就是提前2個月在線上平臺發現了特價做活動,平時一晚八九百到一千多多的一間房一天,當時只要299一晚,我就購買了三天兩晚。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在前面的神經可塑性中,我們知道孩子的大腦需要豐富的環境刺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給孩子的環境刺激越多越好。所以,我們帶孩子旅遊的行程不要安排得過多,最好一天一個地方即可,否則孩子也經受不住,大人也辛苦。

帶孩子旅遊,不是為了追求去多少地方,去炫耀,而是我們和孩子生活的潤滑劑。

3、帶孩子旅遊,做好出行清單

帶孩子旅遊,行李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低齡寶寶,奶粉,米粉,餐具,飯兜等等。而我常備的出行清單可供大家參考。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這是孩子兩歲多的出行清單,然後我會根據目的地的不同,稍微調整,重新作出出行的清單。

而傘車也是出行必備,在孩子困是,可以解放我自己。

孩子太小,出去旅遊也白搭?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神經可塑性

寫在最後

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教育全書》中講道: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教給人們豐富多彩的知識。我們要做孩子教育的有心人,將大自然及時轉化成孩子的精神營養。

根據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原理,我們知道帶小齡孩子旅遊,不僅是對他們的環境刺激,更是他們大腦的營養液。帶孩子旅遊的經歷,不僅是旅行中的親子時光,也是我們和孩子的成長課,培養孩子的適應性和獨立性,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但是,對於低齡的孩子,我們也要注意:

  • 儘量根據孩子的生活節奏,來安排行程。
  • 帶孩子旅遊,最好量力而行。
  • 帶孩子旅遊,做好出行清單。

哈佛大學的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經講道:只有走出去我們才能更好的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去了解它,融入它,認識它,從而真正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

如果我們有條件的話,儘量帶孩子出去旅遊吧。大自然不僅是深諳生命真諦的智者,還是傑出的色彩大師描繪出五彩的世界,還是音樂家奏出美妙的樂章。

所以,多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喚醒他們的生命力吧。

【1】Münte, Altenmüller, & Jäncke (2002).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 Structural plasticity upon learning: regulation and functions,Pico Caroni, Flavio Donato & Dominique Mulle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2 Jul;13, 478-490,

【3】紅塵踽踽,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893712/answer/135190255

關注【Daisy2019小燕】,關注育兒,持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