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規劃,開學差距大?3個建議幫孩子合理規劃寒假

這幾天,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始放假,瘋狂的期末考試終於過去了,疲憊的家長們還沒來得及休整療愈,就已經風風火火地揭開了下一個話題——

“寒假怎麼安排啊?輔導班報了幾個?”

寒假不規劃,開學差距大?3個建議幫孩子合理規劃寒假

俗話說,“假期不規劃,開學差距大。”

誰都覺得孩子辛苦,但誰也不敢掉以輕心,生怕當爹當媽的拖後腿,一個假期就拉開了孩子們之間的差距。

所以,家長們往往會不惜斥巨資給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訓練營,就為了讓孩子不閒著,不被落下,也讓自己不那麼焦慮。

然而家長們忽略了一點:假期孩子們拉開的差距絕不僅僅指代成績,而是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差距。

過度緊張的假期生活,會是壓住孩子的一座大山。

合理規劃,才能讓孩子的假期過得快樂而充實。


報什麼興趣班,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最近有一則微博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寒假不規劃,開學差距大?3個建議幫孩子合理規劃寒假

視頻中的孩子從五歲開始鑽研修電動車,技術不錯,眾人誇讚。

他眼神清澈,神態專注,享受著鑽研的激情。

這種鑽研的激情,被遷移到他的學習態度上,所以他學習成績也很不錯。

這就是興趣的力量,它點燃了一個孩子的內在動力,彷彿野草浸潤了春風,朝氣蓬勃。

悲哀的是,假如我們的孩子對修電動車之類的事情感興趣,我們很多家長是會翻白眼的,鼓搗這個有什麼用?將來難道要靠修車吃飯嗎?不靠修車吃飯學它幹嘛?浪費時間!孩子興趣的小種子還沒開始發芽,就被我們扼殺在搖籃裡了。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喜歡軟筆書法,但媽媽覺得用處不大,所以要求女兒學習鋼琴。

然而女孩並不喜歡鋼琴,有一次這個孩子實在厭倦了,偷偷打電話給鋼琴老師請假,結果被媽媽識破,遭到了媽媽的責備和抱怨說,

“我花錢給你學,你還不學,想要氣死我不成?”


這次之後,女孩一反常態,特別乖巧,她刻苦練琴,順利地考出了十級。

媽媽喜上眉梢,彷彿給即將奔赴生活戰場的孩子準備了一箱上好的子彈。只是女孩回到家宣佈,“已經完成了媽媽的任務,此生再不碰鋼琴”


媽媽如夢初醒,也只有無可奈何的一聲嘆息。

《奇葩說》第六季裡,薛兆豐教授說“辛苦不苦,沒有希望才苦”。

同樣的,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培養興趣不累,被迫培養自己不感興趣的興趣才累。

興趣班歸根結底是揚長的,不是補短的。

在成年人的衡量標尺裡,萬千個值得和不值得的計較,也許抵不過孩子一句發自內心的“我願意”。

主動學習,才是人生最強大的願力。


帶孩子出去走走,從自然中汲取力量

愛默生說,“培養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在自然中成長”。

《少年說》第四季中有一個女孩楊語嫣,十歲時就跟著父母去過40多個地方,所以地理課上的吐魯番盆地和帕米爾高原她都去過,書上的插圖她很多也都親自丈量過。

課本上的很多知識,對她來說都是立體和鮮活的。這些豐富的體驗讓她身心舒展,自信靈動。

寒假不規劃,開學差距大?3個建議幫孩子合理規劃寒假

與之相比,我們的孩子正在遠離自然。繁重的學習壓力和各種課外輔導班佔用了他們的大塊時間;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又填滿了他們時間的邊角餘料。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儘管有些孩子能對氣候變暖北極冰融這樣的話題侃侃而談,數據翔實,有理有據,他們去大自然中游玩時卻不熱衷那些花鳥蟲魚,而是更願意盯著手機。因為與大自然隔離,他們對真實的自然表現淡漠。

還有更加嚴重的,《林間最後的孩子》一書中提到,正是由於在成長期缺乏自然接觸造成了現代兒童一系列的問題: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鬱現象。

寒假,是孩子們放下書本,走進自然的好機會。

所以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安排一個遠行,不方便的,可以去附近的公園。讓孩子放下教科書,放下練習題,放下輔導班,輕輕鬆鬆地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

孩子們需要用手觸摸花草,用腳丈量土地,用眼睛和耳朵進行審美。

因為大自然,自有滋養一切生命的力量。


給孩子的假期留白,找到學習和休息的平衡點


林語堂曾寫道:“看到秋天的雲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說的就是時間的留白。

留白的概念源自中國畫的藝術創作,指為使整個作品畫面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

孩子的假期也是如此,被學習填滿的假期很容易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反而給孩子一些時間“發呆”、“玩耍”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反而變得很有價值。

寒假不規劃,開學差距大?3個建議幫孩子合理規劃寒假

我有一個學生,他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只要哪一學科稍有障礙,家長立刻一對一跟進,哪裡薄弱補哪裡。

每個寒暑假,他都要請家教或者報補習班複習舊知識,再提前學習新知識。孩子的時間被安排的密不透風。

然而這位同學卻陷入了“平常學習不錯,一到考試就掉鏈子”的尷尬境地;與之相比,另一個每天嘻嘻哈哈,愛玩愛鬧的學生卻很出乎意料,平時作業不好好做,但是每到考試卻總能考出高分。

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我想,那個平時愛玩的孩子,一定比那個成天補習的孩子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很多時候,玩得好才能學得好,一味追求高效率,不但違反了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的認知規律,而且往往欲速則不達。

所以,適當的給孩子的假期一點“留白”,多點“無用之用”,不是放鬆要求,只是希望家長能認識到“玩”的價值,哪怕不能全程“自由”,也起碼安排一定時間讓孩子玩好。

人是需要有“放空”時間的,也就是需要偶爾“浪費”一把時間,做些“無聊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之後更好地啟動自己,迎接更艱鉅的任務。

孩子的假期,不該只是家長雞娃的訓練場,讓孩子培養點愛好,感受下大自然,專心的玩一玩,也許就是最好的假期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