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中有一"明角儿":古来稀有,而今难求——艾叶绿

只闻其名而不谋其面

寿山石中有这么一个"明角儿",《观石录》和《后观石录》中都有讲述,明末进士谢在杭曾"品

艾绿为第一"。明代收藏鉴赏家极为推崇,号称"天下第一石"。清代康熙年间,杭州学者毛奇龄所写的《后观石录》中,所列上品之石共有13种,"艾叶绿"傲居上品之列。光绪年间郑杰作《闽中录》,称"艾绿,不可多见,大者尤难"。

寿山石中有一

最初《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十坑,相聚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唯艾绿者难得。"寿山石明净凝腻,常见的有五种颜色,只有艾叶绿最难寻得,这里的"难得"不止说矿脉洞口不像其它玉石那样存在隐形分布规律,可供探寻,而是说艾叶绿存世量也矣不能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探求了,难觅其踪,足以见其珍罕性。从难以捉摸的造物地到人文之趣赋予的美好希冀,多少人想一睹艾叶绿的芳容,品鉴它历经世事演变,仍拥不凡质地与肌理美感。

寿山石中有一

寿山石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并被誉为"石中之王",对于寿山石中的艾叶绿石品种知之甚少,其实艾叶绿之佳石,质细价优,至今已成绝品。艾叶绿是稀有珍品,其质地温透精绝,不露俗态,恰如其分的与同类品种做出区分,气韵低调不失含韵,它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嫩,翠绿无比。高兆在《观石录》中特别強调,寿山艾叶绿"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所谓"通体"即整体,指艾叶绿上分部的艾叶小花,层次塑造感奇特。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感, 难以捉摸,耐人寻味。

寿山石中有一

"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明谢在杭品之为寿山第一,爱其明媚也。"——《寿山石小志》。著名金石研究专家张千弘所著的《古印趣谈》一书中指出:"自南宋以来至今八百年,艾绿名声越来越大,几乎成了所有绿色印石的代称。"还未等欣赏其极致的品性,就恍然消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懂行的人有"田黄易见,艾绿难求"一说。艾叶绿的神奇魔力似乎能让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束缚,超脱世间浮华,感悟心灵的升华。

寿山石中有一

由来已久 通灵之物 权利象征

篆印是书画界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在历代制印所选用石材中 , 最受推崇的就是"艾叶绿"。因其色如艾叶般青翠嫩绿 , 质又细腻温润、脂凝通灵 , 而被称作"艾叶绿"。

寿山石中有一

艾叶绿玉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 5000 年至 8000 年历史,在远古时代,部落的巫师或长老为了敬天、祈福消灾做法式时必须使用艾叶草,能辟邪、辟祸、祛除疾病、瘟疫等,是通灵的中草药,同时又是保存火种的重要载体,掌握了火种就掌握了未来,是天赐的宝物。以岫岩玉中的"艾叶绿"为载体的手工制做玉印,独具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气韵,受到上至历代帝王皇室,下至文人雅士的追捧和喜爱,加之皇帝玉玺、玉印的诞生和使用,体现皇帝、达官贵人权力的象征,影响可谓之深远。到清朝时更盛极一时,清开国之初的玉玺"皇帝旨印"及乾隆帝的"古稀天子之宝"玉玺的印材都是艾叶绿玉印。一九八三年全国性刊物《书法》(篆刻专辑第四期)特别刊登了岫岩艾叶绿玉印为四大名石。艾叶绿以一定的文化载体形式为依托,承载着记录历史散发的余热,被赋予时代内涵。

寿山石中有一

寿山艾叶绿二则故事的流传

近现代以来,艾叶绿鲜有露面,我们可从他人口诉中了解一些艾叶绿的形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深曾请福州总督后街"青芝田",找人代买过一对精美的艾叶绿方章,据当年一位青芝田老板描诉说:"石头绿绿的,嫩嫩的,窈窈的,看了会让人心神动荡,魂不守舍。"艾叶绿一经出现,他物必将失色,倒不是依鲜亮的颜色夺人眼球,自在通灵的韵味让人忧烦顿消,意蕴生香,好生自在。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曾得到一堆艾叶绿章料,后被廖静文珍藏,并多次对人说起:

这是悲鸿最喜爱的遗物。历代藏家对艾叶绿珍爱有加,备受推崇与喜爱可在二则故事中得以验证。

寿山石中有一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乐此不疲,尽此一生投到道自己喜欢的事物中,惬意遐释。物常聚于所好,在倏忽而逝的时间里列出珍爱所藏,把玩其中,情趣盎然。文人雅士,爱石"嗜绿",感情真挚,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象征,似乎可寄以闲逸悠远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获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惘然"的古雅格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