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人,中國最獨特族裔


在我國川隴交界處的平武、九寨溝、文縣一帶,至今還生活著一支很可能是中國最小的原始古樸少數族裔——白馬人,總數不過兩萬人。他們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保留著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人在重大祭祀活動中表演的舞蹈“池哥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馬人又稱為白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後裔,曾先後建立了“武都國”“仇池國”“陰平國”等地方政權,前後延續了380多年。科學家DNA測試發現,白馬人很可能是四五萬年前來自中亞,更早出自非洲!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白馬人的祖先是最先抵達東亞的族群。

白馬人居住在在川隴交界地的崇山峻嶺中,因為封閉以及奉行不與外族通婚的古老法則,保存了族群的遺傳特質,世代相襲的婚俗,保證了本族血脈的純正。他們是古老人類遺留至今的活化石。

白馬人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農耕、畜牧、狩獵、採集為生。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馬人對自然的崇拜,對山川的頂禮膜拜,孕育了白馬人原始、古樸的民族文化。

白馬人的服飾極具特色,男裝為白色或青色右開襟長衫,系自制寬腰帶; 白馬姑娘們的裝束最搶眼,她們身穿點綴著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服,胸佩魚骨牌,腰繫羊毛腰帶,頭戴沙嘎帽。男女均戴自制盤形荷葉邊白色羊絨帽,頂插一支或數支白色公雞尾羽,作為本民族的標誌。

白馬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只有世代相傳的口述歷史,白馬文化記錄下來更多的是符號圖騰和一些簡單的象形文字,來表達情感和意願。語言學專家考證認為,“白馬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是“從古羌語母體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相近的支系”。

白馬人最為獨特的民俗文化當屬儺舞“池哥晝”,“池哥晝”本意就是“面具舞”。對於白馬人來說,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時又是一項神聖的祭祀活動。池哥晝的舞蹈動作簡單易懂,先殺野豬,又打老虎,再剝猴皮……遠祖先民的生產活動,被白馬人演繹得酣暢淋漓。如今,池哥晝被列入全國首批“非遺”保護名錄。

池哥晝”面具舞表演,“池哥”人人頭戴青面獠牙,插有錦雞翎的木雕彩繪山神面具,翻穿羊皮襖,揹負一串銅鈴,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握用牛尾刷製作的拂塵,舞步遒勁粗獷。如今,白馬人獨特、濃郁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藝術,猶如一枝深山奇葩,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