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前一陣大家在網絡上熱烈的討論“不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很多人都發表了精彩的評論:“早起時跟自己說:倒數三十秒,數完就彈起來。然而數到15就睡著了……”

“就寫完這段話我分了三次,中間還分別刷了一次朋友圈和吃了零食。”

“一句話——在溺愛與恨之間循環……”

“不就一個‘懶’字嗎?”

看到這些評論,不由自主的笑起來,但笑過之後心裡還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感覺,這些自黑的人都在渴望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律吧。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不管是網絡上的年輕人們,很多家長父母們遇到的最普遍的問題也是:孩子早上起不來,磨磨蹭蹭,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寫作業,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讓家長們犯了難。

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是發生在我5歲外甥身上的一個故事。夏天天氣炎熱,孩子都想喝點涼的,吃點冷的,有一天我拿了一個大盒的冰激凌給外甥吃,孩子奶奶一看嚇壞了,就怕我外甥一盒他一口都給吞下去了。這時候我感覺有點尷尬,不給吃免不了外甥哭鬧一場。所以在他吃之前,我告訴他:冰激凌太涼了,吃太快太多,你的小胃會凍著就會生氣,生氣他就會鬧,所以你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而且不能吃太多,吃好蓋好蓋送給我,下次還給你吃。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外甥很用力的點頭表示同意,開始很驚險,外甥很想多吃,但幸好冰激凌凍的硬,他一次吃不了多少。我站到一旁,開始觀察,他看我不在,開始津津有味吃起來。過一會我來提醒他,他怕我搶,趕忙護起來。吃的差不多了,我說,自己把蓋子蓋上,她給蓋上了,我一邊誇她,一邊讓外甥把冰激凌遞過來,放回了冰箱裡。就這樣,吃冰激凌實驗成功收場了。

過了幾天,他沒提出要吃,但我也適當的拿出來讓他吃。彼此信任,他每次都有所控制,吃一點然後給我讓我放回冰箱。

這個事情裡,我外甥的動機在於,一次也吃不了太多,為了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吃冰激凌,這個動機夠大,值得他去為之約束自己。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人們的自律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的不斷完善而不斷髮展的,但在這個發展過過程中,父母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首先,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讓孩子自覺地約束自己,這個關鍵在於要給孩子提供對他們來講有意義的動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你只要考到多少名,我就會給你買你想要的東西。家長們說這句話的時候,要想一下這個結果對孩子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對孩子重要嗎,孩子在不在乎?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把這些話當成耳旁說,左耳進多右耳朵出,沒有記到心裡去。這時候家長不要抱怨孩子,要想一下你真的瞭解自己孩子嗎?

做父母的的應該去了解清楚孩子真正想要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然後再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有的行為捆綁起來,構成因果關係,這樣再說你只要這樣,才會那樣的時候,孩子才會往心裡去,才會有做事的動機。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其次,我們要鼓勵孩子感興趣並且能專注完成的一件事,孩子會非常自信和滿足。長期堅持下來,等孩子能自己約束自己了,那他就是在學會自律了。父母在教孩子學會自律的同時,自身的言行舉止也非常重要,父母要跟著孩子一起自律。父母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卻呵斥著孩子抓緊寫作業,孩子肯定是不服的。

所以身教的效果遠遠大於言傳,也是在心理學上最重要的一個親子名詞:客體呈現——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給孩子塑造一個利於學習自律的家庭環境,也就是從我們自身做起。言傳身教,效果會更好。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這時候很多家長會說,平時太忙,做不到言傳身教,而且口頭保證,難以讓孩子信服,不能看著孩子的時間我們也不能保證孩子能把自己約束住。這裡給廣大父母推薦自律表,很簡單的一個東西。

把每天需要做的,或者需要養成的一個好習慣,貼在表上,每天完成以後都在後面貼上小星星,貼滿一週或者一個月後,就可以兌現父母給孩子的承諾。

孩子不自律,家長原因佔一半,牢記這2點,孩子做事積極不拖沓


這個表的出現就滿足了對孩子有意義的動機,能夠快速幫助孩子自己約束自己,學會自律。一本能用半年,相當於每天只要1毛錢,自律從小培養起來孩子可以保持下去,但如果現在錯過了,以後花多時間和金錢都不能補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