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第一次聽到“定西”這個城市的名字還是在一位民謠歌手的曲目列表中,歌詞中滿富民謠氣息,節奏堅定就像西北漢子的目光。但我卻未能從字裡行間尋得關於這個叫做定西的城市的種種,於是,這個位於中國大西北的城市就讓我一下子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關於定西,我向來知之甚少,除了早年間知曉的貧困和荒蕪外唯一的印象就是這裡盛產土豆了。而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才猛然發現,印象裡貧瘠荒蕪的定西竟藏有如此之多的美景美地美食,搖身一變成了廣大遊客出行的首選之地。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娟秀瑰麗的遮陽山、貴清山遠區別於大漠戈壁黃土高原的蒼茫,威嚴屹立的威遠樓不輸給任何歷經千百年的古建築,李姓氏文化祖堂--李家龍宮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令人垂涎欲滴的隴西美食絕對是甘肅舌尖上的擔當,飲浴效果俱佳有著“隴上神泉”之稱的通渭溫泉給這個城市的人們帶來了別樣的享受,新鮮的水果、有機的蔬菜,這裡的花卉業值得一來再來。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九月之後,在整個西北大地盡是蒼茫與荒蕪之時,她卻彰顯出了獨特的身姿,在這個稍顯冷峻的節點上,給灰茫茫的大地點上了那麼一些溫暖的色調。遮陽山位於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大草灘鄉境內,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攀巖基地主要景區之一,因“日出而為山所蔽”得名,地處秦嶺西端與岷山交匯地帶,海拔高度在2200米至2800米之間。與青藏、雲貴高原等地的山川不同的是,基礎海拔與頂峰海拔存在較大的落差值,臨山腳下駐足欣賞時,相比於那些更加高聳的雪山來說,其實要更加的直觀和震撼。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諾大的遮陽山以其自然景觀的類別和縱橫其間的峽谷川流被的分為了西溪、東溪和夷門山三個部分組成。西溪由金家溝和若干貧峽組成,全長7.5公里,為全山的旅遊精華所在。境內主要有臨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題詩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錫慶寺、哈蟆石等歷史勝蹟和風景50餘處,可謂千山萬水皆入畫,十丈百里不同天。遊走於石級山路之上,時而沐浴秋日的暖意,時而穿梭於蔭翳處襲來的陣陣涼風。目光所及之處遍是層林盡染,一手之邊湍急的澗水回映在兩側峽谷之間發出了呼嘯的聲響,但姿態依舊是那麼溫婉細柔。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於遮陽山內,無需過多繁複,僅是同自然的對話,就能讓人領悟些許,若非如此,怎能引諸多殊勝一訪遮陽,更有太極始祖張三丰在此羽化登仙的美麗傳說?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我也曾到訪過諸多名山大川,但當我漫步於遮陽山間時,一旁的流泉飛瀑甚是讓我感受到了水的力量。我想,當年張三丰也一定被這裡自然和諧的平衡狀態所吸引,才有了三豐羽化遮陽山的故事。相傳,明代著名道士、武當山疲乏教瑟道拳創始人張三丰在寶雞金臺觀“失蹤”以後,雲遊至“小崆峒”遮陽山,在此專心修道,亦傳播佛道合一的教義思想,最後躍入龍潭,或曰在山內玉筍峰羽化成仙。雖然這一說法尚待考證,但置身於此山之中,從大觀覺察,再從細緻出發,總是會有那麼三三兩兩的痕跡讓我們對這些優美的傳說略探一二。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遮陽山有其雄壯的風采,也有著樸素的品格。遮陽山豪情萬丈,也俊秀千里。遮陽山是奇險的、逶迤的、平坦的、突兀的、溫柔的也是呼嘯的。縱覽山景,時而如鬼斧神工,時而又平淡無奇。進十步,連綿不絕,進百步,千縱萬壑,這是一座讓人一眼就愛上的山,這是一座生在黃土高原之上而又獨秀一隅的大山。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如果說遮陽山是雄壯而樸素的,那麼貴清山就是俊秀淑毓的。雨後清晨,順勢盤山而上,原本霧氣繚繞的道路竟漸漸晴朗了起來,原來,早已登臨雲海之上。舉目眺望,連綿不絕的山巒掩映在雲海霧波之間,梯田人家和裊裊炊煙點綴其中,儼然一幅絕美的山水畫作。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田園牧野,鄉間小夢,春來拾一把小花,夏至俘一襲涼風,秋到聽一陣葉落,冬往踏一印皚雪。對這裡的人來說,平淡無奇的寒來暑往,也許會是每一個久居城市的現代人所夢寐以求的生活吧。前行登頂,昔聞有飛虹凌絕於貴清山萬丈之巔,而今親覽,斷澗仙橋實乃巧奪天工,震人心魄。在一山之間陡然出現一條巨大的裂縫,這裂縫將山體一分為二,而這斷澗仙橋就飛架於此。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相傳,斷澗仙橋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由貴清山開山鼻祖鐵牛禪師籌劃建造, 它橫跨在千仞深澗之上,驚險絕倫,真可謂“兩岸驚絕澗,千尺跨飛虹”。經歷了近500年的櫛風沐雨,18次的重修翻建,但仍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怎樣修成仙橋,本身就是一種奇蹟。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貴清山古蹟豐富。建於明隆慶年間的古剎寺院五百年香火經久不衰。農曆四月八浴佛廟會,香客遊人日達數千。造型別致的雪壑禪院,佛界鐘聲空靈久遠。巧奪天工的斷澗仙橋,飛虹凌空、意境超然。鐵牛禪師坐化靈巖古洞,姜維上馬石古今流傳,清道光年間漳縣籍河南巡撫王憲“貴清十景”詩傳頌至今。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沿途返回途徑岔路口,便是向貴清山另外一部分的走向了。若說貴清山頂峰是欣賞雲山霧海的絕佳之處,那麼貴清峽就是觀山望崖的首選之地。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要說貴清山,我認為名氣雄起山峰,但靈氣則聚在峽內,十里貴清峽谷猶如十里畫廊,四季分明的景觀幾時到來都可享受到移步異景,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從貴清峽口到落地飛棧有8公里的路程,步行大概需要3個小時,沿著貴清峽順流而上,可以欣賞到投石問路、雲崖飛瀑、姜維上馬石、神筆峰、倒掛蓮臺等景觀。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而這其中當屬雲崖飛瀑最為壯觀,即便是在秋季枯水期,仍可觀垂直落差達120米的壯麗畫面,決可堪稱為西北第一高瀑。此時枯水時節細流飛灑、似雲似霧,仍可聞澎湃激昂的水聲滔滔不絕於耳,彼時豐水季節只見其轟然落地、氣勢恢宏,遊人無不掩耳,生怕震耳欲聾。正是“瀑飛百米如雲煙,縈繞蒼松翠柏間”的真實寫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常言道山本無言,然在我看並非無聲。那傾柱直下的沖霄飛瀑,猶似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涓涓而過的澗水,仿若撫琴輕吟的嬌聲細語,那叮咚作響的小湧泉水,則是百靈般的歌喉一展,那震人心魄的松濤,便是林木對狂虐的西北風之回應,不小心抖落在山崖的清脆滴嗒,想必定是山對流逝歲月的惦念。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行在峽谷間的林蔭小路上,滿眼的秋意盎然,舉頭探望,兩側的山峰如尖刀般屹立,直奔雲霄。這千砌萬築的大山中,最樸素的便是石頭,而石頭從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總和。世人愛山,卻愛的不同,愛著奇石怪林,愛著山間小溪,愛著晚風陣陣,愛著葉落無聲,想的是總會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這寶山便絕不會辜負你,令你空回。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十里畫廊中的秋色是此行中最為浪漫的一隅,人們喜好著秋天,或因她宜人的天氣,或因她絢麗的多彩,或因她碩果的豐收。其實,人們更多的是喜愛她的狀態,那是生命輪迴之中必然經歷的一瞬間,那是眼瞧著一個個細小的生命漸漸凋零卻異常美麗的過程。忽然的,一陣大風吹起,千百萬片紅的或黃的葉子就沙沙的離開了樹枝,在風中輕巧的旋轉著,劃過一道道悠然的弧線,最後靜靜地鋪落成一地的金灘。風又經過樹林,再接著就馬不停蹄地向著天空趕去了,如出一轍的,那葉子便晃晃悠悠地飄落了下來,成了金灘上新的一片。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遺憾並未盡覽貴清山,以管窺豹。但即便如此仍可感貴清山之極大美。她擁有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嵋之秀、九寨之美,更是“絲綢之路”東南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貴清山,以堅石為骨,以黃土為肉,以林木或山雪為帽,因其孕育生命,畜增川流,生養林木,包羅生靈,所以稱之為博大;因其能照拂四隅,洞悉萬物的奧義,經抵歲月的變遷,所以稱之為巍峨。因其不為雪露增其高,不為風雨損其容,所以稱之為永恆。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永恆的不止是山中之石,更有這鎮守一方的豪情壯志。威遠樓位於隴西縣城中心,是隴上著名古建築,它巍峨壯麗,氣魄非凡,屹立於隴西縣城什字中心。因其年代久遠和構造精妙,成為隴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威遠樓始建於北宋仁宗年間。皇佑四年,出於加強武備,韓琦在城東一里處建一樓,起名威遠樓,是威震遠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顯父子擴建城桓時,將威遠樓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計時的銅壺滴漏及報時的更鼓置於樓上,因此俗稱鼓樓。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明初,因樓木朽敗,施工重記建。首先砌一巨型磚墩臺基,臺基之上架木構築高樓,其外觀更加雄偉,故改名為雄鎮樓。清康熙55年加以擴建,改修為磚基三層木構樓,成為現今模樣。並將錯就錯1102年所鑄銅鐘移置樓上,擊之聲聞四達十餘里,俗明鐘鼓樓。威遠樓至今有900多年曆史,經歷代維修和擴建,現該樓基座高11米,長27米,寬17米,樓高15米,通高26米。前後高懸“鞏昌雄鎮”“聲聞四達”巨匾。整座三層四面,飛簷如翼,雄偉壯麗。1958年以來,隴西縣政府組織人力多次對威遠樓維修,雕樑畫棟,丹青彩繪,煥然一新,為隴西一雄偉建築。逢年過節,遊客可登樓遠眺,鳥瞰縣城全貌。威遠樓為國家級保護文物。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與鼓樓同時修建的四大城門,東有永安門,南有武安門,西有靜安門,北有清安門。層樓角樓均已毀,惟獨威遠樓雄踞縣城中心。此樓四角簷牙高啄,瓦縫參差,簷下斗拱102朵,樓內樑架扶持制約,結構緊密,垂脊獸頭,昂首高蹲,戧脊套獸,栩栩如生,為隴西一雄偉建築。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威遠樓三層均四面飛簷,朵朵斗拱支撐梁頭、枋頭、外簷出簷的重量,102朵斗拱將樓裝飾得富麗堂皇,光彩照人。形象獨特的曲線層頂,巨大的體積和柔和的曲線使屋頂成為該建築美麗的一處,正脊、垂脊、戧脊構成歇山式的大屋頂,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結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加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正脊兩鴟吻昂首高蹲,房脊雕花栩栩如生,脊中間飾一塔瓶,瓶高2米,垂脊飛龍走獸俯視著正四方,戧脊套獸為仙鶴、獅、馬、猴,飛簷翹角呈翼然之勢,其輪廓線不是直線,而是鳥翼般展開的曲線,翼角給人以輕巧活潑之感。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一說清道光十六年(1836),地方官紳要把重達4噸的銅鐘移到樓上,但由於樓基高10多米,誰都束手無策,一衣衫襤的老農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見狀便問老農莫非有什麼好法子。老農不冷不熱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還會有什麼好法子。郡守聞言,恍然大悟,急令人運土堆積,大銅鐘沿著土坡緩緩運到了樓上。此鍾現還懸掛於威遠樓上,為國家一級文物。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你在鼓樓上,我在龍宮的紅牆邊
擺過了萬壽街的後巷
聞見了長安路上的槐花
鞏昌的山河啊
步行街上的釀皮子
文峰的火車沒有了鼻翼上的黑煙
一路穿過了胡楊林只帶走了幾片秋色
我在飛簷下,你在城磚上,我問了一句,威遠樓的鸑鷟,
你告訴了我東關的馬回回
百年保昌下的白眉
點了一包沉甸甸的菸草說
娃娃
那就叫做故鄉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俗語說,隴西有座威遠樓,半截戳到天裡頭。當站在威遠樓之上,便將整座城都收在了眼底。隴西的古建築和人文堪稱一絕,距離威遠樓僅1.5公里的李家龍宮正是隴西較具代表性的文化歷史瑰寶。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九龍殿又稱李世民殿。原唐建李家龍宮的屋脊上共安放著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群龍聚首,氣象萬千,代表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九龍殿的屋脊上前前後後共安放了九條雕龍,栩栩如生,巧奪天工。主脊上有五條龍,正中是龍體九曲的一條盤龍,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其餘的四條“游龍”,意為“龍游四海,四海昇平”;兩坡屋脊上有四條“飛龍”,取意“龍行天下,國泰民安”。九條龍和中間主脊上的五條龍即是“九五至尊”之意。也就是這座殿內供奉的一定是位皇帝——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殿屋脊正中為子牙樓,關於子牙樓的說法,在《封神榜》一書最後的結局中有記錄:傳說姜子牙在封神的時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當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後,他發現自己卻沒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眾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頂,被稱為“塑塔神”,也就是在房子上塑塔位,是神上之神,是管理眾神的神仙。其門上有幅楹聯:“師兄莫要心寒,苦心萬古流傳”,背面同樣有一幅楹聯:“三星旺北斗,十星造祚功”。兩邊分別是鳳踩牡丹、龍戲蓮花、龍鳳呈祥,再兩邊為登天龍和游龍,登天龍的爪子朝上,是等級最高的龍。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這座渭河邊的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就和渭河水一樣,延綿不絕。隴西李氏文化,是其中一朵最為璀璨的浪花。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同樣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飲食文化,隴西的美食可謂甘肅境內極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小吃了。說是小吃,但因西北好爽的性格,每一份都如同主食一般分量極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蕎粉用蕎麥麵為主要原料。先說制粉面,將蕎麥用水噴溼,搓破皮,倒入盆內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後用細籮濾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澱,倒去浮水,晾曬乾,粉面製成。再說撒粉。將粉面溶入適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鍋內注水適量,燒沸,擀麵杖攪動,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鍋內旋渦,如此反覆,由稀而稠。蕎粉質量的高低,關鍵功夫在燒鍋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攪拌的力度。以柔軟、透明、色正為佳品。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隴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麥、青稞、小麥不同原料製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選而食。甜醅經發酵而成。將莜麥,青稞或小麥用清水噴溼,待半個時辰,手摸均勻潮溼,裝入編織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鍋煮熟,不可過熟,出鍋平鋪案頭,晾溫,拌酒粬,裝盆,添少量涼開水,用擀麵杖在中間戳一圓洞至盆底,用棉織物覆蓋,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撲鼻而來,近視之,則圓洞溼潤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許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隴西臘肉是著名的地方特產。隴西臘肉風味獨特,肥肉晶瑩如白玉,肥而不膩,瘦肉紅潤似桃花,瘦而不柴,鹹淡適中,是西北人喜歡的臘制食品。隴西臘肉因質優味美聞名遐邇,故而隴西被譽為"中國臘肉之鄉"。歷史上由於隴西特殊的建置和商貿環境,歷代駐節隴西的朝廷命官、自然帶來一些各地的上乘廚師,將天南海北、風格各異的官邸菜、宮廷菜傳入隴西,與隴西傳統菜式相結合、兼收幷蓄,積千百年來的經驗,不斷創新發展,使鞏昌菜式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隴西臘肉系列菜,成為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請賓朋的常規菜餚。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隴西燒雞粉,以雞肉、雞蛋、澱粉、菠菜汁及多種調料加工而成,褐湯綠粉、肉蛋兼備,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時涼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熱;嚴冬時熱食,驅寒補身。燒雞粉顏色翠綠,口感嫩滑,鮮香味厚,佐酒極佳,特別是病癒初起,以燒雞粉滋補則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一顆印"韭菜包子,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當地及周邊人們的喜愛。"一顆印"韭菜包子,是選早春陽畦裡露天生長的頭刀韭菜,長約5寸,半為白根,半為青葉,精選洗淨後,切成六、七分長的拌餡,另選隴西名優特產--火腿的肥瘦相間、表皮紅紫處,切成四四方方印章般大小肉塊,即"一顆印"。包時先放入已拌好的韭菜餡,再在中央嵌入"一顆印"臘肉,上籠蒸熟,即可食用。因臘肉肥脂和醃製調味在蒸熟過程中自然浸入菜餡,嫩韭的鮮味又滲入臘肉,吃起來香味撲鼻,越嚼越香。作為春令小吃,韭菜不僅有利尿、溫補之功,且韭菜與"久財"諧音,含有長久發財之意;加之臘肉還有補虧生氣之效,並一顆印與"一顆銀"亦為諧音,寓有吉祥進寶之兆,因此長期以來備受當地各方人士的惠顧和青睞。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離不開新鮮健康的食材原料。“創意觀光、蔬菜採摘、親子娛樂、品位美食,你想到的田園休閒生活這裡都有。”這就是位於定西市安定區巉口古鎮的康莊花苑田園綜合體了。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與以往的觀光采摘園不同,在康莊花苑裡,並不覺得是身在一個新興的人造“景區”內,而是仿若置身在一片立體的、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園區內不僅有傳統的瓜果蔬菜,更有獨家培育的新興品種。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無土栽培技術、三角氣霧栽培技術、管道栽培技術……光是記住這些科學技術的名詞就已經令人有點跟不上節奏了,跟別說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植物景觀。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格式各樣的花卉業讓人目不暇接,在這其中,我最為喜歡這一叫做“天堂鳥”的品種。它的學名叫做鶴望蘭(Strelitzia reginae Aiton)旅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莖。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cm,寬10cm。葉片頂端急尖;葉柄細長。花數朵生於總花梗上,下託一佛焰苞;佛焰苞綠色,邊紫紅,萼片橙黃色,花瓣暗藍色;雄蕊與花瓣等長;花葯狹線形,花柱突出,柱頭3。花期在冬季。
鶴望蘭四季常青,葉大姿美,花形奇特,可叢植於院角,用於庭院造景和花壇、花境的點綴。原本產非洲南部,在中國也多是在南方大城市的公園、花圃有栽培,沒想到在這大西北也能看到如此勝景。而我也更喜歡它的花語--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永遠不要忘記你愛的人在等你。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倘若一番饕餮盛宴後想尋一休閒娛樂的地方,怕是很難想象在這黃土高原上竟然還有天然的溫泉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圖/睜大眼睛去旅行

通渭溫泉位於縣城西南8公里處的湯池河谷中,歷史悠久,飲浴效果獨特,浴可醫治百病,飲可提神美容。其水溫高、水量大,水質優而居西北溫泉之首,有“隴上神泉”之稱。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圖/睜大眼睛去旅行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溫谷水”即溫泉,“平襄”即今通渭。明成化年間,溫泉是“通渭八景”之一,工部郎中通渭籍詩人王攢就寫過《溫泉冬漲》:“萬整瓊瑤早雪天,靈泉汩汩泛青煙,路人莫訝色如漲,誰煮金鵝不記年”。清朝詩人顧竟成在詩中寫道:“和氣氤氳沸焰淪,不容霜雪近遊人。澗邊綠草迎風舞,別是人間二洞春”。清朝道光年間,通渭知縣屠旭初在此主持修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並署名寫成《溫泉志》。他在碑文中說:“地無茂林綠蔭交加,山非秀嶺層巒紅雲繚繞。四季溫暖,可以熟雞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癒,立起成痾”。這就充分說明了通渭溫泉歷史悠久,飲浴效果獨特。因泉水日夜湧冒,順山谷自然流失,故溫泉被當地人叫“湯地河”。千百年來人們通過對溫泉的體驗和其功效的研究,給予通渭溫泉“浴可醫治百病,飲能提神美容”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圖/睜大眼睛去旅行

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檔次純天然保健,使皮膚光亮滑潤,強身健體,其機理主要是通過物理和化學的刺激作用,溫度為34—36℃時,對神經系統有顯著的鎮靜作用,37—39℃時,胃液分泌增多,胃腸蠕動增強,加快血液循環。42—44℃時強烈發汗,排洩代謝產物,協調組織機能的恢復,吸收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微量元素。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自古以來,通渭人喜好書畫,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

通渭人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藏總量280萬件以上,全縣現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中美協會員7人、中書協會員42人,甘肅省美協會員82人、甘肅省書協會員98人,有文化企業80多家,畫廊裝裱店、培訓機構及文房四寶銷售店800多家,書畫經紀人2600人,年書畫交易額達到10億元以上,民間書畫收藏總量超過280萬件,“人人愛字畫、個個練字畫、家家掛字畫”成為通渭人民的生活常態和鮮明特徵,1993年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通渭縣以書畫之鄉聞名,縣文化館魏嶽嵩、劉鐸、何鈺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國各種大型展覽上展出受到好評。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是外界認識通渭的真實寫照。通渭人崇尚耕讀,鍾情書畫,人人愛字畫,家家掛字畫,戶戶有收藏,不少農民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形成“鋤含雲水筆含墨,耕罷梯田耕硯田”的獨特現象,這種群眾性書畫熱被學術界稱為“通渭現象”。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位於通渭縣城的悅心國際書畫村便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畫村由書畫長廊、悅心美術館、溫泉水世界和園林度假酒店四個子項目組成。該項目是縣委縣政府實施“文旅名縣”戰略的重要舉措,其根植於通渭濃厚的耕讀文化,依託13000多人的書畫創作人員和經紀人,銜接國內著名的書畫市場和書畫名家,致力於把書畫文化、溫泉文化和紅酒文化有機融合到一起,建設全國知名的書畫交流會展中心、全國知名的書畫信息發佈平臺和全國知名的書畫人才培訓基地。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書畫村2013年8月投入運營,截止目前,已入駐畫廊168家,先後建立名家創作基地和名師工作室30餘家,連續承辦四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通渭書畫藝術節和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走進通渭大型電視現場活動、第九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展、“絲綢之路·翰墨通渭”首屆中國畫油畫作品展等30餘場,前來交流的中書協、中美協書畫家1000餘人。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悅心國際書畫村中經常舉辦各式畫展、書畫展等,正巧趕上一場新晉畫家優秀書畫展,駐足欣賞最為喜歡這一幅來自郭仁海的《晨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很多畫家原來只是名不見經傳的農民、普通工人或者企事業單位的職員,但出於對書畫的熱愛,很多人放棄了原本的工作,來到這裡潛心寫字繪畫,不少人已經得到業內的認可,其中不乏一些已經成為了書畫大師。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兩大刊物攝影師眼中的定西

八千年的甘肅她沒有睡著,她的兒子叫做定西也沒有流浪。這裡瓜果滿園,沒有你想象的荒涼,請帶著你的善良來到他們的故鄉。這裡藍天白雲,秋天的正午掛著太陽,倒一杯黃河,潑灑在去往定西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