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何立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何立峰

字數:4818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國際形勢變化,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深入理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其理論內涵、核心要義、政策舉措、重點任務既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個漸進深化、不斷拓展的思想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黨的十八大前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漸凸顯,主要表現有:發展方式粗放、三大結構性失衡、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等。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就要求我們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向實體經濟發力,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破除無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要求我們堅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並貫穿到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比如,堅持創新發展,以創新為引領,努力形成高質量、多層次、寬領域的有效供給體系;堅持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深度融合;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開放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堅持共享發展,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設置與之相對應的主要指標作為“指揮棒”,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用以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目標引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由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跨越階段性關口,我們必須著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了跨越長期性關口,我們必須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努力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理論和政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光輝,充分彰顯和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理想信念、真摯人民情懷、科學思想方法和無畏擔當精神。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取得了重要階段性進展。
  建立健全頂層設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實施相關政策性文件,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具體舉措和保障措施,研究提出了高質量發展指標、政策、標準、統計、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等體系,注重發揮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在激勵和督促廣大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制定實施了推動製造業、服務業、物流等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政策組合、優化市場環境,努力推動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經濟佈局。更加註重發揮區域發展比較優勢,推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積極打造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轉入開工建設階段。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若干專項規劃。積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三省市開展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積極進展。抓緊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3—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減少到1660萬,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等重點任務紮實推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全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臺實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成高標準農田6.42億畝。新型城鎮化質量持續提升,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紮實推進,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6%。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推動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已升至第14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超級計算機、載人深潛、深地探測、量子通訊、國產航母等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去產能工作紮實展開,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等手段,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推動“殭屍企業”出清,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做長做強做優產業鏈。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努力構建優質高效、佈局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多措並舉降成本,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定價經營服務性收費,“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企業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不斷降低。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完善,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46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31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推進,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出臺《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條例》。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加大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力度,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框架性制度相繼建立。全面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2013—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6.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增至71%。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2013年以來,城鎮新增就業每年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的水平。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截至2018年底,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超過9.42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超過13.44億人。加快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2018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3.69萬億元,佔GDP比重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推進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普惠托育服務等專項行動,擴大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結果。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考慮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穩字當頭,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確保各項政策落地見效。紮實辦好自己的事,著力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大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擴大短板領域有效投資,加大對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項目的支持力度。積極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營造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消費環境。
  突出重點難點,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糧食流通體系,確保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深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對畜禽養殖的扶持力度,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和國際合作,強化能源科技技術攻關,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加快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

  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入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及時修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准入限制。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體舉措、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的意見。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更加註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引導境外投資健康發展,推動外貿穩中提質。繼續深化多雙邊合作,加快推進和擴大多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改革。
  堅定必勝信心,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脫貧質量,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抓緊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保護治理,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培育發展綠色產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範,著力化解債務風險,強化金融系統風險研判和處置,切實做好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強化兜底保障,著力抓好各項民生和社會事業工作。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細化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推進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制定完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等制度。支持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擴容建設,繼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加快推進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多層次多樣化供給能力,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