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最大的祠堂--峽山華橋胡氏祖祠

<strong>via溪東詩軒

【聲明】網絡精選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峽山華橋(也稱下橋)“胡氏祖祠” 位於今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華橋鄉寨內,為“建潮胡氏”二世祖祠,以奉祀京華二世祖宣義公,因宣義公是京隴與華橋之裔孫共祖也,稱“京華始祖”也稱“惠潮始祖”。

潮汕有諺語說:“下橋祠堂,棉湖廁缸。”它以棉湖廁缸之大下橋祠堂之恢宏

祠址是從練江發源(普寧鐵山)至此99彎而定,祠堂坐向分金為坐乙向辛兼辰戌(坐東向西)建築結構俗稱“三廳二天井”,前廳增建左右二庫房,中廳及後廳,分為正廳,左右旁廳,左右庫房,旁通左龍門,俗謂“宮廷式官祠”。祠頂厝瓦中央51,左右各十吉,面積闊度24公尺,深度49公尺,牆厚60公分,祠堂前面灰埕與後廳地面高低2公尺,全座石柱99支,因龕後柱只有一支,瓦楞81槽,地師取《九九歸原》法,為天地綱紀之意。嗣後,有位知名堪輿家慕名乘舟沿江前來觀賞,驚歎此地竟有這稀罕奇特構築,曾登上屋脊,極目遠眺,那九十九彎練水勝似銀蛇,蜿蜒曲屈、緩流而下。怪不得西門題匾:“

啣山吞江”,借宋朝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名句來表現浩瀚的練水,再恰切不過了。

前廳之大門樓,分為中正門及左右正門。全部建築之石料,不論石柱,石樑,石匾,石屏,石鼓等,皆採用堅韌耐用,色澤美麗之花崗石疊砌,而不用灰泥鑲接,石塊連接吻合嚴密,粗看天衣無縫。建祠石料石雕,也甚少見:外三山,通欄石楣橫架三門,正中門楣上面鐫匾[胡氏祖祠],左右門匾則為[厚積]、[流光],後面鐫匾[漳湖舊家],以記本源。匾額兩旁及橫樑上石屏,皆鏨以通花(透刻)雙面人物各異,前後俱見各種人物不同之美姿雄壯。左旁石壁上鐫以浮沉[鯉躍龍門],右旁石刻以[丹鳳朝陽],造形優美,工藝精細,形象生動,匠心妙運,堪稱鬼斧神工,見者歎為觀止矣!

正門照壁,以潮汕特有的嵌瓷工藝鑲成塑像與瑞獸;中央[

麒麟獻瑞],左旁嵌[梅鹿壽翁],右旁嵌[松鶴延齡],五彩繽紛,栩栩如生。集明代民間技藝之大成,精美細緻乃潮汕罕見,聞名遐邇,且恢宏雄偉。木雕方面,什麼“麻姑獻壽、八仙過海、鷺鷥觀荷、松鼠攀萄”等也精妙絕倫。四圍牆垣,精湛工藝,令人歎為觀止,為潮汕地區明代的工藝代表作品之一,是潮汕境內最大的祠堂。

潮汕最大的祠堂--峽山華橋胡氏祖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