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閩南人都在看什麼

有多少個春秋和日夜


曾在泉州的街頭走過


走在那些不知名的小巷子裡

尋找巷子深處的美景和故事


徜徉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裡


看著古城和古厝


想象著這個城市裡以前的故事

乍一看到“胭脂巷”這個名字,小夥伴們想到了什麼?煙花之地嗎?如果這麼想,那就錯了。

史料記載,胭脂巷的原名為燕支巷,元朝時居住著一支由同安蘇頌第十世孫蘇唐舍為避難而遷居泉州的家族,其後人世代安居於此,成為了“蘇氏一條街”,因此被稱為“蘇氏祖閭”,而清朝時古巷便改名為“胭脂巷”。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據說,胭脂巷是因三口胭脂井而得名。這三口胭脂井分別位於祖閭蘇民居的庭口、中落和後院。而胭脂井的名字由來有三種傳說:一是這三口井的井水呈粉紅色(胭脂色);二是人站在井邊,映出的人影呈粉紅色(胭脂色);另一種則是,三口井的水可以用來製作胭脂。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一直以為,當年叫胭脂巷是因為它是飄著胭脂香味的小巷,悠遠而綿長。其實不然,小巷的歷史始於傳承了20世的祖閭蘇家。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祖閭蘇民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蘇頌後裔於元朝初年以後形成的聚居地,其先人信奉伊斯蘭教,累世與阿拉伯人聯婚。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據蘇氏族譜記載,整個元代,蘇家從一世祖到四世祖,四代老祖母都是阿拉伯人,歷代先祖亦有不少娶了阿拉伯後裔女子為妻。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據說由於累世通婚,在燕支蘇氏後裔中就有兩種非常顯著的遺傳特徵:一是泉州俗語中的“蘇家鼻子與丁家鬍子”,這蘇家鼻子指的就是燕支蘇後裔鼻子的特徵;二是蘇氏後裔由於遠親結合的優化,多為長壽家族。“蘇氏祖閭”四個大字,在冬日暖陽下,顯得古樸又剛勁有力。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與阿拉伯人通婚帶來的變化不僅融入後代的血緣中,還滲入了祖閭蘇的建築特色中,青藍色的窗戶,黑漆的大門都運用了阿拉伯最崇尚的顏色,你看,這裡宗祠正門上沒有我們漢人祠堂傳統的彩繪門神,而是寫上聯語,他們過年也不貼桃符。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泉州祖閭蘇古居 是泉州多元文化在一個宗族中和諧交融、集中體現的典型代表,是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結晶及遺存的重要史蹟之一;也是臺灣同胞祖籍地的實物見證。

泉州竟然有條自帶“香味”的巷子

你走在這座城市裡


有時候也會問問自己


那些幽靜的古巷裡


曾經又有過怎樣的故事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