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毒瘀在臨床中的應用


虛毒瘀在臨床中的應用

《黃帝內經》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御邪,邪盛傷正氣,這是中醫學對疾病發病的基本認識之一“毒”邪的範一直以來是比較寬泛的,既有內生之毒,又有外來之毒,既有有形之藥毒、蟲毒,又有無形之風毒、熱毒,毒與毒之間更有互形互見,故對於“毒的概念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分歧。我們臨床辨證所稱的“毒”,主要指內生之毒。毒邪由“內生之所化”或“外邪引生內毒”,即由機體內產生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代謝排出,蘊積日久而成毒,如濁毒、熱毒、風毒、瘀毒、溼毒、痰毒、糖毒等,乃血液通行遲緩,或停滯淤積的病理狀態。多種原因可以導致瘀血的發生,比如氣滯、寒凝熱灼、虛損等,同時,瘀血又可引發其他病症,比如阻經絡、癌熱互結等。因此,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相對活動的病理狀態,而非簡單的固定不變的致病之邪虛、毒、瘀三者既可單獨致病,又可合而為病,尤其是在一些疑難病、慢性病上,這種三因雜合、相互勾連的特點就更加突出。正氣虧虛御外不足,濁邪內生,日久蘊毒,此為本虛濁毒內聚,攻伐正氣,又可變生他邪,反覆無體,此為標實正虛氣弱,血行無力,脈絡不暢,濁邪失於清洩,毒邪積聚日甚,脈絡淤積日重,此為滯。由此可見,虛為本毒為標,瘀為影響病情轉歸的主要路徑。因此通暢血脈,既有利於轉運正氣,以助攻邪又可助驅邪外出,促進新生:更可防治新瘀生成,基於這種”虛、毒、瘀”的理論關係,廣泛用於辨治各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病,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及各類癌症等,療效頗佳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例,臨床多以胃脘脹滿隱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為主,自古多以病證”命名,辨證為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本病病程較長多因溼熱冷飲、氣鬱食積等諸邪損傷正氣,日久蘊積生毒,毒邪復又克伐脾胃之氣,故使正氣愈加疲憊,此為標實病久則脈絡阻,血瘀毒聚,從胃鏡等檢查上可以看到胃黏膜粗糙,可伴有糜爛、紅斑黏膜下血管顯露,以及微循環血管狹窄、細胞淤積,血管扭曲、硬化黏膜微循環結構破環素亂等,胃黏膜微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營養乏,促使胃黏膜萎縮甚至出現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等。據此病機,確立扶正解毒化瘀的治療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