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腊月忙着捏桑杈,做一把需四年功夫,如今卖到了几千里外


腊月里的河南乡村,按理说是真正的农闲时节,大家在这个月忙的都是跟过年有关的活儿,比如上街赶集的频率,要比平常高上好几倍。可当我们再次走进河南郏县堂街镇段李村,却发现这里的村民并不闲,反倒是要比平常忙上那么一截子,因为现在正是他们生火捏桑杈的时候。

桑杈的历史有多少年了,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祖祖辈辈干农活都离不了。段李村植桑制杈的历史有多少年,这个老人们还是知道一些,他们说两百年是肯定有的,没有这么多年的积淀,这门手艺在他们村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在农业机械化尚未到来的年代,段李村凭着这杆桑杈,可以说远近闻名,那时候村里有“银钱窝”的美称,村里的小伙相亲不用愁,成功率也是相当的高。这是我们在19年11月底拍摄的桑园照片,这个时候的段李村桑园已经不多了,除了几个老年人还在坚守之外,其他的都已经该种小麦等作物了。


冬天的桑园看起来间隙很大,地面上还能种一季麦子,可到了夏天,这里就成了密不透风的桑林。老人们在夏季要钻进桑园里修剪桑枝,只能趁早上来干活,因为这里面实在是太热了,干上一会儿就要出去透透风,要不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

一杆桑杈从发芽分叉到砍下来收获回家,要经历四五年的时间,这四五年间并不是不用管它,而是要不断的人工纠正它的形状,让它长成桑杈的样子,这就是制作桑杈神奇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在疑惑为什么桑树竟然能长成这个样子,太神奇了。

春夏管理,冬天收获,这些砍回来的桑杈枝,先经过初步修整,然后堆在院子里,等待农闲时节的到来。过了霜降田地里就平静下来,这时候村子里的几口地窑就开始冒烟了,过去家家户户种桑杈,村子里冒烟的地方也多,如今也就集中在一两个地方,大家宁可多走几步路,也要凑在一起赶个热闹。


这口地窑有两三米深,看样子今年还经过了修整,在地窑里烧火也算是一件美差,特别是寒冷刮风的天气,这里不但背风,还特别暖和,就是上下得爬木梯子,过去小孩子喜欢下到这里玩,还能烧个红薯什么的解馋。

村里老人把桑杈塞进地窑里熏蒸,熏的时候先熏把儿,把桑杈的把儿捏直了,然后再倒挂在木架上,让烟火熏桑杈的三个或者四个杈齿。用温度来改善树枝的柔韧度,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在过去农村的农具或者家具里,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位大叔正在用“马脚”捏桑杈的枝,所谓马脚就是一个木架子,木架的顶端有一个圆孔,无论是桑杈把还是杈齿,都可以趁着热劲儿在这里改变他的形状。大叔手里正在捏的这杆桑杈,竟然有五个杈齿,他说现在麦子都是收割机割的,麦秸很短,这种杈齿密的桑杈,适合挑短麦秸。


桑枝在加热之后,去皮也就很容易了,两位村民拎着还在冒热气的桑杈,快速的把桑皮揭了下来。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村民们种桑树做桑杈,桑杈是其种一项收入,桑树上的桑叶、桑条、桑皮,都是可以入药的,这些都能拿去换钱。

趁热捏过形状的桑杈,怎样才能不让它变形?答案就是给它套上木架子,有了木架子的固定,套上十天半月再解开之后,这杆桑杈就定型了,之后再经过修整、打磨、清洗,开春之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一杆桑杈的培育过程,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可最终的销售价格,竟然只有四五十元钱。价格的高低有时候也不在稀缺与否,主要还是市场需不需要,如今农业都机械化了,桑杈的用处也就很少了。不过经过这些年网络对段李村的关注,已经有来自几千里外的西部棉花种植区的客户要来采购,因为拢棉花用铁叉可能有火星,会有安全问题,但是用木杈就不用担心这个。摄影记录|张根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