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1.


身為父母,累並重要著


有一句話,可以排進“小時候父母最愛說的十大經典名言”前三:


“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在孩子要玩具,要糖吃,不聽話,哭鬧不止甚至躺地上耍賴的時候,父母常常會這麼說。


不少成年人“控訴”過這句話對自己的傷害,我自己也曾經想起這句話就要聲淚俱下。


為何父母們,特別鍾愛這句話?哪怕到了現在,很多父母在學了一些育兒和心理學之後,心中明明覺得說這句話對孩子不好,卻仍然難免在情急之下脫口而出。


因為父母太想用這句話控制當時孩子的行為。

接下去追問會更有意思:

憑什麼父母覺得這句話可以控制孩子?


他們相信自己對孩子有生殺予奪的重大權力和重要地位。

簡稱“離了我你還能活?”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從現實角度,這的確是一個事實:弱小的孩子確實要依仗父母才能存活下來。然而這樣的“事實”卻很容易讓父母形成一種錯覺:因為我重要,所以我必須且能夠掌控你成長的全局。


懷著這樣的心,又怎麼會不累呢?


2.

獎懲孩子,太拿自己當回事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用以“管理”“教育”孩子最常用的辦法之一。


做得好,獎勵一朵小紅花,一顆星星,更實際一點的,一顆糖,一個小玩具。還有擅長績效考評的家長採用積分兌換方法,制度嚴謹,算法複雜。


有的家長採用更原始的獎懲,特別是懲罰:那句“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足以激起孩子最原始的恐懼,在生命最初的幾年裡彷彿特別管用。


管用之外,最重要的是,獎懲可以讓父母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然而,風險也在這裡:如果你真的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遲早有一天會感覺到自己並沒有那麼重要。


獎懲,把自己放在了主宰的位置上,在享受控制的同時,也不得不因為自己的“重要”而必須掌控全局。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有一次,在餐館聽一個小男孩在跟媽媽說:“那我吃了這盤青菜可以加多少分?”媽媽一時語塞:“呃,這個,我想想,你先吃了再說。”顯然,之前的獎勵制度可能並沒有這條,但孩子卻會因為獎勵的動機把所有父母希望他做的事都變成獎勵的資本,此時父母可能不得不去把孩子所有的事都納入管理體系。


是的,你很重要了,但同時,你也會很累。


更何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能你會越來越發現,在孩子的生命大戲當中,你也只是角色之一,而且只是一個早期的配角。


3.

完美育兒,太拿自己當回事兒


也有一批父母,不屑於傳統的打一巴掌給顆棗,不滿足於學習傳承父母輩的“簡單粗暴”,於是開始學習各種育兒理論和流派技術,立志要成為一個“完美父母”。


“完美”的字眼不一定出現在意識中,但如果有以下期望中的任何一組,則很有可能在潛意識中已經忍不住想要完美。


希望在自己的養育下,孩子既活潑又有禮,既大方又規矩,既懂很多知識又富有創造力,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還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每當抓狂恐懼傷心時,會一個人迅速地處理好,又回到陽光的狀態……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我學了這麼多,為什麼孩子還是會大吼大叫發脾氣?我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幾年,為什麼還是膽小內向拘謹?”


有一位朋友,剛剛得知“60分媽媽”這個概念時,欣喜不已,覺得自己總算得解放,沒想到過了一陣子以後,她發現這個“60分媽媽”比“100分”媽媽還要難。


因為不知不覺中,她已經把“60分媽媽”的標準給搞成了“100分媽媽”,不允許自己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處理失敗的地方,希望自己每一個處理都是“恰到好處”的。只是這個“好”的標準是所謂“符合心理學理論”的。


看上去,是希望孩子獲得最好的養育,而實際潛意識中,還是希望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人。


否則,你做得完不完美,好不好,對孩子來說,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4.

父母自戀的“爽”與“痛”


做父母的“累”與“痛”,有一大半來自於這種為了要證明自己很重要的自戀。


這些特別累的父母,雖然經常跟別人吐槽苦不堪言,但實際上他們潛意識也許甘之如飴。


因為這種自戀的感覺,是有很大的“爽”的成分:


一個老母親,輔導孩子作業氣到吐血,仍然孜孜不倦地諄諄教誨,其內心多少有一點“你離開我的幫助成績可就完了”的擔(得)憂(意)。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這種“擔憂”的實質,是在成全“我很重要”的爽感,這也是為何老母親們殫精竭慮,各種埋怨,但仍然樂此不疲的原因。


也許要感謝那個“不成器”的孩子,也許是TA配合到位,才讓你有了是他的電和光的機會,感謝TA讓你越發感覺自己如此重要,需要獨力扛起TA整個未來,“累”並且爽著。


5.

做一個“有空隙”的父母


有人說,可是,精神分析理論不就是在告訴大家,原生家庭有多麼重要,父母有多麼重要嗎?


這裡有一個微妙的矛盾是:正因為你太重要,所以你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


說到底,父母影響孩子是在人格層面的,所以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格狀態,才是真正會留給孩子的精神財產。


試想,一個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的父母,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呢?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也許是無處不在的陰影籠罩,也許是焦慮緊張的情緒傳遞,也許是時時擔心被懲罰的擔心。


他們覺得自己是孩子的“天”,與孩子之間沒有空隙和距離,同時也會把自戀的感覺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很容易有愧疚和自責的感覺,認為很多事情做不好,都是自己的錯。


而一個不那麼把自己當回事兒的家長是鬆弛的,是眼界寬廣的,是和孩子有空間距離的,因為他們讓出的距離,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這個世界上其他人的影響,這樣一來,看上去父母“沒那麼重要”,而實際上,他們在給孩子傳遞一種無比重要的人生的體驗。


天地之間如此廣闊,容得下一個沒那麼重要的人,坦然而有滋有味地活著。


養孩子,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