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失眠證大法,重在調治五臟六腑的虛實;該如何引陽入陰?

半夏湯是治療失眠證最早的方劑,“行於陽不得入於陰”即“陽不歸陰”。陽之所以不得入於陰,是因“厥氣客於五髒六腑”,而五臟六腑之厥氣又有虛實之分,於是根據虛實“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去其邪”而“通其道”。若“陰陽已通”,則“其臥立至”。這說明治療失眠證大法,重在調治五臟六腑的虛實,消除內因,疏通陽氣出入之道,故半夏湯方後注云:“汗出則已矣。”“汗出”就是“陰陽已通”的證明。

治療失眠證大法,重在調治五臟六腑的虛實;該如何引陽入陰?

李時珍曰:“半夏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滑能潤之,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溼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黏者,李時珍謂“能益氣陰而利大腸,大腸利則陽不盛矣”。可見半夏與秫米合用,黏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於利竅而接引陽氣,故能達到“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之效。

半夏湯雖治失眠,但不是治療一切失眠證的必效方劑。因為五臟六腑的虛實不同,究竟是何髒何腑?陰、陽、氣、血、痰、食,何虛何實?怎樣才能“去其邪”?怎樣才能“通其道”?還需要據情分析,不加分析而空談“引陽歸陰”,是不能應付臨床極端錯綜複雜的失眠證的。下面列舉作為舉一反三的提示。綜合而言,不外熱、心、肝等。

治療失眠證大法,重在調治五臟六腑的虛實;該如何引陽入陰?

這篇文章先給大家講講治熱,後續的文章持續更新其它的治法

《傷寒論》(新輯宋體)第76條曰:“傷寒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心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這是邪熱結聚胸膈,以致陽不歸陰。梔子清熱除煩,豆豉宣發透達,解表除煩,有引陽入陰的作用。

《傷寒論》第61條曰:“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脈沉微,是下之後裡陽已虛;不嘔不渴無表證,是病不在三陽;身無大熱,是尚有微熱,這說明身微熱是裡陽虛導致陽不歸陰。在夜間,已虛之裡陽不外出與邪爭,兩不相涉,猶相安無事,而晝日,本有身微熱,衛氣又欲行於陽,這不但不能歸陰,且與式微之裡陽更有表裡分馳之勢,故煩躁不得眠。乾薑溫中,開裡陰之結;附子善走,溫通內外。尤其是乾薑,性熱味辛,熱能溫,辛能散能通,一物具備通表裡,接合陰陽之妙用。《備急千金要方》治虛勞不眠,用乾薑為末,湯服三錢,取微汗出,也是在裡虛寒的情況下用以引陽歸陰。

治療失眠證大法,重在調治五臟六腑的虛實;該如何引陽入陰?

以上幾例,或有身熱,或身微熱,都說明是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是典型的陽不歸陰。失眠是精神活動的失常,精神的本體叫作神,神藏於心;精神活動起來——“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是藏於肝的,所以失眠從本的方面來說,雖有五臟六腑之分,但從標的方面來說,沒有不通過心肝二髒的。因此,失眠除伴有身熱或身微熱者當劃入陽不歸陰這一類型外,還當據煩躁、怔忡、驚悸、舌色、脈象等找出重點和特點,以心肝兩髒分類。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