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東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1月19日,東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別聯組,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謀發展,集思廣益促落實。東陽日報記者深入會場,捕捉亮點,擷取乾貨,為大家帶來原生態的一線心聲。

東陽市人大代表許慶龍:

堅持教育優先實現均衡發展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身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我既欣慰又充滿期待!”昨日,市人大代表許慶龍說,報告中提到,2019年,我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監測指標保持全省領先,高考一段上線率再創新高;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列入省整體推進智慧教育綜合試點;新建(改擴建)學校、幼兒園32所,新增中小學學位4320個、幼兒園學位2190個……這些成績的取得令人驕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關千家萬戶的核心利益。東陽正處於‘五個關鍵時期’,如何擦亮東陽教育金名片,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均衡發展,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在前期走訪調研的基礎上,許慶龍建議,要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均衡發展,應該建立市委市政府教育專題會議制度和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聯繫學校制度,補短板、增投入、促發展、強隊伍,把教育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抓實抓好。

許慶龍特別提到,我市要加快中小學項目建設,切實加強工程質量監管,確保工程安全。同時,實施以市為主、鄉鎮(街道)參與的學前教育事業管理體制,加快城區公辦園建設,加大等級幼兒園創建力度,引導民辦幼兒園向普惠優質發展,保證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均衡投入,防止少數優質幼兒園資源過度集中,儘量向城鄉薄弱幼兒園建設傾斜。要進一步完善全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有效擴大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工程,積極創建省級學習型城市。

在教師隊伍方面,許慶龍表示,要以“校長、班主任、骨幹教師”三支隊伍為重點,加大教師培養力度,提高教師培養層次,提升教師培養質量。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擴面,推進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探索僱員制、報備員額制等,化解剛性供需矛盾。通過“購買服務、勞務派遣”方式,合理招錄非編教師,並提高非編教師的待遇。

“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辦好東陽教育作為共同使命和自覺行動,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人人嚮往的東陽教育。”許慶龍如是說。

東陽市人大代表張德明:

“輸血”“造血”並重推動美麗鄉村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了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這說明美麗鄉村建設始終是我市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昨日,市人大代表、南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德明說,“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打實的民生工程,做好了,老百姓都會拍手叫好。”

張德明連續擔任了30多年的南馬鎮南新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南新村下屬5個自然村大刀闊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其中,南田自然村、後山自然村先後獲評市級“最美村”。但在多次實地走訪調研後,張德明發現當前村莊建設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建設週期短,容易出現遺留問題;設計風格單一,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幹部作用發揮不徹底,群眾參與度不高,環境衛生易反彈;資金投入過大,沒有經濟來源的村莊無法支持後續建設。

“作為農村基層幹部,我對村莊建設的‘舉步維艱’深有同感,因此,我建議政府的資金、政策進一步向農村傾斜,並適當延長建設週期,給予各村更多的改造提升時間。職能部門間也要加強合作對接,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張德明說,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各村要利用資源優勢、挖掘特色元素,因地制宜開展設計,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和“整齊劃一”。

黨員幹部是村莊發展建設的領頭羊。張德明認為,高質量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增強這支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切實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示範作用,同時廣泛匯聚群眾的智慧與力量,讓他們主動成為村莊發展建設的主角。

當前,不少獲得“十美村”榮譽的村莊集體經濟薄弱、面臨無力開展配套設施建設、無力支出後期養護資金等問題。為此張德明建議,在政府進一步加大資金補助力度的同時,各村也要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引進符合本村實際的產業項目,並鼓勵村民創業創新,推動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东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攝影 胡揚輝

東陽市人大代表呂航:

加快交通項目建設融入金義都市區

當前,市委提出我市正處在“五個關鍵時期”的重大判斷,而“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大配套、大完善的關鍵時期”位居首位。呂航認為,我市境內交通主要由單一的公路構成,僅有甬金、諸永、東永三條高速貫穿全境。作為全國百強縣,我市還未通火車,這一現狀也如鯁在喉,制約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要致富,先修路”。我市近幾年以工程項目為抓手,40省道、新37省道等先後建成通車了,目前39省道改建工程已實現了西甑山隧道的貫通,金義東輕軌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與以上交通項目相比,呂航覺得義東高速東陽段、杭溫高鐵、金甬鐵路等工程項目的進展仍需加快。

“杭溫高鐵、金甬鐵路的建成能讓東陽融入杭州、寧波半小時交通圈,對我市人才引進,影視文化旅遊有促進作用,義東高速東陽段的建成能讓東陽境內高速閉路成環,實現南北鄉均衡發展,金義東輕軌的建成通車可實現東義同城化發展,對我市電商、物流等行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呂航期望,市委市政府能儘可能地爭取相關要素,倒排工程計劃表,儘可能地加快推進以上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度。

呂航認為,我市有毗鄰義烏市的區位優勢,首先要在交通方面如何無縫對接金義都市區上做文章,如打通江濱南街等向西方向的“斷頭路”,謀劃義烏東陽境內高速ETC免費通行等。“何宅大橋是連接廿三里街道和白雲街道的大橋,我曾多次建議該橋拓寬改造,擴大白雲商圈輻射範圍,目前此舉已得到廿三里街道的響應,兩市的相關部門正在出具新大橋的設計方案。”呂航如是說。

東陽市政協委員陳國紅:

加強“網格化”管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我是來自基層的政協委員,我最關心的就是新時代農村社區怎樣才能更好發展,又該如何更有效治理。”翻開政府工作報告,市政協農業界委員、江北街道東豐小區黨支部書記陳國紅用筆圈注了幾個關鍵詞:“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和創新社區治理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陳國紅說,在這一背景下,社區治理必須回應人民群眾不斷深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著手,打造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大格局。

政治上加強社區黨建引領,確保社區治理不偏向。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以黨員聯繫群眾制度實現“網格化”管理,助推基層法治水平提升,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基層穩定。“以東豐小區為例,小區共有農戶458戶,約1300多人,劃分成50個網格,每個網格8至10戶為一個單元,各網格員對小區居民逐戶逐個核對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成員、從事職業、生活條件、收入情況、住房情況、醫療保險、民政、教育等信息,實現信息聯通、共享。”陳國紅說,網格員還可以及時收集各種社會矛盾,小問題及時發現即時解決,充分做好便民服務各項工作,努力做到矛盾不出村,甚至做到“一次都不用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好的經濟基礎,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矛盾的發生。要推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良好的法治鄉村環境,不僅能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權益,而且能引導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文化建設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通過建設文化禮堂,制定村規民約、家訓家規等,從精神層面改掉陋習,提升個人素質,讓老百姓更好地珍惜當下生活,把握當下,起到成風化人的作用。

東陽市政協委員朱國強

做優做強“影視+”文章

“加快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實質性落地,持續做優服務、做強基地、招大引強,更好發揮影視文化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作用,補強前期創作、後期製作等短板,推動影視產業與科技、金融、創意設計等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球最強的影視產業基地’。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對2019年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作了總結,還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提出發展目標,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指明瞭方向,使我們信心倍增。”市政協文體新聞出版界委員朱國強在浙江省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任職多年,對於如何推動橫店影視文化產業更高質量發展,他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在第二屆世界東陽人發展大會上,傅書記用‘勤、勇、韌、能、義’五個字概括了東陽人的特質。正因為前赴後繼的創業者、從業者身上具備了這些特質,以及歷屆市委市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橫店集團持續不斷加大投入,久久為功,橫店才能一步步發展到今天,成為全省影視文化產業的排頭兵。”朱國強說,影視文化產業當前正處於轉型提升階段,這是挑戰更是機遇。通過加強謀劃,把東陽人特質轉化為影視生產創作的內生力,就能凝聚起推動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為更好地完善、提升橫店影視拍攝基地的功能與服務,由橫店集團規劃、投資的橫店影視產業園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對此,朱國強表示,項目全部完成後,將補齊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短板,吸引大電影、大製作進場拍攝,吸引優質後期公司和高科技設備、高技能人才入駐,加快實現影視製作工業化。“一旦國際標準攝影棚啟用,後期製作團隊進駐,攝製組便可以在棚內同時進行拍攝與後期製作,影視作品生產時間將節省一半以上。”

“另外,主管部門要將細緻周到的服務貫穿於影視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幫助企業實實在在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朱國強認為,影視文化產業目前已帶動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接下來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影視IP,生產後期產品,做優做強“影視+”文章,進而推動整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革。

東陽市政協委員盧躍龍:

讓“教育之鄉”成為教育人才窪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人人嚮往的東陽教育,以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為抓手,補短板、優保障、強隊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一名教育人,既深受鼓舞,又責任重大。”昨日,市政協教育界委員盧躍龍說。

盧躍龍認為,作為遠近聞名的“教育之鄉”,東陽教育名不虛傳,教育教學質量持續領先,“十、百、千、萬”的人才盛況,達2.6億元的東陽中學教育基金,“三本一專”建設將把東陽打造成為縣市級高等教育高地等,美好前景更令人憧憬。但眼下,東陽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少困惑,全民教育焦慮現象依然存在。

如何高質量推進教育均衡,打造人人嚮往的東陽教育?盧躍龍建議,要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努力讓東陽成為全省人才窪地。

政府要強化對教育人、財、物的保障,既要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更要以待遇留人,以待遇引人,真正讓“教育之鄉”發揮窪地效應,吸引全省乃至全國的優秀人才流向我市,以名師、名校長為引領,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家型、學者型、研究型教師隊伍。如此一來,吸引優質生源水到渠成。

要整合各學段教育資源,實現更高層次的教育均衡。“三本一專”的高等教育,是助推基礎教育的引擎和動力,高等教育的很多資源,可以為基礎教育所用,雙方互補互通,可以打造東陽教育的一個亮點;基礎教育中,高中段與義務教育段也要整合資源,要側重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一步加大集團化辦學力度,以名校帶弱校,以大規模學校帶動小規模學校,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要著力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統一,積極打造面向未來的東陽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推動東陽教育轉型升級。要有更開闊的視野,以國際化的視野辦學,“走出去、請進來”,多元化培養人才、多元化提供升學渠道;強化特色化辦學,讓更多的學生走進特色大學。

東陽市政協委員何紅兵:

三管齊下,讓木雕紅木成為“國貨之光”

“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到,按照做強做優做長久的目標,繼續抓好木雕紅木產業規範提升,查處環保違法案件217起。”市政協委員何紅兵認為,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一批“散亂汙”企業被淘汰,可以促進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東陽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何紅兵在專注於竹編工藝品創作的同時,也一直關注著我市木雕紅木產業的發展。他說,東陽竹編和東陽木雕都是東陽傳統手工藝的金名片,但東陽木雕更好地與紅木傢俱實現了產業深度融合。如果要更好地發揮木雕紅木產業優勢,我市需在政策扶持、人才培養、產品出新等方面三管齊下。

“通過整治的‘達標’企業擔負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任,除了企業自身必須積極謀求發展外,還需要市委市政府繼續加大對木雕紅木產業的扶持力度,出臺更多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政策。”何紅兵說,像中國東陽傢俱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讓行業共享。

事在人為。人才對於木雕紅木產業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何紅兵認為,東陽不乏木雕大師,也不乏木雕紅木標杆企業,但對於後繼從藝人員的挖掘和培養,還需要全面統籌,形成合力。目前的主流傳承模式是大師自主收徒和學校開班培訓,難以滿足產業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何紅兵與高校密切聯繫,許多高校學生來他這裡短期學習,以完成畢業設計,他也從年輕人的作品中看到了新思路,激發了新靈感。“說起木雕和紅木傢俱,年輕人其實並不感冒。只是我們還在用老套路設計、生產木雕和紅木傢俱,無法滿足年輕人的審美和實用需求,導致供需脫節。”在何紅兵看來,隨著年輕群體逐漸成長為主要消費主力,他們對於傢俱的選擇更加追求多元化、個性化、舒適性等,所以從業者要認真研究年輕人的消費心理需求,努力用優秀的創意和優良的品質,讓東陽木雕和紅木傢俱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國貨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