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道觀七星巖

“佛系”道觀七星巖

“佛系”道觀七星巖

▲從七星巖往下看

到達岑山穿過龍王亭,沿著一道巖壁往前走數百米就來到道觀七星巖。七星巖位於岑山的山腰處,下臨岑港河,向下望去整個村子一覽無餘。

“佛系”道觀七星巖

▲上善若水

在道觀門口看見一塊岩石上面寫著“上善若水”,五行中水主智在中國人心中分量格外重。沿著右側的一個樓梯向上走去有一個小巖洞,洞中有兩位大仙。

一位身下兩龍盤繞,泉水順著龍口流下匯聚在前方的蓄水池;另一位則是我們熟知的濟公。為什麼濟公會在這,也許儒釋道三家合一不講究出身。

“佛系”道觀七星巖

▲七星巖 巖洞

據縣誌上記載之前有方士在洞中修煉,後人又將此處稱為道巖。後來很多人在縣誌上添油加醋為這裡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相傳有個小仙女來到了此地,這個小仙女可能對人間產生了誤解,一心向往過著董永七仙女的男耕女織的生活,從而來到人間。

小仙女看見附近洪水氾濫,村莊凋敗,人心不古。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小仙女可能有點玻璃心接受不了來自現實的碾壓,於是轉身就回天上。

當然臨走前也沒忘在這留下痕跡,後來有人看見了石壁上留下的七個星星,據說六顆中十分模糊的那一顆是小仙女的眼淚。這個地方也因此被稱為“七星巖”。

“佛系”道觀七星巖

▲七星巖 巖洞

同之前的小巖洞相比,七星巖道觀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巖洞,寬四米深五米有數十米高。在空地旁有處水池有一隻蟾蜍,據說能把硬幣扔進它的口中能交好運。

道觀內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較遺憾的是八仙中並沒有找到呂洞賓的蹤影。也許是跑到對面天台山去了,天台山至今還保留著呂洞賓的摩崖石刻像。

“佛系”道觀七星巖

▲大殿看上去有些陳舊

比起隔壁天台寺門庭若市香火繁盛,七星巖則顯得格外冷清,整個道觀裡除了一位青衣道士在觀中勞作,幾乎都見不到人。也許是道觀本身就比較講究清淨無為,加上道觀也位於岑山背面的絕壁處,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等多重因素導致該地很少有人知道。

不過就整個宗教界來說,道教不算是一個強勢的宗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算是比較“佛性”。同佛教與基督教相比道教的宗教性不強,它即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神仙體系,也沒有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神靈,而道教的經典《道德經》一開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本質上說的是權術。

“佛系”道觀七星巖

▲攝於七星巖 道觀

其次道教注重的是現世,不像佛教和基督教一樣注重來生。基督教和佛教涉及輪迴後的事情,人們現世不如意可以追求來世,而道教告訴你現世是這樣你只能自己承受,天生缺乏畫大餅的能力很難吸引人。

當然道教作為一種本土宗教百姓日用而不知,它的實用性較強風水、占卜、煉丹,這些事情導致它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宗教。

七星巖作為橫峰唯一一個道觀,雖然不像隔壁寺廟那麼熱鬧,但清淨也有清淨的好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